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簡媜(夏之絕句)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下列詩句所描寫的景物,是何季節?如何判斷?

(A)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B)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C)別院深深夏簟清,石榴開遍透簾明。

(D)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E)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晴陰。

(F)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小問:

1請簡述簡媜生平經歷中的七個過程!(要學會從長文中找重點作結論)

2請問簡媜的散文是從哪三種不變的力量成為其創作的動力?並說明原因!(要學會從結論中找出形成的原因並論述)

【題解】

絕句,近體詩的一種:近體詩又稱「今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為唐代形成的絕句和律詩的通稱,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字者為五絕,每句七字者為七絕;律詩每首八句;另有依律詩加以鋪排延長,每首八句以上者,則為排律。

◎寫作背景

  簡媜曾說:「我經常覺得,我對世界的認識,並非循由人的管道而來,而是從大自然的啟發中得來。我對於色彩、聲音、動植物的認識早在上學之前就已經有了雛形。」本文是簡媜大學修習中國文學史課程時的實際經驗,描寫夏日的蟬聲,回憶捉蟬、養蟬的童年往事,以抒發對自然和生命的感觸。

【作者】

生平經歷

(補充資料一)

()出生蘭陽平原,自然花草是生活中的老師

簡媜本名簡敏媜。生於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農曆八月三十。籍貫臺灣 宜蘭。她的家在冬山河畔的武罕,這個隱藏在山巒與海洋之間的小村,原野遼闊、風俗淳美、人情濃厚,是孕育作家簡媜的搖籃,也是簡媜成長的驕傲。

她日日與花草為伍,與村雞相伴,「自然」是她的老師,開啟她對美的鑑賞,也教她對於色彩、聲音、動植物的認識;農村生活的歷練,養成她勤勞的美德,也鑄造她堅毅不服輸的性格;颱風季節的水患,讓她體會人世的無常,流露出傷感、低調的情懷,也激勵她不畏風雨,養成愈挫愈勇的生命哲學。

()刻苦讀書、有責任心的大姊

簡媜出生於一個世代務農的貧困家庭,因此簡媜的成長經驗和生在三十年代的人並沒有什麼差別:小時候家裡都還點煤油燈,一直到上小學時,才有了電燈。也沒有自來水,所以身為長女的簡媜要負責挑水的工作,直到家中「撞」出一口井。在沒有瓦斯爐的年代,八、九歲的簡媜就能用竈煮飯炒菜。貧困的農村生活,讓簡媜養成刻苦自勵、吃苦耐勞的習性。

月娘照眠床 村雞小唱中記錄著她早起讀書的習慣:「每次公雞一叫,阿嬤就醒來,搖搖我的肩:『阿敏媜啊!雞啼了。』然後,我就一咕嚕起來,到客廳的供桌前,坐著大聲念國語課本。……我在唸小學時,從來不必用鬧鐘,就是靠這種方式維持每天早讀的習慣的。那時,提起那個公雞一叫就起來唸書的小女孩,附近鄰舍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是我的。」

身為家中的老大,下面又有兩個弟弟、兩個妹妹,簡媜身上有很多推卸不掉的責任。忙碌的大人總是用命令的語句將她自遊戲中喊出來,「吶!去洗尿布!」「吶!來揹囝仔!」「吶!去搖囝仔!」她只好乖乖地告別正在扮演的家家酒角色或一路領先的跳橡皮筋比賽,她對此感到很無奈,但總是逆來順受,不敢反抗,因而產生了「老大情結」,成為人人讚譽的「老大形象」—努力,付出,付出,再付出,不要問為什麼。

()失怙,改變生活方向的轉捩點

簡媜在生命最活潑的前十五年,生長在與世無爭的鄉村。這個貧窮卻娟秀的小村潛育她的性情、人格和尊嚴,啟發她對美與愛的追求,並讓她學會用和平的善意去包容生活中的災難。但是一場無情的意外,讓簡媜在十五歲那一年,離開她眷戀的鄉土,拎著包包到臺北報考高中。

這場意外發生在民國六十三年農曆七月十四日,那天深夜簡媜的阿爸因車禍被撞得血肉模糊,血水汩汩地抬進家門,第二天就宣告不治。父親的驟逝,讓簡媜失去依靠,身為長女的她感受到時間的急迫、生命孤獨與沉重的責任,在當我坐在峰頂岩石上文中她寫著:「我開始從可憫的喪禮中醒來看見自己活著,活在十三歲的身體裡。什麼語言都是多餘的,我決定離開家鄉去尋找天下,不管這個世界歡迎不歡迎一個孤兒,既有膽量來到人世,應有膽量一概承受」、「很快我會十四歲、十五歲、十六歲……這樣一直長大,如果我不去設想自己的人生,我很快會長大十九歲、二十歲,我可能像同村大部分女孩子一樣,嫁給一個農夫,不知不覺生了很多小孩,她每天要很早起床下田,那樣的人生,打死我都不要。」因此,國中畢業後,她毅然而然地到臺北報考高中,展開她都會求學的生活。

