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老子(老子選─小國寡民)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1還記得《禮記‧禮運》篇中的「大同世界」嗎?或是「桃花源詩」中的理想世界!又或是以下資料二中的「烏托邦」共和國!你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藍圖又是什麼?

2這些理想世界會不會成為另一種「愚民」政治下玩弄的把戲呢?請參看資料三!

3好煩喔!不想成為這些政治下的人民,我只想做自己˙˙˙,但˙˙˙可能嗎?

資料一

陶淵明《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一ㄣ,埋沒),來逕遂蕪廢。

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種植);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ㄞˋ,不明)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代指祭祀)猶古法,衣裳無新製。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歷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

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語譯:

  秦始皇擾亂了天下的綱紀,賢能的人離開了這世界。夏黃公、綺里季前去商山隱居,桃花源中的人也離開了秦地;初來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了,來桃花源的路徑於是荒廢了。大家互相勉勵耕種,太陽下山就回家休息。桑樹、竹子茂盛,披覆許多的樹蔭,豆類、高粱隨著時令種植。春天養蠶收取長長的繭絲,秋天農作成熟不必向君王繳稅。荒野小路被遮蔽了,難以相互通達,村裡的雞與狗互相啼鳴吠叫。祭祀仍然沿用古代的儀式,衣服沒有新的式樣。兒童盡情的邊走邊唱歌,頭髮灰白的老人高興的遊玩。草茂盛時知道是節候和暖的春天,樹木凋零時知道是冷風淒厲的冬天;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節候的書,四季自然形成一年。生活和悅得非常快樂,在此何需用到機智巧慧呢?奇異的蹤跡隱蔽了五百年,如今一旦揭開這個仙境。淳樸風氣與澆薄世俗的本源既然不同,隨即又回到幽深隱蔽的樣子。請問生活於方內世俗的人,怎能測知世俗之外的桃花源?我希望乘著輕風,高飛去尋找與我投合的境地。

資料二

    烏托邦是一個理想的群體社會的構想,名字托馬斯‧摩爾的《烏托邦》一書中所寫的完全理性的共和國「烏托邦」而來。這個詞出於希臘語:ο,意為「不」,和τόπος,意為「地方」;這個詞現在托寓那些不可能出現的理想社會和事物。英語中的同音詞Eutopia(讀音:/juˈtoʊpiə/),來源於希臘語ε,意為「好」,和τόπος,意為「地方」,所以這個詞有雙重意義。意指理想完美的境界,但是在現代中「烏托邦」的定義一般是後者,即是「完美的地方」,而不代表不存在。特別是用於表示法律、政府及社會情況。

    摩爾在書中虛構了一個大西洋上的小島,小島上的國家擁有完美的社會、政治和法制體系。摩爾的《烏托邦》一書與柏拉圖理想國有很大聯繫。這是一個理想的完美的共和國(社會平等主義者和平主義者的觀點),雖然他的子民們也要為此而工作而奮鬥。但是社會上的一切醜惡現象,如貧窮和苦難,都遠離這個世外桃源。這裡只有幾條法律規定,沒有律師並且沒有城民願意發動戰爭。但是他們從周邊的好戰國家雇來傭兵(他們讓這些傭兵面對威脅是因為他們希望所有好戰的人都在戰爭中滅亡,最終只留下愛好和平的人)。這樣的社會也以包容的心態迎接各種宗教流派。一些讀者認為摩爾想以此來作為國家建設的藍本,而其他一些人認為摩爾其實沒有這樣的打算。一些人立場堅定地認為,摩爾的《烏托邦》的作用其實是用一個理想的社會來諷刺摩爾身處時代的英格蘭社會。這種看法也順理成章的解釋了這本書和這個國家名字的意義。

    烏托邦在希臘語中的讀音在「沒有的地方」和「好地方」間含糊不清。這樣其實也是在暗示:「沒有地方」是真正「完美的地方」。這個詞用來描述一種被稱為「意向社群」的理想社會和文學虛構的社會。這個概念也引出了其他的概念,最突出的概念就是反烏托邦

