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請先參酌用法

http://sk1492.pixnet.net/blog/post/245937160-%E4%B...

赤壁賦                     蘇軾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一、本文寫作於秋天,除了首句即交代「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時間外,首段何處流洩出秋景?

答:

二、文中洞簫客吹奏的簫聲有何特色?

答:

三、東坡以「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描寫洞簫客簫聲的哀戚動人。請寫出用以形容音樂感人至深的兩句成語或錦句?

答:

四、本文自何處開始,讓我們看見從情感的發抒進入哲理的演繹?

答:

五、第三段中,洞簫客所悲者為何?

答:

六、文中第四段東坡以水月為喻來說明人生萬物變化之理,若以表格來揭示這個抽象意涵,第四段的哪些句子適宜填入以下格中。

 

變(現象)

 

 

不變(本質)

 

 

七、「中國讀書人,達則行儒墨之仁愛;窮則存佛道之胸臆。」試問本文你見到哪種思想內涵?為什麼?又此種思維在哪一段落中展現?

答:

八、莊子德充符云:「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這段話的內涵和赤壁賦中哪一段話可以彼此輝映。

答:

九、請問本文中何處使用錯綜的修辭法?請指出並將之還原為正常句式。

答:

十、三國演義卷頭詞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上述這闋詞所闡述的意境與本文何處的敘述可以相互輝映?

答:

十一、東坡與友人月夜泛舟為真有其事,但文中的洞簫客是否與東坡真有一段如此深刻的對話,歷來頗受討論。多數學者以為洞簫客之言乃東坡心中另一個聲音,試問若循此脈絡,下列(  )內何者當填入「東坡」或是「洞簫客」。

註:「超我」指超脫現實的自我;「本我」指處於現實的自我。

答:超我――     本我――     達觀我――      苦悶我――

十二、本文當中「水」、「月」是重要的媒介,它們在全文中如何呈現?又發揮了什麼作用?

答:

. 賦:

起源

名稱取自詩經六義的賦(但漢賦的宏肆與詩經中的賦體並無直接關係)

體製

1.楚辭體的賦,脫胎於楚辭。

2.問答方式鋪陳的散文賦,源於荀子賦篇。

形式

著重鋪陳的手法、對仗的句式、華麗的文藻,來描寫客觀現實或發表議論。

發展

時代

名稱

異稱

內容特色

代表作品

先秦

短賦

荀賦

篇章短小、語言簡樸、用以說理。

荀子賦篇→最早用賦作篇名。

兩漢

古賦

漢賦、大賦

1.多長篇鉅製,辭藻華麗,筆勢誇張,好用生僻字詞。

2.句式參差,韻散夾雜。

3.敘事為主,兼採對話形式。

◎為賦的黃金時代。

1.賈誼:鵩鳥賦、弔屈原賦→上承屈原、宋玉,下開枚乘、司馬相如,開漢賦先聲。

2.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賦聖):子虛賦、上林賦、長門賦。

揚雄:甘泉賦。

班固:兩都賦。

張衡:二京賦。

魏晉

駢賦

小賦、俳賦

1.篇幅短小。

2.抒情多於鋪陳。

3.多用駢偶句式。

曹植:幽思賦、洛神賦。

王粲:登樓賦。

左思:三都賦。

江淹:別賦。

唐代

律賦

 

適合科舉考試用,講究對仗押韻,內容貧弱,較無文學價值。

白居易:賦賦。

晚唐

文賦

散賦、散文賦

1.以散文之體作賦,駢散相間。

2.化典重為流利,抒情寫景頗近散文。

杜牧:阿房宮賦。

歐陽脩:秋聲賦。

蘇軾:前、後赤壁賦。

明清

股賦

 

律賦、散賦雜糅而成,寓駢於散,對偶中加入八股文句法。

 