()孤獨寂寞的北上求學生涯

簡媜畢業於宜蘭順安國中,後來考上位在新北投復興高中。首先遇到的難題是暈車,已經習慣宜蘭空氣中稻香、花香的鼻腔,是無法接受臺北公車的汽油味。要命的是,從臺北親戚家到復興高中,要坐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才能到達。因此,她的書包總要放塑膠袋、毛巾、酸梅、萬金油,通常撐不到半路就要下來吐一下再上車,放學後也是一樣;還有,坐電梯時會暈電梯,電梯門一關,她就有空間憂鬱症;此外,她是個「路癡」,經常在城市棋盤式的生活中到處迷失。自尊心强的簡媜為了能在異鄉闖出一片天空,所以想辦法去克服這些生活上的不便。

比較難適應的是城鄉之間的文化差距。簡媜說,當時「無論如何努力仍被當作鄉下土糰,渴望一個朋友,卻總在名單之外。」鄉下孩子進入都會學校,總有某種自卑感。首先是簡媜宜蘭腔的國語成為同學言談間取笑的對象,再來就是生活習慣和興趣,跟班上的同學格格不入。同學在下課聊的是:哪個男生寫字條給她?她又看上哪個男生?假日要去哪裡烤肉?哪裡看電影?而簡媜講話的素材卻是:「放暑假了,要趕緊轉來割稻仔!」這種隔閡讓簡媜在班上被孤立了,這種孤立再碰上離鄉背井的青春期,心裡上承受很大的壓力,她那時候活得很孤單,「沉默得像一塊鐵,失去快樂的能力。」在這種狀況下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承認自己失敗了,回宜蘭唸書;第二是克服它。基於宜蘭人不認輸的骨氣,簡媜只好咬緊牙關,克服困境,她選擇以筆來記錄心情,用文字來宣洩孤單與思鄉的鬱悶情緒。她常常虛構不同的人物,在稿紙上排山倒海地向他(或她)傾訴。

結果,稿紙活了,簡媜的世界也豁然開朗。

在高二時,簡媜寫了一篇雨的樂章投稿到校刊,文章登出來後,得到這輩子第一筆稿費二十五元。這對簡媜是一個很大的鼓勵,她開始了解這條路可以幫自己找到情感的出口。不久,膽子大了就投稿北市青年。所以,到高三的時候,簡媜就很確定知道自己這輩子會走向寫作這條路,簡媜夢遊書 臺北小臉盆一文中說:「想像解決現實困厄,阻止無枝可棲的少年墜入偏執的怨恨情結。文字書寫隱含一種距離,在情感傾訴之後,反過來引導自己去透視事件的虛實、省思人我隔閡的因由,進而寬宥產生隔膜的城鄉淵源。由宣洩而沉思而宏觀而回到善良的本性去諒解,我遂願意以更大的誠懇接近城市、關懷城市人。這是重要的一課,使敏感多思的我不至於變成人格扭曲的城市客,也意外地,把我逼成作家。」文字是簡媜理性思維的結果。

簡媜藉著文字的書寫來排遣鬱悶的情緒,也能以客觀理性的角度省視自己情感上的弱點、生活上的缺憾,以及心理上的慾求,進而從中獲得自信。最後考上臺大

()大學時期:熱戀創作且締交真正知心的良朋益友

簡媜大一時,便以一文獲得臺大第一屆散文獎第二名(第一名從缺)。  

大學四年,除了熱戀創作,留下可觀的篇章外,簡媜還認識幾個精采的人:林金燕,是簡媜哲學系的同班同學,她有一顆慈悲的心,對世界抱著無盡的關愛,她的筆記是普渡眾生的法器,因而被封為「媽祖」或「聖母馬利亞」。有情有義的李惠綿,在嬰兒時期不幸罹患小兒麻痺,只能用雙手走自己的路,因為從小嚐盡缺憾的苦,所以時時在拄杖之際,拉人一把,以免他人終身抱憾。還有抱定獨身主義的趙國瑞老師,她和李惠綿情同母女,也把簡媜這群人視為親人。簡媜失戀憔悴時,老師像親人一樣細心照料她,又在畢業時送她一口大皮箱,讓她可以走很長、很遠的路。她們雍容大度的精神與見義勇為的熱情,讓大學時期性情陰鬱、孤傲、偏激的簡媜得到包容,在她陷溺時,有人伸出援手;當她受傷時,有人陪她療傷止痛。