資料三

反烏托邦是一種文學類型,尤其是科幻文學中的一種文學體裁和流派。

反烏托邦主義是一個虛擬想像的境界,反映的是與理想社會相反的,是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這種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資源緊缺、犯罪迫害等,刻畫出一個令人絕望的未來。某些作品描述的反烏托邦社會中,物質文明泛濫並高於精神文明,精神依賴極受控於物質,人類的精神在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並沒有真正的自由

這一類小說通常是敘述人類科技的泛濫,在表面上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但本質上掩飾著虛弱空洞的精神世界。人被關在親自製造的鋼筋水泥牢籠內,陰暗冰冷、精神壓抑。在這種生存狀態下,物質浪費蔓延、道德淪喪、民主受壓迫(或以另類方法製造「民主」)、階級制度橫行、自殺風氣橫行等等。故事表達的方法主要是透過一些變數,如人工智慧背叛人類,「野人」被帶進文化世界等,令主角明白到人類文明在高科技牢籠中僵化、腐化,並帶領自己走向毀滅,而主角再從中作出自我的選擇。

    反烏托邦主義的代表作是1932英國赫胥黎著作的《美麗新世界》,英國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以及俄國薩米爾欽的《我們》(亦譯為《反烏托邦與自由》)。

 

小問:

1漢書藝文志中如何評論老子思想的優缺?(請用自己的話語簡述)

2你對楊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但亦「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脛之一毛」的思想有何看法?

3孔子問禮於老聃,請解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之義。之後如何形容老聃?為什麼?

4為何道家思想會與法家結合成「黃老治術」?請問哪一朝曾是以「黃老治術」治國?

5何謂「正言若反」?在你我生活中也常聽聞此種語法,請舉例說明!

6請問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為何?他對「知識」有何看法?你同意嗎?

【題解】

◎寫作背景

面對世衰道微、政治黑暗、戰爭連年、百姓困苦的時代,孔子主張以道德治國,提倡仁義,用禮儀制度規範人民的行為,而老子則崇尚自然,依據「道」的自然法則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希望治國者順任百姓,不加干涉,使百姓自由自在生活,捨棄對人民的一切干擾,如政令、刑罰、賦稅等。

老子認為政令刑罰並非治國良策,也不能懾服百姓,其言:「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朝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指智巧),奇物(指邪事)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第五十七章)亦即法令愈森嚴,盜賊不減反增,嚴刑峻法只會擾民而難服民;至於賦稅,老子則以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第七十五章)百姓會飢寒交迫,無以為生,均源自執政者的橫征暴斂,厲民自養。

老子認為真正的治道應是淨化人民的欲望,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使人民安於不逞知能、不貪嗜欲的淳樸生活。故老子的「無為」政治思想,就是希望人民能生活在純樸敦厚、富足安定的社會中,因此造就出「小國寡民」的理想國度。

【作者】

◎補充注釋

1.道家:

名稱

以道家一詞代表學派,當始於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ㄕㄢˋ,豐足)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ㄘㄨㄛ,採取)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絀(ㄔㄨˋ,貶退,通「黜」聰明,釋此而任術。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騷動,欲與天地長久,非所聞也。
語譯: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行動合乎無形之「道」,使萬物豐足。道家之術是依據陰陽家關於四時運行順序之說,吸收儒墨兩家之長,撮取名、法兩家之精要,隨著時勢的發展,順應事物的變化,樹立良好風俗,應用於人事,無不適宜,意旨簡約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

至於大道的精要,則是捨棄剛強與貪欲,去掉聰明智慧,將這些放置一邊而用道術治理天下。精神過度使用就會衰竭,身體過度勞累就會疲憊,身體和精神受到擾亂,不得安寧,卻想要與天地共長久,則是從未聽說過的事。

思想

淵源

漢書藝文志由歷史的觀點看道家思想的淵源,諸子略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班固認為道家源出史官,熟讀史書,所以能了解、掌握歷代的成敗興廢,因之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

優缺點

漢書藝文志論道家之長短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褔、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翻譯:

   道家這個流派,大概是從掌管歷史的官演化出來的。史官記載一件件成敗、存亡、禍福之事和古今道理。然後知道把握要點和根本,以清靜無為來要求自己,以柔弱謙遜來約束自己,這是做人之君南面稱帝的道理,它合乎堯的能讓,和易經所宣揚的謙遜精神,一謙而有四種效益,這是道家的長處。到後世放蕩的人學了這派,就想廢去禮儀,又要拋棄仁義,說只要清靜無為,就可以治理國家。

 

 

2 道家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老子

莊子

楊朱

名號

老聃(一說李耳)

莊周

字子居

時代

春秋楚國人

戰國宋國人

戰國衛國人

學說大要

清靜無為,取法自然。反對知識分子的機巧變詐。

思想主張

1.道」本於自然,且是宇宙萬物的根本,是本體,以「德」為用。

2.提出破除相對的觀念。「反」者道之動,返本復初。

3.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4.在政治上強調清靜無為、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5.於人,則主張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

1.以自然為宗,主張歸真返璞,不主張以禮法治天下。

2.其說本於老子,恬澹、虛靜,無用、無為。

3.主張順天達觀以養生,任我隨物而化(物我齊一、死生齊一)。

1.倡言利己,不恃他人。

2.主張為我:「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但亦「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脛之一毛」。

生平經歷

1.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執掌方策之書。

2.見周室衰微,離周而去,著書五千言,出函谷關,莫知所終。

1.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曾任漆園吏。

2.楚威王聽說其賢,欲聘為相,莊周推辭不受。

或云嘗學於老聃,或云後學於墨子。

著作

道德經,八十一章。

1.莊子(唐代稱南華真經)。

2.史記記載其有十餘萬言,今存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

3.善用寓言,想像豐富,誇張大膽,比喻形象,創大量寓言故事,於先秦散文中獨樹一幟。

4.旨趣深奧,汪洋宏肆,大要與老子相似,但文筆不同。

 

影響

其書是道家最重要的典籍。

文字極優美,是部著名的哲學作品。

孟子斥其為「無君」之人。

備註

老子、莊子、周易並稱「三玄」。

清代金聖嘆評為「六才子書」之一。

 

 

 

3.孔子至周曾向老子問禮: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語譯:「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請教禮的學問。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於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孔子離去以後,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牠能飛;魚,我知道牠能游;獸,我知道牠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捕獲牠,會游的可用絲線釣牠,會飛的可以用箭射牠。至於龍,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牠是駕著風而飛騰升天的。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龍吧!』」)

4.老子以道為本認為萬物皆生於道,以德為用認為萬物都受自於道:老子的「道」是無名無形的萬有存在根源,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語譯:道是萬物化生的總原理,萬物化生的程序是由這個總原理的道,生出一種氣,這種氣又化分成陰陽兩氣,陰陽兩氣交合,於是產生了和氣,陰陽兩氣如此不斷的交合,不斷的創生,於是便繁衍成萬物了。)而「德」就是「道」的顯現和作用,因此「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老子第五十一章)(語譯:道創造萬物,德含有萬物,陰陽兩氣使萬物成形,氣候水土使萬物長成。但是陰陽兩氣和氣候水土也是由道和德演變而出,道和德才是萬物生成的根本,所以萬物沒有不尊崇道和重視德的。)

5黃老治術:「黃」指黃帝,「老」指老子,是道家清靜無為的治世之術,然與老莊思想有明顯差異,較偏向法家思想。陳耀南先生在典籍英華中,對於黃老治術的產生原因、時代背景,與何以老子能專擅道家之名,有很清楚的解說:「道家一名,起於漢初,蓋春秋以迄暴秦,干戈擾亂,生民困敝,垂數百載;於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乃成時代要求。加以韓非解老、喻老以來,一般所了解之老子思想已為法、道混合之政治理論:主君上虛靜無為,待勞以逸,馭繁以簡;因任授官,循名責實;臣下則奉法事上,蕭規曹隨,以收無為而無不為之效,而復返於自然;此即所謂黃老之術也。」

