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士林的獨白

張曉風(許士林的獨白)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獻給那些睽違母顏比十八年更長久的天涯之人                       耿樹民編

「愛」,有沒有是非高下輕重之別?背負著非我族類的原罪,白蛇的愛卻至今仍在舞臺上流轉。悲劇或喜劇收場,或許已不重要,在資訊氾濫、情感失溫的年代裡,用稚子孺慕慈母的心,去體貼、圓滿所有被祝福的與不被祝福的關係,才是這故事最動人心魄的啟示……。

 

暖身一下:

小青正在排演白蛇傳,不意一陣風吹亂了劇本,請為下列劇本中曲文或念白找出相搭配的段子劇目。

參考選項:

(A)遊湖(借傘) (B)酒變(端陽現形) (C)盜仙草 (D)水鬥(水漫金山寺) (E)斷橋

  1.你忍心將我傷,端陽佳節勸雄黃。

你忍心將我誑,才對雙星盟誓願,你又隨法海入禪堂。

你忍心叫我斷腸,平日恩情且不講,不念我腹中還有小兒郎?

你忍心見我敗亡,可憐我與神將刀對槍,只殺得雲愁霧慘、波翻浪滾、戰鼓連天響,你袖手旁觀在山崗。

手摸胸膛你想一想,你有何面目來見妻房?

  2.生:(唱)今日奇逢雨下,

旦:(唱)何以背立悄無言……咿……,

生:(唱)何以她輕顰淺笑半含羞,

旦:(唱)何以他持傘沉吟、衣履全溼遍,

  (白)相公你雨傘、只顧向我頭上遮、卻不知你衣履、全溼遍啦,

生:(白)噯!冇相干冇相干,

旦:(白)那又怎好意思呢、不若不若二人同傘吧。

  3.千里姻緣一線牽,

傘兒低護並頭蓮。

西湖今夜春如海,

願似鴛鴦不羨仙。

  4.接過靈芝淚不乾,

險些難得活命還。

拜別仙翁鎮江返,

雲山萬里救夫還。

  5.亂、亂、亂,亂紛紛水族知多少,

浪、浪、浪,浪滔滔一似天河倒,

鬧、鬧、鬧,鬧垓垓趕水潮,

聽、聽、聽,聽水聲兒洪波嘯。

看、看、看,看霎時間無分清濁,

是、是、是,是僧人恁般胡撩。

這、這、這,這的是出於無奈將夫君討,

恨、恨、恨,恨的是命薄總徒勞。

  6.許郎夫怎解我難言苦狀,再三勸我飲酒漿。

我本當不飲歸羅帳,又恐怕夫妻的情義傷。

  • 2.冇,音ㄇㄡˇ,粵語「沒有」之意。

 

  • 有沒有同學願意分享你對媽媽的愛˙˙˙
  • 誰願意分享長輩曾經因戰爭而分離的故事˙˙˙

【題解】

1如根據目前普遍流傳的白蛇故事,其基本情節中,那些是主角人物,哪些是配角人物?

2民間流傳的白蛇故事中,最核心的主題應該是甚麼?為何要用人蛇戀愛、結合的情節來表現?

3法海禪師阻礙白蛇、許仙婚姻的原因為何?背後顯露了中國傳統社會的那些觀點?

4許夢蛟(許士林、仕林)祭塔一節,是後期才增加的,並常常省去不演,請參考課文後記,推敲張曉風選擇他為創作題材的原因。

白蛇傳

《白蛇傳》是中國著名民間傳說。與《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並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又名《許仙與白娘子》。故事成於南宋或更早,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國民間集體創作的典範。描述的是一個修鍊成人形的白蛇精與凡人的曲折愛情故事。

傳說發生在宋朝時的杭州、蘇州及鎮江等地。流傳至今有多個版本,但故事基本包括借傘、盜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祭塔等情節。

