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詩經(蒹葭)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請自行先閱讀課本後回答)

1.請於下列空格中,填入適當的答案。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句式多以((1)  )言為主。依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類。「風」包括十五「國風」,內容多為((2)  );「雅」包括大雅、小雅,多為((3)  )的樂曲;「頌」包括周頌、魯頌、商頌,多用於((4)  )。

2.下列是一篇有關詩經蒹葭的短文,請在( )中填入正確的答案。

參考選項:

(A)楚國    (B)燕國    (C)秦國 (D)清晨到中午

(E)破曉到天亮 (F)子時到午時 (G)長遠 (H)顛簸

(I)迂迴    (J)陡峭    (K)平廣

  蒹葭出自詩經秦風,是先秦時期((1)  )的歌謠,後人對之評價極高,王國維便言:「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蒹葭詩以「一唱三歎」方式寫成,各章均以蒹葭起始,詩中白露「為霜」、「未晞」、「未已」三種狀態,適可表示((2)  )的時間推移,而「道阻且長」、「道阻且躋」及「道阻且右」則代表道路的重重阻礙,其中「躋」與「右」分別指道路((3)  )與((4)  ),以凸顯出追求者與伊人之間的距離;三次順流、逆流的追尋,最終伊人仍可望而不可即,也反映出追求者急切的思慕之意與求索不得的落寞。

 

◎認識詩經

小問:

1詩經中詩篇的來源「采詩」是朝廷的樂官蒐集民間流傳之詩歌而得,以用來了解民情風俗與施政之得失,請問中國文學中除詩經外尚有何類詩體有類似功能?今日生活中有類似的詩或歌曲嗎?

2詩經除了有教化作用,亦可用於外交辭令,請說明原因!並舉現今之例說明!

3請說明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1.匯集:據秦漢古籍,詩經中詩篇的來源有二,即「采詩」與「獻詩」。「采詩」是朝廷的樂官蒐集民間流傳之詩歌而得;「獻詩」則是公卿大夫為朝會宴享、宗廟祭祀,或宣耀功德所作。從不同途徑得來的詩篇,經朝廷樂師整理、刪編,制定後上奏天子,以用來了解民情風俗與施政之得失。故知詩經係經長期蒐集、累積而成書,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2.作者:詩經的作者大多不可考。

3.篇目:詩有三百十一篇,扣去有目無辭的六篇,共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稱詩三百。有目無辭的六篇皆在小雅,分別是: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漢儒認為原有文辭,而後亡失;朱熹則認為此六者只是用笙演奏的清樂,稱為「笙詩」。

4.六義:依孔穎達毛詩正義對六義的說法,風、雅、頌是詩的不同體裁(性質),賦、比、興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這種觀點被沿用至今。以下便將六義分兩部分說明:

(1)體裁:即風、雅、頌。種種解說中,以南宋鄭樵六經奧論的說法最簡明。

 

鄭樵六經奧論

內容

說明

特色

風土之音曰風

十五國風。

為各地民謠,因有十五國,故稱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

其十五國為:周南、召(ㄕㄠˋ)南、邶(ㄅㄟˋ)、鄘(ㄩㄥ)、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ㄅㄧㄣ)。反映各地的風俗習尚與人民的生活與情感,如:鄭衛兩國多情歌,秦國車馬田獵之盛、人民多尚勇習武,陳國重迎神祭祀的風俗等。這些作品除表現各地風土之外,也反映人民面對戰爭、賦稅、徭役的痛苦生活,間接說明當時國君的施政。

風詩之情感真摯,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來歌詠景物、抒發情思、託物諷喻,其語言質樸,易於傳誦,是最能代表當時人們生活實況的詩篇

朝廷之音曰雅

大雅:三十一篇。

大多為天子朝會的樂歌。

「雅」是流行於中原一帶(即「夏」,「雅」和「夏」古音相近,往往通用)為王朝所推崇的「正聲」,不同於各地風土民謠之「風」。依其詩文內容來看,主要是歌頌功德,飲宴遊獵,但也有不少類似「風」的勞人思婦之辭,與諷刺規諫的諷喻詩。作者多為貴族、官吏,小雅中類似民間歌謠的詩篇則可能出於民間文人。