6.玄學:所謂「玄學」,可因時代不同而有不同的意旨,此指「魏晉玄學」,乃比較偏向道家的一種思潮,因所談論內容者為「玄妙」的「道」,故稱「玄學」。玄學起源於東漢末年,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東漢以降,政治昏暗,社會混亂,士大夫發而為言論,早期以批評時政、臧否人物為主,其後常因批評遭禍,遂轉而流行「清談」,並以違反禮俗的「放誕生活」對抗「名教」(如嵇康、阮籍),一時蔚為風氣。

文章風格及寫作特色

1.散韻結合:老子雖是散文,但其句法整齊,音韻和諧,既具韻文的風味,又有散文的美感。

2.文質理妙:老子常以格言的形式,表達精奧的義理,用字雖然質樸,卻精妙得當,沒有長篇大論,也沒有華美的文辭,卻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得到高遠的意旨與啟發。

3.修辭豐富:老子文字質樸,然卻「質而實綺」,饒富修辭美感,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等排比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等頂針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回文句;「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等譬喻句;「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等層遞句;「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等設問句;老子修辭多樣,予後人許多取法的寫作技法。

4.正言若反:所謂「正言若反」(七十八章)是指從反面的關係來看正面,以顯示正面的涵義,同時凸顯相反對立面的作用,如:「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語譯:最大的器具沒有固定的形狀,最大的聲音聽不到,最大的形象看不到。)(四十一章)。這種以負面來呈現正面意義的語言方式,是老子書中顯而易見的寫作技法,故書中常出現無為、弗居、不言、不美、不信、不知、不爭等否定的字眼,藉以顯現反面思考後所呈現的正面價值觀。

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哲學以「道」為本,認為萬物皆生於「道」;以「德」為用,認為萬物都得之於「道」而成物。「道」是萬物的本源,道生萬物,萬物便從中得到種種不同特性,這種特性即為「德」,換言之,形上的「道」落實於作用層面便是「德」,兩者實為一體兩面,「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體現。其思想內容可從以下幾點觀之:

一、本體論:

老子認為「道」是萬物本源,是一切存在的根源。「道」是恆久不變,運行於天地中,生於萬物之先,不可辨其為何物,亦不可知其所名。但「道」生萬物並非有意志的作用,乃是自然而然,故主張「道法自然」,一切萬物自然運行,物的表象便不需執著,也不必積極有為,去有為而至無為,唯有「無為」方能「無不為」。

二、知識論:

老子認為知識日漸發達,民智日增,因為有心有為,一切智巧便是人為,如此使得欲望亦隨之增多,此乃禍亂之源,若要回歸自然平和,首要之務便是去除知識智巧所帶來的禍亂,藉由免除知識所衍生的欲望,而回歸檢淳生活,故主張「絕聖去知」。

三、修養論:

老子認為萬物的根源是呈現虛靜狀態,它的作用是無盡的,也就是無為無爭,因此人在處世遇事時應隨順自然之道,如水柔弱不爭,不爭才能無為,守柔可以馳騁天下之堅,以柔克剛。而同時要「致虛守靜」,減除多餘貪欲,達到「復歸於樸」的境界。

四、政治論:

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因為欲治天下,有「欲」便陷入人為有為的境界,一入此境地,則禍亂必接踵而至。世間一切法令仁義皆為政治之有為,乃是智巧的產物,其欲治天下,反而造成混亂,故聖人治天下必先摒除禍亂之源,去一切有為之用,以無為治之,順其自然,方能無為而無不為,不治而無不治。

【課文與注釋】

章旨:描述一個頗富詩意的小烏托邦──無兵禍、重賦和文明汙染,人民恬淡寡欲而淳樸,快樂自足的理想社會。

◎段析:文章一開始即點明老子的理想世界「小國寡民」,此亦為本課主旨所在。全篇句法整齊,音韻和諧,具備了韻文的風味及散文的美感。風格樸實平易,在淳樸中自然呈現老子的理想世界。

1.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在這個國家裡,人民能夠安居樂業,安土重遷,恬淡自足,除了維持生存的基本欲望之外,其他都不需要,因此什伯之器、舟輿、甲兵只是備而不用、設而不陳,鄰國相望不需以兵刃相接。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老子認為,這是『至治之極』。這並不是一個原始的社會,用老子的表達方式,應該說是知其文明,守其素樸。老子認為,對於一般所謂文明,它的理想社會並不是為之而不能,而是能之而不為。」

◆ 相(以下八句中之「相」字標出是 a b

ㄒㄧㄤ

a彼此、交互

(指雙方)。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

(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b代詞性助詞(表單向)。

(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莊)

(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課文問與答】(本課為單一段落,不做段落標示)

題目

參考答案

1.老子為何想建立一個小國寡民的社會?(你覺得可行嗎?為甚麼?)