基本情節

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在西湖斷橋邊賣湯圓,當時還是幼年的許仙買了一料實為仙丸的湯圓吃了,結果三天三夜不想吃東西,急忙跑去找呂洞賓。呂洞賓將許仙抱上斷橋,雙腳倒拎,湯圓吐出來掉進西湖,被正在湖中修鍊的白蛇(白娘子)吞下,長了五百年的功力,白蛇就此與許仙結了緣。而同在此地修鍊的烏龜,也就是日後的法海和尚,因沒能吃到湯圓,所以對白蛇懷恨在心。白蛇在蘇堤橋之一的映波橋邊看到一乞丐手中拿一青蛇,要挖蛇膽賣錢,於是化身為人買下青蛇(小青),從此青蛇認白娘子為姐姐。十八年後的清明,白蛇思凡下山,化身為白娘子。她與小青同到杭州,在斷橋邊游湖逢雨因借傘與許仙相識並定情。兩人不久後成親,遷往鎮江經營藥店,法海和尚以白娘子和小青為妖,數次破壞許仙與白娘子的關係。許仙聽信法海之言,於端午節之際用雄黃酒灌醉白娘子,使之顯示出原形,而許仙也因此而被驚嚇致死。白娘子為救自己摯愛的夫君,冒生命危險去峨嵋仙山盜草。重生的許仙被法海囚禁在鎮江金山寺,不許他們夫婦團聚。白娘子為了救回許仙,和小青一道,跟法海鬥法,不惜引西湖之水漫金山寺;因為身懷六甲,無法救出許仙。許仙逃回杭州,在斷橋邊與白娘子相會。法海借佛法將白娘子鎮於雷峰塔下,拆散了許仙與白娘子,小青得以逃脫。

二十年後白氏之子許夢蛟高中狀元,衣錦還鄉祭母,小青也修鍊有成,再回金山,鬥贏法海,打破雷峰塔,救出了白娘子。西湖水乾,法海無處可逃,身穿黃色的僧衣遁入蟹腹。後來許仙夫婦終於團圓,而法海只能留在蟹腹中,所以現在的螃蟹腹中的蟹膏是和尚僧衣般的黃色。

另一個膾炙人口的版本則是夢花館主的《白蛇全傳》:白素貞是千年修鍊的白蛇,吃了法海和尚的仙丹後便修練成神通廣大的妖精,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為了報復白素貞盜食仙丹,並說服許仙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現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作者】

1「桑科」和「可叵」是張曉風的筆名,請問各有何用意?

2張曉風認為散文「憑藉的不是招數,而是內功」,他所謂的「內功」有何意?

3(課後)余光中先生形容張曉風具有「亦秀亦豪」的健筆,何謂「亦秀亦豪」?請以本文說明之!

◎補充注釋

2.桑科:張曉風曾以桑科為筆名寫了非非集,桑科是唐吉訶德侍從的名字,是個粗魯又不學無術的人,成天跟在唐吉訶德後頭,死命的向前衝刺、冒險犯難。張曉風自認不是個一流人才,便把自己定位為桑科型的人物,跟著理想主義向前衝,因此以桑科為名寫作評議時事的雜文。

3.可叵:張曉風曾以可叵之筆名,寫了幽默五十三號、通菜與通婚兩本雜文集。「叵」的字形和「可」字相反,是「不可」兩字連讀的音,意謂「不可」。「可叵」就是「可不可」。張曉風說自己對事情的研判標準不是絕對的,沒有預設立場,不會絕對拒絕或絕對接納,因為喜歡「吾無可無不可」,因而想出這樣的筆名來。這個筆名用以寫作幽默辛辣的雜文。

4.武陵人:張曉風根據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改編成的一部舞臺劇劇本。描寫武陵漁夫黃道真出入桃花源的心情。

5.和氏璧:張曉風根據韓非子和氏篇所改編成的一部舞臺劇劇本。故事為楚人卞和兩次將璞玉獻給楚厲王、楚武王,皆被誤判為石,以欺君之罪被刖(ㄩㄝˋ,削去雙足)。後楚文王即位,卞和賭上性命,再次獻玉,真玉終現,這就是後世傳說的「和氏璧」。