整體而言,雅詩不如風詩通俗易懂,其篇幅較長,用韻整齊,布局嚴謹,且多議論,呈現出莊重舒緩、典重文雅的風格。

小雅:七十四篇。

大多為諸侯、士大夫宴享的樂歌。

宗廟之音曰頌

周頌:三十一篇。

大都為西周初年之詩篇。

清代阮元在釋頌一文中指出,「頌」就是「容」,是歌唱兼配舞蹈的意思。頌詩是周王和諸侯用於祭祀典禮的樂歌,主要內容多為宣揚天命、讚頌先祖功德,也有部分祈穀之祭歌,反映了當時農牧漁業等經濟活動的狀況。

其寫作手法上,因多空洞的說教和讚揚之辭,少用比興,相較於風雅之詩,缺少形象和韻律等藝術美感。

魯頌:四篇。

約為魯僖公時的作品。

商頌:五篇。

約是宋襄公時的作品(武王遷殷商遺族於宋,封紂王之子武庚為宋君,宋為商之後裔,故稱商頌,非商朝樂歌)。

(2)作法:即賦、比、興。

以下用列表的方式,更能清楚說明三者的區別:

作法

意義

例證

鋪陳直敘(直敘)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嫻靜的姑娘多麼美麗,在城的角樓等我。隱藏起來不讓我看見,急得我撓着頭來回走。)(邶風靜女)

藉物比擬(譬喻)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看那老鼠也有皮,有人卻沒有威儀。如果沒有威儀,為什麼還不去死?)(鄘風相鼠)

因物起興(聯想)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看啊!眼前那個小米真是茂密,眼前那高粱出苗青青。我的腳步如此沈重遲緩,我的心神搖蕩不安!瞭解我的人,知道我心憂思沉痛,不瞭解我的人,還以為我在追求什麼。
遙遠的蒼天啊!這一切究竟是何人所為?)(王風黍離)

  簡單的說,「賦」就是直接陳敘事件,如上表所引靜女之詩句,直接描寫美麗女子與情人約會之情景。「比」就是譬喻,藉性質相近之物來做比擬,如相鼠,是借老鼠比喻無禮之人,嚴加斥責。「興」可以理解為修辭學中之「聯想法」,朱熹的說法是:「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如黍離篇中寫詩人來到西周王畿,沿途見到黍稷,進而興起憂時之感。也就是說,「興」這種作法中,所吟詠之事物與情感二者間並無相關的特性,只是觸物起情(見到某物而引發情感)罷了。(參屈萬里詩經釋義)

5.詩經的藝術特色

(1)寫實精神的呈現:詩經最大的特色,是樹立了詩歌創作的寫實風格。早期的宗教詩歌與宮廷樂歌,多表現貴族的享樂生活,或頌揚統治者的功德,但詩經中的小雅、國風,則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現況,富有寫實精神。

(2)賦比興手法的運用:見前述詩經六義中條目。

(3)重章複沓,重視音韻的表現:詩經大部分詩篇以四言為主,但亦有長短不齊的句子,句法活潑自由,富於變化。又多一唱三歎、重章複沓的形式,易於傳達情感,方便唱頌,具民歌之特色。西周時期,詩歌並無嚴格聲律之制定與要求,但詩經的作者們卻創造了許多用韻的方式,形成詩歌之美,如:句句用韻、隔句用韻、首句及偶數句用韻等,詩文聲韻和諧、富音樂之美感,對後代詩歌格律的創制影響極大。

(4)自然質樸的語言:詩經多為民歌,語言質樸,但平實的文字中也展現出高度的文學技巧。如語助詞的多樣性、雙聲疊韻之聯緜詞的運用等,都使詩中的思想情感表達得更為深刻動人,增加詩歌的生命力及感染力。

6.詩經的作用

(1)用於教化:孔子教育弟子們讀詩,就是以涵養性情為本,論語中曾提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可以看出孔子認為讀詩的最終目標即是端正性情,是故禮記經解引孔子所言:「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主張「溫柔敦厚」既要表現在性情上,也要表現在思想行為及政治道德上,當政者應當仁政愛民,百姓則應遵守禮制。在政治不清明、政令不行時,在下者諷諫而不作亂。個人情感方面則採取婉轉含蓄的表達方式,這就是所謂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犯而不校計較」。

