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

師說     韓愈

【課文問與答】

一、請依據韓愈師說一文,說明題目「師說」二字的意涵。

答:

二、韓愈認為老師的職責為何?

答:

三、師說云:「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其主要意涵為何?

答:

四、師說中提及「聖益聖,愚益愚」,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

答:

五、對於那些傳習句讀的老師,韓愈有何評價?

答:

六、請找出師說文中唯一的錯綜語句,並將之還原為原來句式。

答:

七、韓愈於師說中,對於當時士人「為子擇師」一事,有何看法?

答:

八、「小學而大遺」中,「小」與「大」分別指涉何種意義?

答:

九、請說明文中舉「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的用意。

答:

十、韓愈認為士大夫「恥於相師」的主要原因為何?

答:

十一、韓愈於師說中,為何提及孔子師郯子、老聃等人的事例?

答:

十二、師說文末,韓愈筆鋒一轉,忽提及李蟠請學一事,除表明為文動機外,還有何作用?

答:

十三、韓愈對「師道」的看法為何?

答:

十四、請簡要說明師說文中共有幾處對比手法。

答:

十五、請舉例說明師說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技巧?

答:

轉品──君子不齒。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國學常識

◎「古文」與「駢文」的區別

文體

別名

性質

特色

主張

古文

散文

同屬無韻文

1.散句

2.格式自由

3.樸實無華

4.蘊涵教化

(文以載道)

駢文

(四六文)

1.對偶工整

2.辭藻華麗

3.聲韻和諧

4.多用典故

5.講究平仄

形式美

 

學習單

老師,

名詞。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惑而不從「師」。

4.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5.從「師」而問焉。

6.恥學於「師」。

7.擇「師」而教之。

8.彼童子之「師」。

9.聖人無常「師」。

10.三人行,必有我「師」。

11.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具有專門技藝的人,名詞。

1.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2.郯子、萇弘、「師」襄。

學習、請教,動詞。

1.吾從而「師」之。

2.吾「師」道也。

3.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4.或「師」焉,或不焉。

5.不恥相「師」。

6.孔子「師」郯子。

從師問學的,形容詞。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課文探究

以下段落選自韓愈〈師說〉,請於閱讀之後回答下列問題。

()作者為何認為「古之學者必有師」?

()說明韓愈文中從師的原則。

答案必須標明()()分列書寫。()(),文長合計約200-250字(約9-12行)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參考答案】

韓愈首段明示老師的重要性,除了傳道、受業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解惑。更進一步提出只要生而為人,過程中必定會有疑惑,此時能夠帶領自己突破的只有師者。由此可知,古人能傳承文化至今,必定有老師的存在。

關於老師的定義,韓愈採取非常客觀的說法,他摒除了年紀、輩分的傳統思維,直截了當地說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由於行行出狀元,因此學習的領域無垠,自然老師的範圍也就沒有限制,只要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值得學習的,這是韓愈的原則。

 

                                                                學測模擬測驗 (非選題部分)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分析:() 本文多次使用對比的手法,請指出來並說明其作用。() 作者為什麼在最後一段嘉許李蟠?() 本文中有哪些觀點,在今日仍然是合乎時宜的?。答案必須標明()()(),並分列書寫。

 

1其一,「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對比,導出「是故,聖益聖,愚益愚」的結語。並將筆勢一翻,用「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語帶質疑、設問與論辯的味道,以寓答案於問句的方式作結。

其二,以為子擇師的「小學」與己不從師的「大遺」作對比,點出「小學而大遺」的錯誤,是「惑矣」,是「未見其明也」。語氣明確肯定而帶批判,責備、失望、感慨之情可見。

其三,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作對比。為士大夫所不齒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能夠「不恥相師」;而高貴的知識分子,不但恥於從師,反而對從師的人「群聚而笑之」。這裡用感嘆的語氣諷刺了士大夫們的愚蠢,所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正是以批判兼揶揄的方式作結。這三種對比和語調,在次序上,由疑問而肯定,由肯定而感嘆,不僅凸顯了主題,更使文氣自然流轉,也增加了文章的抑揚頓挫和論辯的效果。

2因為李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卻能「不拘於時,請學於余。」不但本身學問好,更能突破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勇敢地從師而學。韓愈以為李蟠足以作為眾人的楷模,並藉此倡導師道,故在最後一段嘉許李蟠,一方面交代了本文的寫作動機,從而揭示本文的主旨;另一方面以嘉許李蟠「能行古道」作結,可與開篇「古之學者必有師」前後呼應,使全文的結構達於完善。

3今日科技進步,媒體蓬勃發展,知識、資訊的取得非常容易,不必完全依靠老師。甚至教育制度、課程、教法等,也與古代有顯著的不同,但師說中所提的許多觀點,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無常師」等等理念,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合乎時宜的。

 

「說」體文寫作:

請學生就當今社會或生活週遭的事物,擇一主題加以闡述發揮,題目自訂為「○○說」,文長約六百字左右,全文須以論說為主,不得以新詩、小說形式書寫。

1.藉以掌握論說文寫作的要點,並加以運用。

2.培養學生關心生活、時事的積極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