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光中(我的四個假想敵)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下列皆為余光中詩作,請問詩中所描寫者為何?

 

詩句

答案

1.

滾散在回憶的每一個角落/半輩子多珍貴的日子/以為再也拾不攏來的了/卻被那珠寶店的女孩子/用一只藍磁的盤子/帶笑地托來我面前,問道/十八寸的這一條,合不合意?

 

2.

或長或方,或怯紫或羞紅/小的不滿一方寸,大的/仍小得可憐,那裡面的世界/或珍禽或奇花,或名人的側影/或龍年馬歲民俗的生肖/放大鏡的巨瞳才窺探得清/輕巧的精靈,千里鴿的近親/車票和船票搆不著的遠方/把我的思念啣去。

 

3.

陪我走過這一段世途/上山下山/上樓下樓/左轉右彎/停停走走/而在最合腳的時候/卻準備將你一拋/緣分已盡,不再回頭

 

4.

不是失足更不是自盡/一路從上游奔來/是來赴懸崖的挑戰/飛吧,轟動千山的一縱/把生命揚在半空/乘著最透徹的一刻/以往和未來斷然一割

 

5.

石片要扁/形狀要圓/拇指和中指/要輕輕捏住/食指在後面/要及時推出/出手要快/脫手要平穩而飛旋/進去的角度/要緊貼而切入/才能教這片頑石/入水為魚/出水為鳥

 

小問:

1余光中如何說明散文和詩的不同?你同意嗎?

2請閱讀余光中之生平介紹後再看看講義最後有關余光中的六首詩,你說說其中之關聯性!六首詩中你最有所感的是哪首詩?為什麼?

【題解】

寫作背景

1.假想敵,真父愛  余光中有四個女兒,依次是珊珊、幼珊、佩珊、季珊,在本文中余光中戲稱自己是「女生宿舍」的舍監。他曾寫過小木屐一詩,說女兒剛學步時向他張開的雙臂「孤注一擲地投奔而來」,因為當時她生命中唯一的男人就是父親。但當女兒十六、七歲後,余光中卻「只看到她的背影了」,因為男友在門口按鈴,而女兒穿上高跟鞋出門赴約去了。「吾家有女初長成」,女兒漸漸面對異性追求,激起為人父的「危機感」。余光中因此於二女幼珊考上大學之際寫下此文,道盡父親對女兒的不捨。

2.從「我的四個假想敵」到「日不落家」  遠隔本文寫作十七年之後,余光中又於一九九七年寫作日不落家,描述女兒遠赴大西洋兩岸求學,一家人分在五國,他稱自己的家是「日不落家」,細數兒女離家後父母心情,堪稱為本文姊妹作。文中四千金長大後(截至二○○五年止所查到訊息):珊珊學藝術史,作了兩個孩子的母親,居美國;幼珊專攻英國浪漫主義詩學,任教於中山大學;佩珊是一位行銷博士,任教於東海大學;老么季珊留學巴黎,學廣告設計,現長住溫哥華。

  聯合報於二○○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刊載余光中、余幼珊的名人對談,提到:「余家毗鄰高雄三民區的愛河,幼珊和父母住同一社區,每天仍一道吃晚飯,『最常相對的地方就是飯桌』,余光中說:『煮好飯,女兒就過來吃。』父女也到社區邊上的小公園散步,在拱橋、綠地、如傘蓋的樹蔭下聊天。」應是本文最美麗的結局。

【作者】

生平經歷

1.  茱萸的孩子  余光中一九二八年重九日生於南京,重九前一日余母隨眾人登南京棲霞山,次日凌晨生下余光中。余光中自稱「茱萸的孩子」,他說:「這是一個詩和酒的日子,菊花的日子,茱萸的日子。又因重陽節的意義是避難,為了逃一個大劫,於是在自豪中又感到深沉的哀傷。」