(2)用於外交:孔子曾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見當時士大夫參與國事或外交場合,經常要透過誦詩的方式來表達意見。以鄭風將仲子為例,其詩文第三章:「將仲子(「仲子」為女子稱其所愛的對象,排行老二,故稱「仲」)兮,無踰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語譯:二哥啊!不要跨過我家的花園,也不要折斷我家的檀樹枝。我哪裡是愛惜那檀樹?只是擔心人家的閒言閒語。我非常想念二哥你,但我也受不了人家的閒話。)此詩本寫女子為守禮教而婉拒情人約會,但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晉侯囚衛侯,齊鄭兩國派人到晉國排解,鄭國子產便賦了「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這三句詩,意思是指:晉侯您的決定當然值得尊重,但也要留意其他各國的輿論。子產就是委婉的利用詩的言外之意,提醒晉侯應該放了衛侯。另外,晉公子重耳(即晉文公)流亡到齊國,娶桓公之女姜氏,後來姜氏為了重耳的政治前途,勸他離開齊國,設法回晉國即位,也是賦上將仲子這三句詩,表明自己雖不捨重耳離去,但為了大局,必須有所取捨。

7.詩經的價值

除了下列文學價值外,也有豐富的史料價值。

(1)中國韻文之祖。(也是純文學之祖)

(2)最早的詩歌總集。(但四庫全書列於經部)

(3)北方文學的代表。

(4)四言古詩的代表。

(5)論語中孔子讚頌詩經價值的話: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不學詩,無以言。(季氏)

ƒ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

詩經彙整

書名

1.詩:春秋時稱其為「詩」,故論語中孔子提到此書皆稱為「詩」。

2.詩三百:詩有三百十一篇,扣除六篇有目無辭(笙詩),共三百零五篇,稱「詩三百」。

3.詩經:約於南宋初年時,首將詩、經二字連用作為書名。但真正定名為「詩經」,應為明代之後。

時代來源

1.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而是匯集春秋中葉以前五、六百年間的作品而成。

2.詩篇之來源大致有二:即「采詩」與「獻詩」。

(1)采詩:朝廷所派的采詩官(或行人之官)到民間蒐集而來。

(2)獻詩:士大夫為朝會宴享、祭祀和頌揚功德所作。

作者

作者階層分布很廣,有王公貴族之作,也有「不識字的無名氏作品」。除少數列詩名外,其他多不可考。

內容

分為三部分:十五國風(地方歌謠)、二雅(宴享朝會)、三頌(廟堂樂歌)。

特色

1.寫實精神:如小雅、國風等篇章,多描寫社會現實生活,反映當時情況。

2.句法形式:以四言為主,重章複沓、一唱三歎,句式活潑,頗具民歌特色。

3.詩經韻律:矢口成韻、聲韻自然和諧且富變化。

4.語言技巧:文句質樸,但展現出高度的文學技巧。如多樣的語助詞、雙聲疊韻的聯緜詞與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詩教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禮記經解)

地位

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韻文之祖北方文學代表。

 

【課文與注釋】

一 在清晨蘆葦秋霜的迷離場景中,追尋思慕的伊人。

本章韻腳:(                        )。(陽部)

◎第一章結構:

第一句:描繪一幅蘆荻繁茂、露濃霜重之深秋晨景,烘托蕭瑟氣氛。

第二句:描寫詩人追慕之伊人飄忽迷離的形象,為下兩句之求索不得,預先鋪寫兩者之距離。

第三句:表達詩人追尋伊人,卻受阻於道路之崎嶇漫長。

第四句:持續追求,而伊人始終可望而不可即。

(以下兩章結構同於此章,反覆吟詠其追求之行動,雖未如願,卻表現出詩人的執著與深情。)

2◆本詩之蒹葭「淒淒」,為「萋萋」之同音相假,訓為「茂盛」之義。

7◆此處為逆向意。下文遡游則為順向意。

 

二 承接上章主題,以不同的用字遣詞,說明時空雖變化,但詩人未曾停止追求之心。

本章韻腳:(              )(脂部),(     )(微部),脂微合韻。

辨析

◆躋、濟、劑、霽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

ㄐㄧˋ

 

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左傳文公三年)

ㄐㄧˋ

調和。

調劑。

經調配而成的藥品或化學製品。

藥劑、防腐劑。

ㄐㄧˋ

 

