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

出師表                        諸葛亮

【課文問與答】

一、諸葛亮在本文中首先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為什麼他一開始就指出當時形勢的危急?

答:文章起始不先說出師的事,也不急於提出建議,而是先從分析天下大勢入筆,指出「天下三分」,而蜀漢最為弱小,並處在「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藉著分析當時的形勢,清楚的提示劉禪,如不發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而君王力圖振作,臣下能否戮力同心呢?諸葛亮遂馬上接著說:「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大臣都欲報先帝之恩,身為兒子的後主怎麼能夠不緬懷先帝創業艱難,從而「光先帝遺德」,繼承父親復興漢室之志,發憤圖強,以「恢弘志士之氣」呢?

  文章首段本需破題,本段以分析情勢入手,以臣下黽勉忘身強化主旨,從而點出子承父業的必然性,於是丞相率軍出師以興復漢室,而後主「開張聖聽」、「執法公正」、「親賢遠佞」也就成為順理成章必要的作為了。

二、本文第二段諸葛亮是從哪方面向後主劉禪提出建議?

答:

三、本文第三段是從任人方面建議,諸葛亮向後主推薦哪些賢人?他們有什麼優點?

答:

四、由本文推測,後主的作風、胸襟,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答:1.不大願意接納別人意見,尤其是一些逆耳忠言。

2.個人志向低微,目光短淺,對國家前途信心不足。

3.處事徇私,賞罰官吏,未能一視同仁。

4.偏愛近臣,未能「親賢遠佞」。

五、你覺得諸葛亮出師之前,最擔心的是什麼問題?

答:行軍作戰,「三分前線殲敵,七分後方補給」,諸葛亮當然希望後主能好好整治後方,以支援前線作戰,至少也不要政事紊亂,使孔明有後顧之憂,所以,他最擔心後主。後主年紀輕,闇弱無能,賢佞難明,容易寵信小人、排拒忠良,於是諸葛亮在出師之前,上了這篇表文,對後主提出各項建議。

六、諸葛亮為什麼要出師北伐?

答:

七、出師表中稱「先帝」凡十三次,用意何在?

答:文中提及「先帝」的用意有五:

1.自然流露感念先帝之深,卻也表明了自己與先帝的深厚關係。

2.以父子親情來感動後主。

3.表揚先帝知人善任,強調自己及朝廷內外臣子感於先帝知遇之恩,欲報之於後主之意,希望後主能愛惜重用。

4.藉先帝之行事,勸後主能以之為榜樣,不要看輕自己,而要振作自勵,善納諫言,「以光先帝遺德」。

5.勸後主「深追先帝遺詔」,以完成先帝未竟的「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大業。

八、七次用「陛下」二字,全是臣下的口吻,又表達了什麼感情?

答:

九、本文以「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作結。作者這樣收結有什麼用意?試抒己意。

答:。

十、本文為臣下進呈國君的奏表,但諸葛亮行文時卻出以告誡口吻,屢用「宜」、「誠宜」、「亦宜」、「不宜」等的字眼,似乎踰越了君臣之禮。原因何在?

答:出師表出以告誡口吻,其原因如下:

1.諸葛亮從劉備當陽長阪坡大敗,無彈丸之地可容身,至據有荊、益二州,蜀漢建國,既是軍師,又是丞相,功高位尊,堪稱是開國功臣。

2.諸葛亮備受先帝禮遇,雖有君臣之名分,卻兼具摯友之情誼。先帝自言:「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因此對後主而言,諸葛亮宛如世交長輩。

3.劉備病篤於永安宮,詔敕後主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因此對後主而言,諸葛亮不只是元老重臣,更有如君父的地位。

4.出師在即,而出師乃為完成先帝遺命。換言之,就主觀感受言之,諸葛亮代劉備出征,自然期盼晚輩後主能共體時艱、共赴國難,是以諄諄黽勉。

事實上,如此口吻,的確踰越君臣之禮,我們不必替諸葛亮遮飾。然而,還原託孤現場,劉備召諸葛亮於成都,託以後事,曰:「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若有不臣之心,取而代之可也,何必劬劬輔弼性弱志微的後主?後主繼位時只有十七歲,以「政在葛氏,祭在寡人」的態度,對諸葛亮始終保持敬重愛戴的態度,封亮為武鄉侯,不久又領益州牧,政事無論鉅細,完全交給諸葛亮處理。諸葛亮點滴在心,基於開國功臣護國之心、世交長輩提攜之義、君父護持之情,自然而然使用出如此口吻,是人之常情。三國志裴松之注引袁子曰:「事凡庸之君,專權而不失禮,行君事而國人不疑。」此言甚是。

十一、諸葛亮出師北伐前,欲劉禪深追先帝遺詔,試問「先帝遺詔」為何?