◎張曉風的寫作理念

1.散文

  出身於東吳大學中文系,張曉風肯定中文系的訓練,並且認為「使白話文體的散文更具精密度和藝術性」,成為一種「精緻語言」,在散文寫作上是首要的。簡潔、閎約、婉轉、深厚,看似擬古,實並不泥於古,在古典的回歸與出走之間,革新求變。余光中稱張曉風「不分行的詩人」,瘂弦稱之「散文詩人」,蓋皆指此。(節錄自張瑞芬(2006)。「回歸古典」,或「跨越鄉土」?——崛起於七○年代的兩派臺灣女性散文。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P.147

2.雜文

  張曉風創作的主流是抒情散文。然而在詩莊詞媚之外,也有曲的跳脫傳神。「可叵」是張曉風的另一面,在優美典雅的散文之外,也能嘗試辛辣的指責、善意的關懷與帶淚的幽默。多半的文章,有強烈的新聞性與社會性,諷喻世象,褒貶人情,詭譎旁通,一語中的。在溫柔敦厚的詩教之外,嘻笑怒罵,寓教化於詼諧。令讀者一方面擊桌稱快,大讚罵得過癮;一方面又既痛且癢,有所思,有所感,堪稱雅俗共賞的現代諷喻文學。(節錄自沈謙(1985)。跳脫傳神的諷喻文學——談張曉風。明道文藝,106P.52-53

3.戲劇創作

(1)張曉風的劇本皆強調是「古裝現代劇」,由中國古典故事中取材並賦予現代意義,突破了舊有「話劇」的包袱。如武陵人取材自桃花源記;和氏璧敷演卞和獻玉的故事;第三害採用周處除三害的故事架構;嚴子與妻則改編自戲曲莊子試妻、大劈棺;位子引用京劇「桑園寄子」與魏晉竹林七賢軼事。

(2)劇本皆定位為「詩劇」,使用散文化及詩化臺詞,劇中的道白偏向於抒情,具有高度文學性。

(3)劇本創作在當時概被歸類為「哲理劇」,欲藉由劇場探討更深刻的當代人性和哲學問題。

(4)融合各種西洋戲劇的結構形式(如「歌隊」(希臘戲劇中在幕前歌唱的小組,唱詞常提示或預言劇情)、一人分飾三角等),和中國戲劇表現元素的運用,這在當時相當前衛。

張曉風散文觀

(1)楔子

有人要我說一說我的散文觀。

「你出過的散文集超過十冊了吧?應該很有資格發表點意見了。」

「可是,我自己並不這麼想!」

「咦?為什麼,裝謙虛嗎?」

「不,不,這跟謙不謙虛不虛無關,我說個譬喻你聽:這就如同,有的女人能生,生了十幾二十胎(紀錄上還有更多的),但這女人其實你要她站上臺來講述胚胎、卵子、精子、子宮……她卻一概不知!」

「但是,寫散文這件事不好拿生孩子來比,我想,寫散文總會多一些專業性吧!」

「也許,但有一點,這兩件事是相同的:那就是鄭愁予詩裡說的:『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生孩子,是因為非生不可,胎死腹中是很嚴重的。寫文章也是非寫不可,不寫,地都會裂、山都會爆。你想,人在這種時候,哪裡會有什麼理論和觀點可言,只是『忍不住』而已。」

「不過,不過,你隨便說兩句不行嗎,例如感言什麼的?」

「有人生了孩子還要發表『生兒演說』的嗎?生小孩很累欸!生完了就該休息了吧!」

「唉,不過要你表示表示意見,沒什麼大不了啦!反正一百個一千個人裡面未必有一個人聽你,你就當自言自語好玩嘛!又不是什麼『一言而為天下法』。」

「咦!這句話還有點道理,我姑且隨便聊聊。」

(2)「喔,你是寫散文的。」「哇!你是寫劇本的!」

偶然,在國內或國外,我會碰上一些異國人士,有時我必須自我介紹,有時是朋友替我介紹。

這對手,十之八九,以後是看不到的了,這不過是一面之雅,又不是什麼義結金蘭,犯不著好好交代身家,所以多半隨便說一句:

How do you do?