2.  逃亡歲月  余光中抗戰期間流亡於江蘇、安徽一帶淪陷區。一九三八年隨母親逃往上海,居半年,乘船經香港抵安南,復經昆明、貴陽,抵達重慶,與父親余超英重聚。在重慶讀完中學,抗戰勝利後返南京。一九四九年隨家人遷香港,次年到臺灣。

3.  求學生涯  余光中唸過三所大學的外文系,分別是金陵大學、廈門大學及臺灣大學,前兩者皆因戰亂而中斷。大四下學期,余光中出版首部詩集舟子的悲歌。畢業六年後赴美進修。

4.  婚姻及家庭  余光中二十八歲時與表妹范我存結婚,婚後十九年內,四個女兒相繼出生。其中長女出生前,余光中的母親病逝,因此命名「珊珊」,寓「來遲」之意。

5.  海內外足跡  六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初,余光中先後在臺灣多間大學任教,期間兩度赴美講學,為期四年。一九七四年起任教香港中文大學,舉家遷港十一年,至一九八五年才返回臺灣高雄。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遂定居高雄,現已退休,仍時時參與文學及教育相關活動。曾戲稱:「大陸是母親,臺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美國是棄婦。」

理念與成就

  香港中文大學黃維樑教授曾讚譽余光中有「璀璨的五采筆」:以紫色筆寫詩,風格屢變,技巧多姿;金色筆寫散文,氣魄雄奇,色彩燦麗;黑色筆寫評論,褒貶有據,公正無私;紅色筆編輯,選文有標準;藍色筆翻譯,信實且忠貞。余光中則自言:「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故余光中第一本散文集名為左手的謬思)更曾戲言詩是他的妻子,散文是他的情人,評論和翻譯是他的外遇。

1.  余光中在一九七二年寫過一篇文章大詩人的條件,其中引述詩人奧登的見解,大詩人必須具備五大條件:

(1)他必須多產。

(2)他的詩在題材和處理手法上,必須範圍廣闊。

(3)他在洞察人生和提煉風格上,必須顯示獨一無二的創造性。

(4)在詩體的技巧上,他必須是一個行家。

(5)早期和後期成熟之作,應判然不同。

  以上述條件檢視余光中的詩歌創作,可謂條件兼備。余光中自民國三十八年發表新詩及短評起,六十餘年間創作不歇,為臺灣現代詩壇令人矚目的長青樹。其詩題材廣泛:舉凡鄉國、歷史、文化、環保、戰爭,乃至生命價值的追尋、生命意義的探索等,在在見證了余光中對世事的透視解析與悲憫情懷,以及對自我堅決的肯定。其技巧則多姿、其風格則屢變,淺易清美與雅潔深曲俱有之,但淺易者能不墮流俗、深曲者能免趨晦澀,是最難能可貴的。究其原因,則能融古典與現代、中國與西方,而力求歸返符合漢語的規矩與中國的本質。余光中作詩,必細細推敲字句的氣韻變化與閱讀感受,故其詩乃絕無現代詩常見之詰屈難解之弊。

  余光中詩風多變,有人稱他是「藝術上的多妻(棲)主義詩人」。其詩在臺灣新詩「現代化」過程中,表現「現代」而不晦澀,甚具意義,頗啟後學,是以顏元叔稱其為「詩壇祭酒」。此外,余光中將「論詩」與「倡樂」結合,並縱身其中為曲填詞,鼓動民歌風潮,其貢獻已不僅限於文學。

2.散文  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辮子一文中說:「現代散文要講究彈性、密度與質料。」

(1)彈性:指散文對於各種文體、各種語氣能夠兼容並包的高度適應能力。文體和語氣愈變化多姿,散文的彈性愈大;彈性愈大,則發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致於迅趨僵化。

(2)密度:指散文在一定的篇幅中(或一定的字數內)滿足讀者對於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愈重,當然密度愈大。

(3)質料:指遣詞用字的品質。這種品質幾乎在先天上就決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的高低。