答:

十二、「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是本文寫作特色之一。請加以說明。

答:起筆先概說天下形勢,接著論述蜀漢的局面,然後開始進言勸諫,提出積極建議;其建言以「開張聖聽」起,以「察納雅言」收,中間論執法,說用人,舉文臣,薦武將。末了並自述身世,表明心志。各節文字,脈絡清晰,層次分明,前後呼應,結構嚴謹。(參閱教師手冊「文章分析」)

十三、清過珙古文評注全集卷四云出師表:「懇懇惻惻,是君臣語,亦是父子語。」請問哪些是君臣語?

答:在文中,語調平實恭謹的,可視為「君臣語」,例如:

1.第一段由「先帝創業未半」至「欲報之於陛下也」。

2.第三段由「侍中、侍郎」至「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3.第五段由「臣本布衣」至「以彰其咎」。

至於所謂「父子語」,則是帶有指示、叮嚀、告誡口吻,用「宜」,「不宜」起句的話,例如:

1.第一段:「誠宜開張聖聽,……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

2.第二段整段均有表示告誡口吻的詞語,「宜」和「不宜」多次出現。

3.第四段最後一段話:「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真情流露,更是父子語。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1)鑲嵌

  凡是在語句的頭尾或中間,故意插入虛字、數目字、特定字、同義或異義字,來拉長文句,使語氣舒緩,或委婉含蓄,或使語義更鮮明,語趣更豐富的修辭法,稱為鑲嵌。

類別

說明

舉例與說明

鑲字

用虛字或數目字,插在有實際意義的詞彙之間,來拉長詞語。

1.鼓之舞之以盡神。(周易繫辭傳上)

2.一頓夾七夾八,罵得范進摸門不著。(吳敬梓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嵌字

用特定的字,嵌入語句中。

1.這樣才算頂天立地做一世人,決不會有藏頭藏尾、左支右絀的醜態。(梁啟超為學與做人)

2.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佚名木蘭詩)

增字

用同義字重複出現,以拉長音節,使語氣更為完足、語意更加充實。也叫做「同義複詞」。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3.攘除姦凶,興復漢室。

4.諮諏善道。

5.凡仕宦之家,由儉入奢易,由奢反儉難。(曾國藩諭子紀鴻)

6.身處脂膏,不能以自潤,徒益辛苦耳。(後漢書孔奮傳)

配字

用一個異義字作陪襯,只取其聲以舒緩語氣,而不用其意義。也叫做「偏義複詞」。

1.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2.大凡憂之所從來,不外兩端:一曰憂成敗,一曰憂得失。(梁啟超為學與做人)

3.公今可去探他虛實,卻來回報。(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祈使語氣――願、庶、幸、唯、庶幾

說明

例句

1.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2.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3.願納軍令狀:三日不辦,甘當重罰。(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1.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2.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1.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1.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司馬遷張釋之執法)

2.唯大王與群臣計議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庶幾

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孟子公孫丑下)

二、四史比較

書名

作者

體例

時間

內容

價值

備註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紀傳體

通史

黃帝~漢武帝太初年間

本紀、世家、列傳、表、書(一百三十篇)

1.通史之祖

2.紀傳體之祖

3.六才子書之一

4.稱為文史之大宗師

1.「史記」本史書之通稱,魏晉後「史記」乃成專稱。

2.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諸侯,列傳以誌大臣、平民,表以繫世代、年度大事,書以詳典章制度。

漢書

東漢

班固

斷代史

西漢高祖~王莽篡漢之誅

帝紀、列傳、年表、志(一百篇)

1.斷代史之祖

2.漢書以後大多正史均為紀傳體之斷代史(五代史記為通史)

3.稱為文史之大宗師

1.體例多采史記,刪「世家」,改「書」為「志」。

2.所謂漢書乃指前漢書。

3.史記、漢書合稱「史漢」。

後漢書

劉宋

范曄

東漢光武帝~獻帝二十五年

本紀、列傳、志

取代東觀漢記為後漢正史

與史記、漢書合稱「三史」。

三國志

西晉

陳壽

魏文帝黃初元年~晉武帝太康元年

1.記魏、蜀、吳三國事

2.以魏為正統,故唯魏志有紀

劉宋裴松之注價值高於原書

與史記、漢書、後漢書合稱「四史」。

三、三國志、三國演義之比較

書名

類別

作者

內容

價值

備註

三國志

正史

西晉陳壽

記三國興亡史

四史之一

1.以魏為正統

2.劉宋裴松之注價值高於原書

三國演義

章回小說

明羅貫中

演說三國故事

小說界四大奇書之一

1.以蜀漢為正統

2.毛宗崗本通行

◎奏議類篇章比較

篇名

作者

君王

背景

篇旨

諫逐客書

秦李斯

秦始皇

因韓遣水工鄭國來間一事被察覺,故秦王逐客,李斯在被逐之列,上書請求廢逐客令。

論逐客之非。

出師表

蜀漢諸葛亮

劉禪

三國蜀漢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駐軍漢中,準備北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後主,勸其尊賢納諫以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晉李密