也就算了。

不過也有人會多問幾句的。或許受朋友瞎捧所蠱,便不免興致高昂。一般而言,如果朋友說我是「林太太」,就沒人有興趣再多問什麼了。如果說是「教授」,人家也只禮貌的致敬一下。朋友如果說「名作家」,那老外就不免有幾分興趣,接下來的問題便是:

「請問,你寫什麼?」

我多半的回答是:

「哦,我寫散文。」

這種答案有點令他們失望,當然,他也不方便表現出來,只好草草敷衍我一下,就走開了,頂多加一句:

「喔──你是寫散文的。」

我也偶然興起,想做個實驗,便說:

I am a playwriter.

(「我是寫劇本的。」)

這下可不得了,對方立刻雙眼放光,人也幾乎要彈跳起來:

「哇!哇!哇!你是寫劇本的呀!」

唉,有些事,讀書是讀不出來的,如果有一本書來告訴我:

「西方文學,重劇本而輕散文。」

我讀了也不覺什麼。

但當面看到人家對我的兩種面目,不免感慨良多。

我常常心裡暗笑:

「欸!欸!你這老外真不曉事,寫劇本是小技耳,寫散文才是真正的大業咧!」

在臺灣,如果問出版商,什麼書最有銷路,你得到的答案一般是:

「散文最有銷路!」

(雖然小說和詩偶然也暢銷)

看來,老外喜歡那些故事和情節。但老中所喜歡的散文卻沒有那些花梢。老中為什麼要喜歡散文?這恐怕是說來話長的話題了。

(3)三個譬喻

至於散文和它另一個近親「詩歌」之間怎麼分?有人打譬喻,說:

詩如酒,散文如水。

詩如舞,散文如行路。

詩如唱歌,散文如說話。

如果跟著這個比喻想下去,詩好像比散文「專業」,或者說,「高尚」。

但是我並不這麼想。

好酒我喝過,好水卻不常喝到,我唯一牢記且懷念的水是有一次去走加拿大班芙國家公園,去到一個叫哥倫比亞大冰原的地方,我帶著個小瓶子,在溶冰中舀了一點水,喝下去,甘冽冰清,令人忍不住想對天「謝水」(基督徒有「謝飯」之禮儀),原來水是這麼好喝的。至於我日常喝的,其實都只是「維生所需」而已。

至於舞蹈,我也大致知道一些這城市中的優秀舞蹈家。至於誰行路如玉樹臨風,好像我反而想不起來。印象裡行走得高貴的人好像只有二個明星,男的是史都華格蘭傑,女的是凱塞琳赫本,此二人有帝后風儀。至於奧黛麗赫本也不錯,但只像公主而已。

至於說話和唱歌,我倒都聽過好的。不過,說得好的,還是比唱得好的為少。

以上三例,剛好說明散文其實是「易學難工」的,好水比好酒難求,「善於美姿走路的」比「善舞者」難求,「善說話的人」比「善歌者」難求。

從那三個比喻可以看出散文的特質,它不借重故事、情節。一般而言,它也不去虛構什麼。它更不在乎押韻造成的「音樂性加分」。它在大多數狀況下無法入歌。它和讀者素面相見,卻足感人。它憑藉的不是招數,而是內功。

(4)內功?內功不是那麼容易獲得的

李白寫〈春夜宴桃李園序〉,一開頭的句子便是: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李白寫的絕不是「記述文」,他的企圖也絕不是記錄某一次宴會的盛況而已。他是把一生累積的見識,來寫這一小篇文章,這叫內功。

王禹偁寫〈黃崗竹樓記〉,其中有些句子形容竹樓之雅,可算得很唯美的句子,如:

「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

但最最令人心疼的句子卻是在行家告訴他竹樓的壽命一般不過十年,如果做加工處理,可至二十年,然而,他拒絕了,他在歷數自己宦途流離的記錄之後加上一句:

「……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

這一句,把整篇文章提到不一樣的高度,借王國維的話,這叫「感慨遂深」。當然,你也可以叫它為「內功」。

如果要歸納一下,容我這樣說吧:

(1)    散文是一種老中特別喜歡寫、喜歡讀的文類。

(2)    散文可以淺,淺得像談話。可以深,深得像駢文。但都直話直說,直抒胸臆!是一種透明的文體。

(3)    讀者在閱讀散文時,希望讀到的東西如下:

A.    希望讀到好的文筆,好的修辭。

B.     希望讀到對人生的觀察和體悟

C.    希望隱隱如對作者,但並不像日本人愛讀「私小說」那樣,因此散文讀者想知道的是作者的生活、見識和心境,「私小說」的讀者想知道的多半是作者的隱私,特別是性的隱私。

D.    希望收穫到「感性的感動」也希望讀到「知性的深度」。

E.     一般人購買散文,是因為他們相信,不久以後,他們會再讀它一次。很少有人會「再一次讀看過的小說」,可是有很多人「一再讀他看過的散文」。

在古代文學史裡有兩位(其實當然不止此數)文人,其一是詩人,另一位是詞人,這兩個人都曾因為寫散文寫得太好,害得他們的某首詩詞竟然失了色。

其一是陶淵明,有一次,他本來是要寫〈桃花源詩〉的,但不得不先把去桃花源的漁人的航船日誌公布一下。不過,因為這篇用散文體寫成的序太精彩了,結果大家都去唸「晉太元中,武陵人……」,至於「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有誰知道呢?

其二是姜白石,他自度了一闋詞叫〈揚州慢〉。不過,同樣的,他也必須說明一下,他眼中的揚州如何在一番戰火之餘成衰敗零落。那篇插在詞前的小序寫得太好,結果有人認為「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比詞更耐讀,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這兩個例子,其實都說明散文的勝利。沒有故事的華服,沒有韻律的化粧,散文素著一張臉,兀自美麗。借王國維的話是「粗服亂頭不掩國色」

(5)二分之一的擎天柱

在西方,散文是三大文體(戲劇、小說、詩歌)之外的小附庸。在中文世界,散文是二分之一的擎天柱(我們分文章為「散文」、「韻文」兩類)。

我喜歡散文(雖然也喜歡其他三類),我喜歡我在此行列中執勤,我喜歡這是一個老外看不出好處的文類,我喜歡和我「同文」的人來分享它的深雅和醇厚。

二○○四年五月

【陳義芝主編(2007)。《新世紀散文家:張曉風精選集》,臺北:九歌。P.37-45

【編按】

這篇文章是張曉風《我在》一書再版序。她藉此文推崇散文的地位與價值。她說,散文是「易學而難工」,所以散文比詩、比劇本更難求;她說,散文之感人,所憑藉的不是招數,而是內功,所以散文「沒有故事的華服,沒有韻律的化粧,散文素著一張臉,兀自美麗」;她說,在中文界,散文同韻文是兩大擎天柱,撐起中國文學一片天。經由張曉風的論述,散文的價值似乎高於其他文類,可以睥睨群倫了。

◎張曉風的文風特色

1.余光中先生形容其具有「亦秀亦豪」的健筆。

2.以本文證之,「秀」是指多情的心靈感思,與細膩的生活觀察,及靈巧多變、不拘一格的視角與想像。「豪」是指直指人心的通透及容攝古今的氣度。

3.張曉風另一創作特色為「寓古典於現代」,運用古典題材、賦予當代詮釋,舊酒裝新瓶,卻能不落俗套。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我成了新科狀元,回溯血脈、自訴童年往事,奔赴祭母。

◎段析:祭塔尋母的歷程中回溯自己的成長,新科狀元許士林以「獨白」娓娓回憶童年身世,並以娘胎裡的溫暖證明白蛇之母愛與所有人母並無二致,熱切地呼喚探問,足見母子親情非現實阻隔所能割裂。

戳、濯、擢、僇、瘳、戮

 