  余光中極重文字、句法變化,擅長發揮漢語、漢字形音義的特質(如:一形多音多義、一音多形多義、字詞性界限不明顯等),又打破標點的習慣用法,遂造成極富音形效果的奇特文體,世乃有「余體」之稱。

  「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證。詩,是一切藝術的入場券。」(繆思的左右手)在記憶像鐵軌一樣長這本書的自序裡,余光中這樣寫著:「散文可以向詩學一點生動的意象,活潑的節奏,和虛實相濟的藝術,然而散文畢竟非詩。旗可以迎風而舞,卻不可隨風而去,更不能變成風。把散文寫成詩,正如把詩寫成散文,都不是好事。」這段話很清晰的說出了散文和詩的不同,也是余光中對散文的看法。他也曾說:「我的理想是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余光中散文具有詩藝的深度與高度。他承繼徐志摩作法,打破了詩、文之間的藩籬,開臺灣現代散文詩化一路。(余光中的散文觀訪談紀錄參閱本課「教學資料」P.4-29

3.評論  余光中的評論充滿勇悍、剛健、銳利、果敢的氣質,極富批判性。早年(五年代)參加現代詩論戰,與紀弦、言曦等抗辯;後與國語派作家對文白問題針鋒相對;乃至批判「五四」、批判新儒家、捲入鄉土文學論戰等,俱可見證。

  其評論破舊布新,真知灼見亦不在少,對臺灣現代文學後續之發展奠定部分理論基礎,功不可沒。重要文學評論集有分水嶺上、從徐霞客到梵谷等,而其知名篇章如新詩與傳統、繆思的左右手――詩和散文的比較、剪掉散文的辮子、鳳、鴉、鶉等,皆為臺灣現代詩、文史上重要的理論文字。

4.編輯  余光中也是位資深編輯,曾編輯藍星、文星、現代文學諸雜誌及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九歌出版)等。黃維樑說:「他選文既有標準,又能有容乃大,結果是為文壇建樹了一座座醒目的豐碑。」

5.翻譯  余光中早在求學時期便開始翻譯,至今已有豐碩的成果。他主張翻譯要「作者、學者、譯者」三合一,他說:「一個學者如果能認真翻譯,對於做學問是很有幫助的,因為可以使學問落實。作家若是能分出精力來翻譯,不但對他的社會有幫助,對個人的文體也一定有幫助。」翻譯實為余光中創作背後一個重要的面向。重要翻譯作品有梵谷傳。

重要著作

1.蓮的聯想  余光中目睹早年文學界盛行極端的西化,於民國五十年起筆鋒一轉,突然轉進他的新古典主義時期,為時兩年,孕育了一本與他個人陽剛風格完全不同的詩集蓮的聯想,在寫實傳統與極端西化的夾縫中抽出一芽新綠,其中蓮的聯想及等你,在雨中兩首為其代表作,也與此時心境及個人愛情觀遙相呼應。

2.白玉苦瓜  白玉苦瓜是余光中的第十本詩集,初版於民國六十三年七月,收其民國五十九至六十三年詩作五十餘篇,堪稱余光中的代表作。書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有:江湖上、小時候、民歌手、車過枋寮、鄉愁四韻、白玉苦瓜,其中鄉愁四韻更曾改編成風行一時的校園民歌。

3.聽聽那冷雨  聽聽那冷雨是余光中四十三歲到四十六歲之間的文集,其中的二十八篇文章,從抒情的聽聽那冷雨到幽默的借錢的境界,從書評、序言到詩論、樂評,都是作者第三次旅美回臺以迄遷港定居之間的心情與觀點。聽聽那冷雨一篇風行兩岸,多次選入臺灣及大陸的課本及散文選集。

【課文與注釋】

寫作技巧淺析

  全文文白夾雜、中英穿插、標準華語與地方話間用,並不時出現成語、口語、俚語、慣用語等句子,如此駁雜卻純熟順暢,符合余光中對散文「彈性」的要求。作者善於匯流語法百川,靈巧活潑的語言藝術營造出其文機趣橫生的風格。