雪霽、霽色。

◆坻、抵、柢、詆

 

水中高地。

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ㄉㄧˇ

到達。

抵達。

擋、抗拒。

抵抗、抵制。

ㄉㄧˇ

 

根深柢固。

ㄉㄧˇ

 

詆毀。

 

三 承上兩章,詩人雖極力追尋,但伊人終究可望而不可即。

本章韻腳:(                        )。(之部)

◎段析總整理

蒹葭是秦風的第四篇,全詩分三章,採一唱三歎的方式寫作,第二、三章以「複沓」形式重複首章,增強詩人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失落惆悵。

首句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三章之首句,以秋晨之景營造蕭瑟、朦朧、飄緲的氣氛。「蒼蒼/淒淒/采采」以類疊與錯綜中之「              」,形容蒹葭生長之茂盛;「白露為霜/未晞/未已」以層遞方式表現(       )的推移,暗示歷經漫長時間流轉,依然執著不悔的等待與追尋。

次句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次句點出追求之對象與所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表現(        )的變化,呈現伊人渺茫難測的形象。

末兩句

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末兩句描寫追尋過程的艱難與求之不得的悵惘。「遡洄從之/遡游從之」表現詩人追求之執著;「長/躋/右」、「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則表現空間的推移,前者隱喻求索的困難度越來越高,後者象徵與伊人之間,永遠隔著無法突破的距離。

伊人能令詩人無怨無悔的堅持追求,則伊人之美好不言可喻;而詩人對伊人傾慕之深、思念之切,亦自然溢於言表。朱熹詩集傳說:「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篇說:「夫說(通「悅」,下「說」字同)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說益至。」朱、陳二儒對詩旨都有切要的掌握。

全詩用字樸素清雅,聲韻和諧優美,節奏舒緩流轉,一唱三歎,讀來盪氣迴腸,扣人心扉,確為詩經抒情詩代表作。

◎課文賞析

1.主題:描摹「渴望求索思慕之人,終究不得接近,但仍反覆追尋」之深情。詩中「伊人」指涉模糊,故此詩朦朧多義,賦予讀者無限想像空間。

2.詩意層次:重章疊詠,一章八句,以兩句為一組推進文意。

位置

文意

技巧

手法

起首二句

眼前之景點明時地

1.營造蕭瑟氛圍,烘托追尋深情。

2.水草淒淒長、白露不曾已,三章層遞以景物變化寫時間推移而逝。

接續二句

思慕對象及其所在

1.並未對伊人形象作具體描繪,悠悠我心自知。

2.在水「一方」、「之湄」、「之涘」,空間轉換變化,始終隔絕不通。

最末四句

上下追尋求之不得

1.「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難度遞升。

2.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可望而不可即。

3.表現技巧:

(1)形式:採三章複沓之「一唱三歎」形式,抽換字詞而使景物有變化、時空有推移,在同一主題下而不顯呆滯。

(2)句型:三章之句數、字數皆完全相同,具整齊之形式美。

(3)語言:以接近當時口語為詩,用語質樸,平實有味,具樸素之美。

(4)用韻:

三章之用韻位置皆相同,全詩讀來甚具音樂性,有迴環之美。

‚偶數句用韻、奇數句除首句用韻外,皆不押韻,極似近體詩之用韻規則,極富音韻的抑揚之美。

【課文問與答】指題解,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所謂「詩無達詁」,在蒹葭一詩中,「伊人」可以解讀為哪些身分的人?

伊人的身分

主題

情人

 

賢才

 

 

朋友

 

 

2.蒹葭一詩的主旨為何?取材有何特殊?

 

 

 

3.各章皆以蒹葭起始,其描寫蒹葭的作用為何?是否以此為主題?

 

 

 

4.蒹葭一詩的時間意象如何表現?

 

 

 

5.蒹葭一詩的空間意象如何表現?

 

 

 

6.蒹葭一詩詩人如何追尋?

 

 

 

7.蒹葭一詩詩人的形象如何?

 

 

 

8.蒹葭一詩中如何營造求索不得之感?請體味詩中有無怨懟之意。

 

 

 

9.全詩三章,反覆歌詠,帶給讀者怎樣的感覺?雖然三章之內容與文字大致相類,為何不會令人感到枯燥累贅?