以物體的尖端觸刺。

戳破。

印記。

郵戳。

ㄓㄨㄛˊ

洗滌、清洗。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孟子離婁上)

ㄓㄨㄛˊ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李密陳情表)

 

有罪受辱的人。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方孝孺指喻)

 

刑殺。

殺戮。

合、併。

戮力同心。

 

第二段:母子雖睽違良久,卻必然本是相識。

◎段析:自述從世間所有女子認取母親的形象,並想像母親亦能認取自己。母親可以從形軀、動作、行為、情感,以及自然的變化中,孕育、察覺並記憶親生骨肉──因為孩子本是她自己的一部分,而母子天性也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以排偶句點出子之生命本孕育自母,因此「必然是從一開頭就彼此認識的」。

第三段:母親當年渴慕為人,來到西湖,卻得不到人類平等對待。

◎段析:為母發聲,表明白蛇對人間癡心依戀。以段末的反詰點出白蛇比人更具人性,也將場景從前段的峨嵋山移轉到西湖風月。

第四段:母親在西湖,從愛戀到護夫,到將我產下。

◎段析:聚焦於傳統白蛇愛情故事,先以傘下片刻的溫情對比無愛的千年修持,交代「遊湖借傘」;再以無畏的故事對比靈驗的法事,交代「盜草」、「水漫金山」;最終,人蛇相戀以斷橋產子後一家被迫分離為結局。

 

第五段:雷峰塔鎮不住母親你的深情,你藉由我在世間存留。

◎段析:作者顛覆傳統「白娘子永鎮雷峰塔」之說,認為女子在愛情裡的深情亮節、傲氣柔情藉傳予子嗣,實未被鎮壓,且將永遠流傳。

第六段:孩兒一拜,塔也撼動。

◎段析:呼應首段,並以大量設問刺激讀者想像祭塔時天地震動,大量呼告宣示白娘子癡心與柔情不死,母子親情無論見或不見都斬不斷。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節)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為何許士林在祭塔之前要駐馬自聽?

 

2.為何許士林說:「對我而言,娘,這世界被截成塔底和塔上。塔底是千年萬世的黝黑渾沌,塔外是荒涼的日光,無奈的春風和忍情的秋月……」?

 

3.為何當許士林在前往祭塔的路途中,迎著曖曖春陽,會感到「一種令人沒頂的怯懼,一種令人沒頂的幸福」?

 

4.許士林初生甫一月就與母親分離,為什麼還說「有人說,你是美麗的,他們不說我也知道」?

 

5.母子二人無法相見,許士林如何認取母親?

 

6.母子二人無法相見,許士林認為母親將如何認取他?

 

7.文中許士林為何指控「真的人都不想做人」?

 

8.本文中許士林如何看待他雙親的相遇?

 

9.文中許士林如何看待自己的命運?

 

10.許士林祭塔為何身穿紅袍?

 

11.文中許士林如何看待自己的父親?

 

12.文中許士林如何看待法海?

 

 

非選─寫作題

  二○○九年八月,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驚人雨量,在水土保持不良的山區造成嚴重災情,土石流毀壞了橋樑,掩埋了村莊,甚至將山上許多樹木,一路衝到了海邊,成為漂流木。

  請想像自己是一株躺在海邊的漂流木,以「漂流木的獨白」為題,用第一人稱「我」的觀點寫一篇文章,述說你的遭遇與感想,文長不限。(99學測)

1.審題上需先了解「獨白」是題目規範的框限。「獨白」是文學作品或戲劇電影中人物獨自抒發內心感情的話語。本題寫作時不可以對話的形式呈現,必須以第一人稱「我」的觀點敘述。

2.試題引導文字為「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驚人雨量,在水土保持不良的山區造成嚴重災情,土石流毀壞了橋樑,掩埋了村莊,甚至將山上許多樹木,一路衝到了海邊,成為漂流木」,因此考生除了基於想像而記敘自己成為漂流木的原因、經過等「遭遇」,亦可藉此思考環境保育、人文關懷等議題,抒發「感想」。