晉武帝

晉武帝泰始三年,詔徵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上表懇辭。

晉武帝徵李密為太子洗馬,密因祖母年高乏人奉養,乃上此表辭詔,抒願乞終養祖母之志。

諫太宗十思疏

唐魏徵

唐太宗

魏徵任諫議大夫時,於太宗貞觀年間上太宗之奏疏。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蘇軾

宋仁宗

蘇軾於宋仁宗朝,應選舉經制的科考,上時務策二十五篇,此為其中之一。

國家承平時,民眾仍須居安思危,受軍事訓練,才能臨危制亂。

課文探究

閱讀框線內文章之後,回答下列問題:

()簡要說明諸葛亮勸諫後主的內容重點。

()在此文中提及「先帝」共有三次,用意為何?

答案必須標明() ()分列書寫。()()合計文長限250-300字。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參考答案】

 ()1.分析現實:文章一開始便陳述國勢危急,蜀國本就弱小疲憊,情勢不安,人力、物力皆極為困乏。為了使後主了解目前危難,力圖振作,因此文章便以分析現況起頭,表達了諸葛亮最憂心的現實狀況。

2.表現忠誠:呈現目前危急的形勢後,諸葛亮再以內外百官皆捨身不懈,為國效力,表現對國家與後主的忠誠之心,因此只要後主願意廣開言路、察納忠言,文武百官都願意效忠後主,希望後主能振興民心士氣,完成興復漢室之大業。

()文中多次提及「先帝」,是以老臣身分追念先帝,藉此警惕後主,顯示出其身為託孤重臣所享有之尊隆地位。此外,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以及如老父般諄諄勸諫的赤忱,流露出諸葛亮對年輕後主期望之殷切。

                                           學測模擬測驗(非選題部分)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分析:()諸葛亮在本文中,一開始即向後主分析當時的形勢,用意何在?()在本文中,諸葛亮向後主提出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三項建議。三者中以何者為核心?請加以說明。()本文為臣下進呈國君的上書,但諸葛亮行文時,卻屢用「宜」、「誠宜」、「亦宜」、「不宜」等近乎告誡口吻的字眼,原因何在?請加以說明。答案必須標明()()(),並分列書寫。

 

一、1.指出先帝創業艱難,希望後主發憤圖強,繼承父志,復興漢室。

2.強調蜀漢形勢危急,使後主有所警惕,力求振作,勵精圖治,同時由此展開下文,引出對後主的勸諫。

二、三個論題中,「廣開言路」為前提,「執法公平」為關鍵,「親賢遠佞」則為核心。原因如下:

1.唯有廣開言路,恢弘志士之氣,賢德之士才會直言進諫,針砭國事。也唯有諮諏善道,虛心納下,才能正身以黜惡。

2.執法公平,嚴明法度,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如此才能進賢斥佞,杜絕僥倖。

3.在出師表中,各段皆可拈出相關語句,用以諄諄告誡後主「親賢臣,遠小人」的重要性,其苦心孤詣之情,溢於言表。故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評曰:「後主建興五年,諸葛孔明率北軍駐漢中,以圖中原,臨發上此疏,大意只重親賢遠佞,而親賢尤為遠佞之本。故始以『開張聖聽』起,末以『諮諏』、『察納』收。」

三、1.諸葛亮輔助劉備創建蜀漢,功高位尊,既是君師,又是丞相,備受先主禮遇,雖有君臣之名分,卻兼具摯友之情誼。先主自言:「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因此對後主而言,諸葛亮堪稱是開國的老功臣。

2.劉備病篤時,召諸葛亮於成都,託以後事;又詔敕後主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因此,對後主而言,諸葛亮不只是開國的元老重臣,更有如君父的地位。

3.後主繼位後,封亮為武鄉侯,不久又領為益州牧。雖然後主闇弱庸碌,但對諸葛亮尚能言聽計從,始終保持敬重愛戴的態度。

  在如此特殊的情況下,諸葛亮出師表除了表達對後主應有的恭謹之外,間或採取告誡口吻,以加強語氣,叮嚀後主留意國事,警惕振作。並非自大和冒瀆,也沒有逾越君臣之禮,適足以表現懇切的情意和滿腔忠誠。在輕重分寸之間,掌握得恰到好處。

 

作文

出師表的回信。

1.假設回到過去,請學生以劉禪身分,回覆一封書信給諸葛亮出師之事。

2.可用現代口語用法,不拘書信格式,文長不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