 

10.蒹葭一詩的藝術手法有何特色?

 

 

11.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請反覆吟詠蒹葭一詩,試體會孔子此言之意。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層遞

  凡要說的有三件或三件以上的事物,而這些事物有大小、輕重、深淺、強弱、長短、遠近等比例,於是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稱為層遞。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單式層遞

又分為前進式、後退式、比較式層遞。

1.前進式層遞:排列次序從淺到深、從低到高、從小到大、從輕到重、從前到後、從始到終……。

2.後退式層遞:排列次序從深到淺、從高到低、從大到小、從重到輕、從後到前、從終到始……。

3.比較式層遞:數量的比較、程度的差池。

1.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前進式。

2.在藥裡頭,你不僅只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可動搖的無可奈何與悲傷。(龍應台在迷宮中仰望星斗)→前進式。

3.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前進式。

4.做不成天空的星子,就做山上的燎火吧!做不成山上的燎火,就做屋中的一盞燈吧!(張秀亞持燈者)→後退式。

5.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比較式。

複式層遞

又分為反復式、並立式、遞對式、雙遞式層遞。

1.反復式層遞:把前進式跟後退式的層遞一前一後連接起來。

2.並立式:把兩種性質相對的層遞並列起來。

3.對遞式:兩種性質相對的事物,以兩兩相對方式,依序遞進。

4.雙遞式:甲乙現象有因果關聯時,乙現象於是視甲現象的層遞,也自成層遞狀態。

1.濃濃的夜裡有淡淡的燈,淡淡的燈裡有濃濃的螢;濃濃的螢裡有淡淡的夜,淡淡的夜裡有濃濃的夢。(管管荒蕪之臉)→反復式。

2.問題的癥結全在於客的素質,如果素質好,則未來時想他來,既來了想他不走,既走想他再來。如果素質不好,未來時怕他來,既來了怕他不走,既走怕他再來。(梁實秋客)→並立式。

3.古者工不兼事,士不兼官。工不兼事則事省,事省則易勝;士不兼官則職寡,職寡則易守。(慎到慎子卷一)→對遞式。

4.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雙遞式。

 

 

 

 

 

 

 

 

二、韻文流變

 

 
 
 

 詩經

樂府

 

 

 

 

 

 

古詩

 

近體詩

 

 

先秦

兩漢

魏晉南北朝

楚辭

古賦
大賦

駢賦
俳賦
小賦

律賦

文賦
散賦
散文賦

 

股賦

 

三、詩經與楚辭的比較

項目

詩經

楚辭

時代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

戰國末期至西漢(戰國)

成書過程

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經孔子重編後,遂為定本

西漢劉向取屈原、宋玉、景差、賈誼等人的作品合為一集,定名為楚辭

句式

多短句疊字,為四言古詩的代表

多長句駢語,句型參差,以六、七言為主

篇幅

較短

較長

文詞

典雅樸實

閎富博麗

風格

平民文學,多取材自社會生活

貴族文學,多為抒發個人情志

價值地位

1.中國韻文與純文學之祖

2.北方文學代表(黃河流域)

3.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4.十三經之一

1.辭賦之祖

2.南方文學代表(長江流域)

3.開漢賦之先河

4.其中〈離騷〉為金聖嘆「六才子書」之一

類別

經部

集部

四、相關成語

  由詩經衍生的成語很多,以下列舉常見的例子及代表意義:

成語

釋義

秋水伊人

面對景物而思人。(秦風蒹葭)

桃灼呈祥

宜室宜家

于歸之喜

賀人嫁女之辭。(周南桃夭)

未雨綢繆

比喻事先準備,防患未然。(豳風鴟鴞)

摽梅之年

女子到了適婚的年齡。(召南摽有梅)

一日三秋

比喻思慕心切。(王風采葛)

輾轉反側

形容因心事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周南關雎)

螽斯衍慶

祝人子孫繁盛。(周南螽斯)

人言可畏

比喻輿論力量之大,令人心生畏懼。(鄭風將仲子)

切磋琢磨

互相研討,彼此砥礪。(衛風淇奧)

無忝所生

指不辱父母,對得起父母的意思。(小雅小宛)

瓜瓞綿綿

比喻子孫繁盛,傳世久遠。(大雅綿)

投桃報李

比喻彼此間的贈答。(大雅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