 

2.戰國以後,哪一學說結合了老子之學,而形成「黃老治術」?

 

3.魏晉南北朝時,將哪三本經典並稱為「三玄」?

 

4.請簡述老子在修身、政治方面的主張。

 

5.在小國寡民的社會中,老子希望人民如何看待衣、食、住、風俗等?

 

6.請從經濟、政治兩方面來分析老子的理想國度。

 

7國寡民一章為什麼不用「什伯之器」(器物讓生活越來越便利,多好!)、「不遠徙」(出國觀光多好!)、「舟輿」(交通多方便!)、「甲兵」(安全多好、武力征伐伊拉克多好!),只用「結繩記事」(電腦不是更好?)為什麼?

 

 

柏拉圖的理想國

【說明】本文清楚說明了柏拉圖理想中的國家狀態,對「理想國」有透徹的剖析。

()「理想國」一詞的譯名

柏拉圖將他理想中的國家狀態寫在《對話錄》中的〈理想國〉一篇。「理想國」的譯名是根據《對話錄》的內容而來,希臘原文為Politeia,是來自城市polis一詞,因為希臘的民主政治是以城邦為單位,獨立的城市即為一個國家,因此英文譯為Republic,源自拉丁文,由respublica兩字合成,意為「公眾的事情」,在英文和中文的意義上都代表「代議政治」,和城邦政治中人民擁有直接公民權的政治型態並不相同,所以用Republic直接翻譯為中文「共和國」,是不符合柏拉圖原意的,為避免曲解柏氏思想,還是以「理想國」稱之較為合適。

()國家的源起與組織

柏拉圖處於城邦政治的時代,因此,他的〈理想國〉篇裡所追求的是一個理想的城邦,也是每一個實際城邦所應努力效法的模範。這篇《對話錄》中,指出城邦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產生。人類生活所需的各種器具無法獨力完成,必須互助合作,因此結成團體,共居一處,便成城鎮。所以,城鎮最初起因於人們經濟上的依存,而人的天賦才幹不同,於是分工與專化原則產生,由特定專業的人提供其專業技術以供其他人的需要。所以,理想的城邦(或國家)公民將包含三個階層:

1. 勞工(一般平民):包括各行各業的人,如農夫、鐵匠、商人、醫師、教師、詩人、音樂家等,是人數最多的階層,負責供養所有的公民。

2. 衛士:以戰爭為職業,身分不同於其他專職之公民,必須具備大無畏的勇氣和智慧,懂得分辨善惡,因此要透過教育的養成。

3. 領袖:需要經過特別的訓練,智慧與德性都必須高於一般的平民和衛士,所以應由衛士階層中選拔出來。

柏拉圖對公民階層的劃分根源於他的靈魂三分說。他認為人具有情欲、氣概和理性三者,理性能認識真理,具備指導氣概與情欲的能力,其德性就是智慧,為統治階級所應具的德性。氣概要聽從理性的指導,對應盡的義務絕對忠實,且不可畏懼,其德性便是勇氣,是國家的防衛階級所要具備的德性。情欲需要服從理性的引導而節制,屬於社會的營養階層,從事生產勞動,求取國家的繁榮發展,其德性是節制。因此,人的理性、氣概、情欲三者對應於國家的組成階層與其所代表的德性,可以簡列如下:

當國家的三大階層都各遵其德,就可以構成一個理想的國家,也就是一個正義的國家。

()領袖(哲人)的養成教育

在這樣的國家中,領袖具備最高的德行與智慧,因此需要教育的養成,而且必須從兒童教育著手。柏拉圖主張由國家有計畫、有系統地教育孩子,十四歲到十六歲學習詩歌;十六到十八歲學數學,訓練抽象思考的能力,認知觀念界的事物;十八到二十歲從事軍事訓練。到二十歲,才智較差的成為衛士,身體弱的成為平民,而才智較高的一批則繼續訓練。三十歲舉行考試,最優秀的少數再接受五年的觀念論和辯證法訓練,畢業後才能從政。十五年之後,也就是五十歲,通過考驗才算是「哲人」,才能成為人民的領袖。

在這套系統中,孩子的資質是先決條件,柏拉圖為了確保國家組成分子的優越性,提出「優生學」的觀念,主張身體羸弱、智能低劣、品德不佳的人都沒有資格結婚,怕生育出不良的後代,影響領袖人物的培養。因為這種優生學,所以男女是平等的,都可接受同樣的教育和訓練,甚至女人也可參軍或擔任公務。為了產生優良的後代,除了勞工階層可擁有家庭和私產外,衛士和領袖的婚姻則必須受到嚴格的管制,對象要由主管分派,且在指定的時間內同房和懷孕。這無異是一種「公社」生活,對國家的領袖及衛士階層而言,無法享有個人的家庭生活和婚姻自主權,而這也是柏拉圖學說最受爭議的一部分。

總之,柏拉圖由哲人統治的理想國終歸是虛構的理想國度,在歷史上從未實現,也不曾有人以他的理論去建構國家,但卻是西方世界「烏托邦主義」的先河。雖然政治史上從未出現過烏托邦式的理想世界,但文學中卻不乏此類作品,如謨爾的《烏托邦》(Thomas More1478-1535Utopia一字即有善地、樂土之意)、培根的《新阿特蘭提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奧威爾的《一九八四》等,這些作品中所描寫的國家都秩序井然,無貧苦紛爭之事,與中國的大同世界、小國寡民或〈桃花源記〉中的社會狀態,雖各有思想上的差異,但都是基於人類對生存環境的嚮往而產生,即使在現實中不可能實現,卻是人類內在永恆的追求和渴望。

◎ 對老子思想有些了解後,請思索下列新聞事件,你有何想法?

  1. 不滿大陸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香港政改方案,香港民眾啟動「佔領中環」活動。對此,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中聯辦)28日發表聲明譴責,並強硬指出「人大常委會的決定不容挑戰」。而大陸的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也發表聲明稱,中央政府堅決反對在香港發生的各種破壞法治、破壞社會安寧的違法行為,充分相信並堅定支持特區政府依法處置,維護香港社會穩定,保護香港市民人身和財產安全。(節錄自ETtoday東森新聞雲2014.09.29報導)
  2. 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高達15倍,買房難度一舉成為世界第一。對於台北的高房價,房仲業者認為若單以價格來看,買方永遠覺得房價太高,而賣方卻永遠嫌太低;但若以社會的角度來觀察,業者認為,房價的上漲其實是反應了社會資產的提升,對社會來說並沒有完全的壞處,而房價的上漲,其實就是資金從一個人移轉到另一個人的手上,重點還是在於這筆資金該怎麼花。(節錄自好房網News2014.05.19報導)
  3. 一群學生家長提出呼籲說,目前台灣有230萬噸的進口黃豆,有9成是基因改造,這種基改黃豆因為成本比較便宜,常常出現在學童的營養午餐,也讓家長擔心會影響健康。食藥署表示,基改食品只要標示清楚、合格就可以販售,但專家學者表示,基改食品吃久了,恐對身體造成傷害,家長們呼籲,希望基改食品能退出校園,讓孩子吃得健康。(節錄自TVBS2014.10.02報導)
  4. 因金城武拍攝廣告而爆紅的台東池上「金城武樹」,今(23)天凌晨遭颱風麥德姆吹倒。地主謝維峻的母親吳秀蘭坦言,得知消息時「很開心」,以為不會再因為大批遊客關係而添麻煩,但因池上鄉長親自拜託,希望能提供土地讓樹原地種回,吳秀蘭想說許多民宿、觀光業者都要仰賴這棵樹,就當是「做功德」,最後才把樹給種回去。吳秀蘭無奈地說,這棵茄冬樹是他父親40年前種下,原本是要讓牛隻乘涼,種田累了也能在樹下歇息,但廣告讓這棵樹紅起來後,樹下都是拍照的遊客,他們根本沒空間要歇息,就連農業機具要開到田中,也要三催四請,才能讓遊客移走擋在路上的車輛,讓他們相當困擾;他們每次到田裡就要撿一堆遊客留下的垃圾,今年一期稻作還有遊客踩到稻田中,更讓她生氣不已。吳秀蘭說,今天得知樹倒了後,當下真的很開心,想說「不再添麻煩了」。不過,今天上午池上鄉長林文堂親自登門拜訪,拜託她提供土地讓樹可以原地種回,且有更大腹地可以生長。她後來想,許多民宿、觀光業者都仰賴這棵樹,就當是「做功德」,才同意提供土地,把金城武大樹種回去。(引自新頭殼newtalk2014.07.23報導)