第一段:四個女兒依次長大成少女,暗處似有四少年窺伺、俟機追求,且與女兒裡應外合,令為父心有不甘。

段析:全文以女兒升學起筆,卻一轉而將重點放在婚戀,可見為人父親最在意的還是女兒有天要離開身邊,筆法奇特。彼時作者女兒尚未出嫁,對象也未穩定,情況尚未明朗,因此這個「敵人」暫時仍是「假想」的。全文以「我方」與「敵方」對壘為核心意象,時時扣緊題旨,屢用軍事術語,暗喻父親與候選女婿對女兒的爭奪戰,並象徵父愛之癡情。且第二部分就指出我方竟只有作者一人,女兒是「內奸」、夫人是女兒的親密顧問兼戰友。從擔心香港的靚仔、叻仔前來「擄掠」,到擔心天下所有的男孩都有可能成為敵人,其隱憂因日月輪轉、時光催迫,似成定局,但父親並不甘心,因此出以果樹之喻,彰顯假想敵不勞而獲之可惡。但回想自己當年結婚,也有少女內應,開門揖盜。把雙重標準說得理直氣壯,是父親的特權與可愛。

挽、浼、娩、俛、輓

 

扭轉。

1.難挽大勢。

2.挽回。

拉。

牽挽。

捲起。

挽袖。

通「輓」。

挽歌。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孟子公孫丑上)

 

婦女生產。

分娩。

 

 

百越之君,俛首係頸。

 

哀悼死人的。

輓歌、輓辭、輓聯。

灼灼

灼灼

 

目光灼灼。

 

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

蟠、皤、幡、燔

 

盤伏。

1.蟠地。

2.蟠龍。

 

頭髮白的樣子。

白髮皤皤。

 

一種狹長、垂直懸掛的旗幟。

幡旗。

 

 

燔百家之言。

 

第二段:引用葉慈詩句,寫長大的女兒面對追求已有「不穩」傾向;化用納許詩句說明詩人以未來的女婿為假想敵,早有前例。

段析:學者散文順手拈來皆典故,第二部分多西方的典故,如借葉慈一句詩及美國詩人納許的由女嬰之父來唱的歌全詩意涵,擴大個人感受,從平淡敘述中生出了戲劇張力。而有關「女生宿舍」的描寫,從家中浴室氣息到沙發什物,無不清晰具體呈現,更添真切生動感。

 

第三段:寫可疑的假想敵入侵臺北廈門街住宅與香港居所的征戰實況――步步進逼,寇入深矣。

段析:敵方攻勢三部曲:先郵箱砲轟,繼而電話中彈,最後真敵人進城,占據沙發。這一段敘述層層進逼之勢,聲音、姿態、心情都勾描得淋漓盡致。文中常於生活瑣事中出現一本正經的評論句,揭露作者獨到見解,是學者散文常見特色,如第一部分「同一個人,過街時討厭汽車,開車時卻討厭行人」、第三部分「人生的兩大寂寞,一是退休之日,一是最小的孩子終於也結婚之後」、第四部分「學者往往不是好女婿,更不是好丈夫」等皆是。

僭、簪、鐕、譖、憯

 

 

僭越。

ㄗㄢ

古人用來綰髮或固定頭冠的頭飾。

1.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2.簪環首飾。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司馬光訓儉示康)

ㄗㄢ

一種無蓋的釘子。

牛骨鐕。

 

毀謗、誣陷。

1.譖人。

2.譖言。

 

 

憯惻。

 

第四段:以對話問答呈現擇婿條件。

段析:作者自設問答,發問對象為虛設,回答內容為真實想法。雖自詡「有婿無類」,其實還是有擇婿條件,分為「三不拘」、「兩必要」、「一介意」:

1.三不拘:省籍不拘、學識不拘、相貌由女兒自行決定。

2.兩必要:女婿必須中文清通、外孫要能說中文。

3.一介意:不希望與非華人混血,把家庭變成聯合國。

繼前文多引西方名人掌故,第四部分以袁枚「情疑中副車」的詩句、唐人韋固偶遇月下老人的中國古典典故,令文章雅俗共賞。末段「長髮亂處」是指女兒奔去應假想敵之門,營造出開放式結尾,且延續前文之發展,與首段同樣皆短而驚奇。

鍥、契、挈、禊、楔

 

 

鍥而不舍。

ㄑㄧˋ

合同、文書、字據。

契約。

心意相投。

默契。

 

提拿。

提綱挈領。

 

古代驅除不祥的儀式名。

脩禊。

 

古代蘇美人的文字。

楔形文字。

插入木器縫隙的固定小木片;古典小說或戲曲前的引文。

楔子。

【課文問與答】指題解,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作者的四個假想敵是誰?

 

2.為甚麼作者會假想他們為敵?

 

3.全文與敵對峙的描寫是實是虛?

 

4.假想敵有何戰友?

 

5.女兒的父親和男友先天矛盾為何?

 

6.作者充滿矛盾、莫名敵意的心態是獨有的嗎?如何證明。

 

7.文中敵方攻勢分別有哪些階段?

 

8.作者為何認為這一仗必敗?

 

9.作者擇婿標準為何?

 

10.作者於文末的問答是實是虛?

 

11.舉例說明作者如何表現為人父親的矛盾心態?

 

 

 

【教學資料】

余光中親情詩作

小木屐──木屐懷古組曲之一:

看著我的女兒

高跟鞋一串清脆的音韻

向門外的男伴

敲扣而去的背影

就想起從前

兩根小辮子翹著

一雙小木屐

拖著不成調腔的節奏

向我張開的兩臂

孤注一擲地

投奔而來

【簡析】寫年幼的女兒曾奔赴父親雙臂,對照長成的女兒隨男伴而去,洋溢不捨。

母難日:

今生今世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聲有兩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開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終

第一次,我不會記得,是聽你說的

第二次,你不會曉得,我說也沒用

但兩次哭聲的中間啊

有無窮無盡的笑聲

一遍一遍又一遍

迴盪了整整三十年

你都曉得,我都記得

 

矛盾世界:

快樂的世界啊

當初我們見面

你迎我以微笑

而我答你以大哭

驚天,動地

 

悲哀的世界啊

最後我們分手

我送你以大哭

而你答我以無言

關天,閉地

矛盾的世界啊

不論初見或永別

我總是對你大哭

哭世界始於你一笑

而幸福終於你閉目

 

天國地府:

每年到母難日

總握著電話筒

很想撥一個電話

給久別的母親

只為了再聽一次

一次也好

催眠的磁性母音

 

但是她住的地方

不知是什麼號碼

何況她已經睡了

不能接我的電話

「這裡是長途臺

究竟你要

接哪一個國家?」

 

我該怎麼回答呢

天國,是什麼字頭

地府,有多少區號

那不耐的接線生

卡噠把線路切斷

留給我手裡一截

算是電線呢還是

若斷若連的臍帶

就算真的接通了

又能夠說些什麼

 

「這世界從你走後

變得已不能指認

唯一不變的只有

對你永久的感恩」

八四十一

【簡析】余光中作於母親辭世後,表達每年自己生日就思及當日即母難日,寫母子間濃厚深情,彷彿新詩中之蓼莪,令人動容。

 

鄉愁四韻:

作詞:余光中
作曲:楊弦

給我一瓢長江水 啊長江水
那酒一樣的長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張海棠紅 啊海棠紅
那血一樣的海棠紅
那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 啊海棠紅

給我一片雪花白 啊雪花白

那信一樣的雪花白
那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朵臘梅香 啊臘梅香
那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那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 啊臘梅香

給我一朵臘梅香 啊臘梅香
給我一張海棠紅 啊海棠紅

鄉 愁·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  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耿樹民 的頭像
    耿樹民

    小小翻轉教室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