◎賦體押韻

押韻

1.句句押或隔句押,以隔句押較常見。

2.古賦與文賦常夾有散句,押韻與否,比較自由。如前赤壁賦除句句押與隔句押之外,亦有三句或四句才押韻者,係因賦體詩的成分減少、散文成分增多使然。

韻腳

1.未必在句末,如果句末是虛詞,改在虛詞前一字押韻,這是繼承詩經、楚辭的押韻法,在古賦與文賦中用得較多,六朝駢賦一般不用。

2.韻腳以不重複為原則。

換韻

1.因篇幅較長,極少一韻到底。

2.六朝賦換韻比較少。

換韻之處

多與段落一致,換韻之處,其內容方面亦有所轉變。作者可用換韻來表示賦的段落。此一特點在六朝以後的賦中,表現更加明顯,直到宋代的文賦(例如前赤壁賦),莫不如此。

前後赤壁賦的比較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寫作時間

元豐五年七月十六日,初秋。

元豐五年十月十五日,初冬。

字數

五三七字。

三五三字。

人物

蘇子與客。

蘇子、婦、二客、夢中道士、孤鶴。

主客關係

主客思想面相對,客悲愁而蘇子曠達。

二客不能從;夢中道士點化蘇子。

景象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寫秋夜江景的幽靜安寧。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冬夜的幽峭寥落。

體悟感懷

感於萬物盛衰消長之理,「常」與「變」的生命哲學,停留於觀念認知層次上的超越。全文情緒轉折由樂轉悲而喜。呈現一種曠達圓通的了悟。

領悟到「化」才是萬物本質,將悟境落實到個體與宇宙生命現象。幻覺與夢境的描述,呈現神祕氛圍,情感壓抑而深沉。

寫作主線

通過主客對話,發抒議論感悟,多直抒胸臆。

著重敘事記遊,以登山獨遊反映內心的哀傷。

【教學資料】

修辭文法小教室

錯綜

  凡把形式整齊的句式,故意抽換詞面,交蹉語次、調整語法、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以求變化之美的修辭格,稱為錯綜。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抽換詞面

將同一個句子或上下兩句重複出現、意念相同的詞語,改換成另一個同義詞語或近義詞語。

1.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音樂」、「絲竹」同義。

2.遷客騷人。(范仲淹岳陽樓記)→「客」、「人」同義。

3.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往」、「適」同義。

4.棄禮義,捐廉恥。(顧炎武廉恥)→「棄」、「捐」同義。

5.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方苞左忠毅公軼事)→「負」、「愧」同義。

交蹉語次

將上下詞句調動次序,故意安排得參差有變化。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2.風霜高潔。(歐陽脩醉翁亭記)→風高霜潔。

3.陟罰臧否。(諸葛亮出師表)→陟臧罰否。

4.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蘇轍黃州快哉亭記)→連山絕壑,照之以明月;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

5.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漁於江之上而侶魚蝦,樵於渚之上而友麋鹿。

6.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惟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與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調整語法

把原本結構相近的語句,刻意更改其結構形態,使語法參差別異。

夫疾風而波興,木茂而鳥集。(淮南子主術)→「疾風」形名結構,「木茂」主謂結構。

伸縮文句

將相同的句子,增加或減少字數,使得句子長短不齊,有參差變化。

1.他在那裡面或工作、或休息、或坐下來冥想。(鍾理和我的書齋)→「或工作」、「或休息」兩句皆三字;「或坐下來冥想」句文字加長至六個字。

2.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韓愈送孟東野序)→「草木之無聲」句、「金石之無聲」句字數相等,「水之無聲」句則多了三句排比句。

變化句式

將肯定句和否定句、直述句和設問句等穿插使用。

我這書齋不是做的,而且也不能用金錢來做;而是我發現的。(鍾理和我的書齋)→「我這書齋不是做的」與「而是我發現的」為「否定句」與「肯定句」變化句式。

簡答題

文章分析: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軾赤壁賦)(100學測)

1.客所以有「而今安在哉」的感歎,是因何而起?

2.「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所提示的人生問題是什麼?

3.客云:「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請解釋他對於問題2要如何解決?

答案必須標明123分列書寫。123合計文長限250字~300字(約11行~14行)。

參考答案:

1.在歷史著名據點赤壁之下,回想當年三國風雲人物曹操,揮軍南下,不可一世而作的詩歌短歌行,不免興生「即使叱吒一時,終將被時間洪流吞噬」的喟歎。「而今安在哉」正為人命終究有限而感慨!