3.本題考察的是寫作的綜合能力,在文字形式的表現之外,還應涵蓋知識學養、人生觀察、感情思想……甚至是否具有對大我的關懷,進而迸發撼動人心、改變社會的力量。

4.大考中心評選A等範例:

(1)雖然山老鼠害我變成漂流木,但當山老鼠也被颱風大水沖到河裡時,我經歷內心掙扎仍決定發揮愛心,讓山老鼠得以抓住浮木,救了他一命。――發揮環保愛心的巧思。

(2)山老鼠亂砍山林,颱風來時害我離開山林裡的快樂家園,變成漂流木,最後在海邊被撿拾、製成一張會議桌;最後一幕描寫一群人圍著我這張會議桌開會,竟是在討論如何開發山林。――充滿反諷,讓人省思災難為何一再重複發生。

 

◎魯迅〈論雷峰塔的倒掉〉

聽說,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聽說而已,我沒有親見。但我卻見過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爛爛的映掩於湖光山色之間,落山的太陽照著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見過,並不見佳,我以為。

然而一切西湖勝跡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卻是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經常常對我說,白蛇娘娘就被壓在這塔底下。有個叫作許仙的人救了兩條蛇,一青一白,後來白蛇便化作女人來報恩,嫁給許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著。一個和尚,法海禪師,得道的禪師,看見許仙臉上有妖氣,——凡討妖怪做老婆的人,臉上就有妖氣的,但只有非凡的人才看得出——便將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後,白蛇娘娘來尋夫,於是就「水滿金山」。我的祖母講起來還要有趣得多,大約是出於一部彈詞叫作《義妖傳》里的,但我沒有看過這部書,所以也不知道「許仙」「法海」究竟是否這樣寫。總而言之,白蛇娘娘終於中了法海的計策,被裝在一個小小的鉢盂裏了。缽盂埋在地裏,上面還造起一座鎮壓的塔來,這就是雷峰塔。此後似乎事情還很多,如「白狀元祭塔」之類,但我現在都忘記了。

那時我惟一的希望,就在這雷峰塔的倒掉。後來我長大了,到杭州,看見這破破爛爛的塔,心裏就不舒服。後來我看看書,說杭州人又叫這塔作保叔塔,其實應該寫作「保俶塔」,是錢王的兒子造的。那麼,裏面當然沒有白蛇娘娘了,然而我心裏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

現在,他居然倒掉了,則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為何如?

這是有事實可證的。試到吳越的山間海濱,探聽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蠶婦村氓,除了幾個腦髓里有點貴恙的之外,可有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

和尚本應該只管自己念經。白蛇自迷許仙,許仙自娶妖怪,和別人有什麼相干呢?他偏要放下經卷,橫來招是搬非,大約是懷著嫉妬罷,——那簡直是一定的。

聽說,後來玉皇大帝也就怪法海多事,以至荼毒生靈,想要拿辦他了。他逃來逃去,終於逃在蟹殼裏避禍,不敢再出來,到現在還如此。我對於玉皇大帝所做的事,腹誹的非常多,獨於這一件卻很滿意,因為「水滿金山」一案,的確應該由法海負責;他實在辦得很不錯的。只可惜我那時沒有打聽這話的出處,或者不在《義妖傳》中,卻是民間的傳說罷。

秋高稻熟時節,吳越間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紅之後,無論取哪一隻,揭開背殼來,裏面就有黃,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鮮紅的子。先將這些吃完,即一定露出一個圓錐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著錐底切下,取出,翻轉,使裏面向外,只要不破,便變成一個羅漢模樣的東西,有頭臉,身子,是坐著的,我們那裏的小孩子都稱他「蟹和尚」,就是躲在裏面避難的法海。

當初,白蛇娘娘壓在塔底下,法海禪師躲在蟹殼裏。現在卻只有這位老禪師獨自靜坐了,非到螃蟹斷種的那一天為止出不來。莫非他造塔的時候,竟沒有想到塔是終究要倒的麼?

活該。

一九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