 

【教學資料】

修辭文法小教室

意謂動詞

主要由名詞和形容詞作意謂性動詞,表達的是主謂短語作賓語表達的內容。通常可語譯為「以……為……」。

例句

說明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以他們的食物為甘美,以他們的衣物為美觀,以他們的住居為安寧,以他們的風俗為安樂。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韓愈師說)

以從師問學為恥。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以之為異。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以其樂為樂。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以此為恥。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以魯為小。

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赤壁賦)

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以之為異。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曹丕典論論文)

以尺璧為賤,以寸陰為重。

 

 

◎哲理散文

先秦散文共可分為二類,一類是以記述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主的歷史散文,或稱史傳散文;一類是以議論、說理為主的散文,通稱諸子散文,又稱哲理散文。本課即屬於哲理散文。以下分別說明此兩類散文:

1.歷史散文

書名

內容

春秋

編年體,敘事簡略,文字簡質。

左傳

編年體,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因春秋過於簡略,後世往往不知其意,故有三傳之作。敘事生動活潑,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是史傳散文的經典之作。

國語

國別史,包括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之事,以記言為主,通過人物的對話和辯論來反映歷史事件。

戰國策

國別史,書名或曰國策、國事、短長、修書等,劉向重加整理,定名戰國策。雜記東周、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之事。長於說事,暢所欲言,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哲理散文

書名

內容

論語

語錄體,內容為孔子與弟子之間的言談,篇幅較短,風格雍容和順。

孟子

文字華贍,多辭好辯,善於運用譬喻,具有深刻的說理性,為後世雄辯議論散文之宗。

荀子

儒家的代表經典之一,文字質樸簡明,結構謹嚴,論斷縝密,為先秦散文據題抒論的源流。

老子

道家的代表經典,是散韻結合的語錄體形式,文字簡略質樸,其思想論述則以「道」、「德」為中心。

莊子

道家的經典之一,主要為對話式的論辯體,文字優美,敘述生動,善以寓言設譬,思想玄妙,神奇精妙,想像豐富,具有高度的文學價值。

墨子

墨家的代表經典,文字質樸,辯證清晰,條理分明,對論辯類散文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韓非子

法家的代表作品,文辭深刻明切,條理明晰,說理透闢,善以故事為譬喻,對後世論辯文體影響深遠。唐代柳宗元、宋代王安石即深受其影響。

 

 

非選──寫作題

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所謂「自勝者強」,是指真正的強者,不在於贏過別人;而在於戰勝自己。現代社會中,許多人喜歡跟別人競爭,卻不願好好面對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其實,只有改進自我,才能強化自我、成就自我。請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自勝者強」為題,寫一篇文章。論說、記敘、抒情皆可,文長不限。(101學測)

*本題有感於現代社會常過度重視與他人競爭,而少思考戰勝自己之重要,特別引用老子:「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語,以「自勝者強」為題,要求考生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作文一篇,以具體思考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如何面對自己、克服自己的弱點,進而成就自我、戰勝自我。只要言之成理,脈絡清晰,記敘、抒情、議論皆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