2.生命何其短暫、個體何其渺小;面對不斷滾滾東流的江水、亙古懸空的皓皓明月,短暫的人生無疑像蜉蝣般短暫、渺小的個體與滄海中的一粒粟米又有何異?這是為短暫人生的終極意義產生疑問。

3.了解到生命確實渺小與短暫,和飛仙同遊、與明月長伴畢竟是不可能實踐的夢想。只好藉著迎面輕拂的秋風,將充滿悲涼氣息的音符傳遍江面,散發自己苦悶的心聲。

 

課文探究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 面對洞簫客的感嘆,蘇子以什麼意象勸慰?揭示什麼樣的人生觀?() 蘇子以哪句話回應洞簫客「有限」的人生觀點?並闡述其觀點。() 蘇子如何面對問題(),達到「無盡」?

答案必須標明()() ()分列書寫。()()()合計文長限200-250字(約9—12行)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範文】

()蘇子以「水」和「月」說明人生中「變」與「不變」的課題。就表象而言,天地間所有事物時時刻刻都在「變」,但若就事物的本質角度觀照,則水與月並未增減。因此,改變我們觀看事物的態度,就能超越世俗價值的侷限,看到事物的永恆本質。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人生中難免遇到自身無法掌握的事,而我們往往汲汲營營於此,因此而失落,故認清事物之「有限」是一個必須的過程,知足才能常樂。

()作者最後領悟到須超越表象的認知層次,方能突破「常」與「變」之限制,達到精神之自足,進而獲得無盡至寶。與其執著於生命的有限與無常,不如隨遇而安,將目光轉移至自然美景,只要用心感受,所有美景皆取之不竭,在自然中安身立命,不汲汲於物質,才能超脫挫折,擁有真正的自在。

 

學測模擬測驗 (非選題部分)

閱讀框內文章之後,請分析:()赤壁賦文中特以赤壁為題,借曹操、周瑜之事發端興感,其用意何在?()本文由月夜泛舟赤壁的山水記遊,轉而自述對生命智慧的體會,其間關鍵的轉折點何在?()在本文中,東坡論天地萬象,有「變」與「不變」的說法。「變」係指何者而言?「不變」又指何者而言?請依自己的觀察,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變」與「不變」的道理。。答案必須標明()()(),並分列書寫。

 

寫作遊記,其知性有兩端,一是所遊名勝的地理沿革、文物興替,一是遊後的感想,此二端最好是自然而機動地匯入文章之中。在寫作遊記時,有些知識或傳說,可以激發作者的想像,朝那方面去發揮。知識是死的,見解是活的,有見解的作家,會將知識去蕪存菁,組織起來,加以活用。赤壁賦文中,既不贅述三國史實,亦不詳考赤壁地理,而將這些東西化成生動的意象,藉吹簫客之口說出,成為主客對話探討生命智慧的一部分,化知性而為感性。令人綜覽全文之後,雖然覺得義理之圓融為其勝場,卻依然感受到濃郁的抒情感性,使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獲得完美的統一。東坡所以特意以赤壁為題,借曹操周瑜之事發端興感,其故在此。如果不如此安排,文中之赤壁沒有歷史的背景,則作者的弔古之情,思想理趣,將無從依附。

本文一、二兩段敘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愉悅,呈現出一幅詩情畫意的長江月夜圖。及至扣舷而歌時,乃轉而寫出客吹洞簫的效果,由簫聲的淒涼哀怨,自然引出主客的問答,另開生面,抒發自己對生命智慧的體會。此係本文關鍵的轉折點。

1.在赤壁賦中,東坡論天地萬象,「變」的是現象,「不變」的是本體。

2.一年之中,我們在視覺與觸覺上,強烈地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變化,但是就宇宙本體而言,一年四季,周而復始,生生不息,變化的只是現象,本體並無消長。

 

作文

蘇軾雖處逆境,卻能透過念頭的轉換使心境開闊。試著以「轉念」為題,闡述轉念對處世的重要性。

逆境中如何突圍轉念?當我們陷溺在人生困境中,無法脫身,無計可施時,或許轉個念頭、換個想法,就能夠豁然開朗,重回坦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