()展翅飛翔,成為無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

簡媜畢業後,曾到佛光山編印佛書,也曾在廣告公司擔任文案撰寫,後來曾任聯合文學遠流出版社的編輯,還和友人張錯陳義芝等創辦大雁出版社,並獲得許多文學獎。從早期的水問到二○○七年出版的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已經出版了一、二十本散文書,每本書都有它關懷的主題和創新的寫作技巧,她的散文成就在三十歲以後,簡媜開始獲得眾人的肯定,得獎無數:從金鼎獎、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中國時報 時報文學獎到梁實秋散文獎等等;其散文集女兒紅更獲選入經典文學,與張愛玲 半生緣白先勇 孽子並列,她的寫作履歷表上終於有了讓人羨慕的「工作經歷」,備受文壇肯定,更自詡是「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

然而,回望年少時的失敗,簡媜心存感激︰「當老天給你荒野,祂是要你做一隻高飛的鷹。年輕人不要怕痛,每個人的傷口只有自己可以撫慰,就像小鳥受傷了都是自己舔傷口。」曾幾何時,這隻曾跌跌撞撞的小鳥早已羽翼豐滿的高翔在藍天高空之間,在陽光照耀下,閃爍熠熠色彩。

()勇於承擔母親的角色,在作家身分與家庭間營造最美的和諧

然而,三十四歲那年春天,她突然疲倦感傷,盤點一下自己的生活,發現許多感情、期盼都丟掉了,剩下的,就是典型中年不婚女性的生活,於是她很認真開始規畫「一個人」的一輩子,她買保險時還信誓旦旦認定自己「絕對不會結婚!」沒想到半年後她不但結了婚,還懷了個孩子。她用「震驚」來形容自己的感受,她曾經在某次接受訪問時說:「如果十年前,吉普賽人的水晶球說,有一天我會幫小孩包尿片、泡牛奶、洗澡,我一定會脫下高跟鞋,砸破水晶球。」好不容易回過神,她說:「人生能規畫嗎?能。但你也得搬把小板凳擺一旁,讓『意外之神』坐坐。」知道懷孕,簡媜說:「生命來了,伸出雙手接過來即是。」問題是,該怎麼接?接了放哪裡?到底該跟母親、祖母一樣,親手哺育自己的孩子?還是回到職場打拚,畢竟也不過半年前,簡媜心裡想的還是更多的成就、事業。

她問自己:「沒有那張名片,我受不受得了?」一開始,她感到自己落伍了、很可悲,但是如果她沒有珍惜與孩子奇特的緣分,她會更懊悔,從年輕到為人母,她常常問自己:「我要什麼?是不是真的要?」懷孕、哺乳時,她同時編寫早已完成的單身女人筆記女兒紅,以及育嬰筆記紅嬰仔,她曾經對自己的未來感到焦慮,甚至緊張得胃發炎,後來她轉念一想:「三年不寫書,世界不會垮掉。」決定親自帶孩子後,簡媜的人生就轉向了。

簡媜而言,生孩子就是生一班同學,大家一起做功課。有了孩子,女人就變了,變得更有能力愛人。當一個新生命交付到女人手上時,終於有一個機會可以重來,雖然如簡媜說的,可以生給孩子一副身心,卻無法生給他一個風和日麗的人生,但是至少,可以好好愛著。女人年輕時候,總是會為很多事情受苦,愛情、事業、未竟的夢想,但那些苦都會變成肥料,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開成一朵朵微笑的花。

當母親之後,簡媜改變了,她筆下的故事不再只有女人、愛情、生活,她變得更開闊。

簡媜的散文

散文特色

1.三種不變的力量,成為其創作的動力:

(1)第一種是「鄉土的力量」,如月娘照眠床以她成長的農村為背景。

(2)第二種是「女性的力量」,夢遊書、女兒紅和紅嬰仔的多篇文章,皆在探索女性內在世界。

(3)第三種是「宗教的力量」,從只緣身在此山中延續佛理的幻滅、無常的觀念,是她探討生命意義的基調。

2.理性感性交融的語言:

(1)簡媜的散文語言在臺灣文壇獨樹一格,巧妙融合理性與感性的筆調。

(2)其感性表現在她細密的心思、敏感的感觸,筆下的人事物莫不有情。

(3)其理性表現在文章的精心結構、嚴格的格律和句式,取法於古典詩文的圓融,自鑄流暢的現代語言。

(4)簡媜的散文語言是:理性的構思、感性的筆觸。

散文技巧

1.慣常以「第一人稱」置身字裡行間。

2.通常以札記為寫作基礎;以數個自成單篇的標目,構成一個共同主題,形成結構整體。

3.喜以轉化古典詩文為現代散文,以鎔鑄古典於現代。

散文成就

1.第一本散文集水問,書寫年輕女孩的心懷,深獲大學生歡迎。

2.以原鄉、方言寫成的月娘照眠床使其成為散文界璀璨的明星。

3.胭脂盆地獲聯合報「讀書人」最佳好書獎和民國八十三年國家文藝獎。

4.女兒紅入選「臺灣文學經典」,簡媜成為最年輕的入選者。

5.由聯副主編陳義芝所編成的當代臺灣十二大散文名家選集,簡媜得票第三,僅次於楊牧和余光中。

6.散文集紅嬰仔寫女人生育的心路歷程,有了新的觀感。

相關評論

(1)余光中:「半個世紀來臺灣的散文世界,女作家幾乎頂住了半邊天。這一群女媧煉出彩石,璀璨耀目而變化多端,簡直不用等『世代交替』了,大約每十年就可見新景登場。人壽以十年為一旬,回顧半世紀女性散文的風景,琦君、羅蘭、林海音、張秀亞當為第一旬,林文月當為第二旬,張曉風承先啟後,當為第三旬,廖玉蕙、陳幸蕙繼起,為第四旬,簡媜出奇翻新,為第五旬。」

(2)黃肇基:「在夏之絕句一文裡夏天的蟬聲聒噪繁麗,清純有如天籟。簡媜在情境的描繪上獨具才思,所呈現的聲相之美,格外優雅動人。」(從夏之絕句談簡媜的文心)

(3)趙公正:「簡媜這篇抒情散文清麗幽微,有點像李商隱的詩,多象徵隱喻式的謎語,所幸隱而不晦,答案多半能在她的生活裡,尤其在她的如詩字句中一一覓得。」(絕妙散文──解讀簡媜夏之絕句)

重要著作

書名

內容簡介

胭脂盆地

此為簡媜的第十本結集散文,處現代之臺北都市,述說一敏銳感慨的人對城鄉差距之觀察、體會、測試,以虛以實,以寓言以白描,抒情的文字,思索探問的文字,一步一步升高的質疑。是簡媜歷經五年的時間完成的心思投影,曾獲一九九四年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

女兒紅

女兒紅將詩、散文、小說融冶一爐,創新文類,並從內心探祕,觀看女性情誼、性騷擾、職涯規劃等議題,以及妻子、女兒、母親等角色的扮演,沒有女性主義慣有的尖銳對立,開闢了女性書寫的另一種可能。

紅嬰仔

紅嬰仔採「密語」和「紀錄片」雙線進行,鉅細靡遺地記載了她的育兒經驗,情節詼諧動人,作家張讓曾形容「纖微到有時近乎病理」,但對於女性在事業與育兒間的自我辯證,則「很可惜地未能繁衍成更具深度的篇章」。

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

在天涯海角中,簡媜以「水」的意象建構臺灣史。是當代女性散文的家族書寫中,相當具代表性的作品。雖然平埔族部分史料有限,簡媜卻想像出一張淒婉、堅強的母靈面貌,纏綿悱惻,動人不已。更具創意的是,她以河流記錄臺灣自然景觀的遞嬗,並將童年記憶、少女之夢編入其中,題獻給福爾摩沙:「你所在之處,即是我不得不思念的海角天涯。」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本書記錄簡媜與兒子因丈夫學術交流,於二○○六年冬季旅居美國科羅拉多州四個月的見聞。這一趟遊學之旅,是以兒子在美國上小學的經驗紀錄為主軸,穿插著簡媜的思考觀點。簡媜以「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態度,比較國內外教育制度的差異,重啟學校對教育本質的思考,也就是健全人格的培育。相較於其他作品,「她徹底走出過去純文學殿堂,嘗試與讀者進行對話,拋開了細膩雕琢的文字,不再天馬行空,以意象與美文鋪陳情感」。

吃朋友

此書由簡媜總策劃,收錄美食創意家黃照美、幼教專家趙國瑞、翻譯家黃恆正、兒童哲學家楊茂秀、音樂家黃淵泉、戲劇學家李惠綿、散文家簡媜、治療師魏可風……的故事。時間上,從日據時代、抗戰時期、白色恐怖時期、民國六○年代……,貫串出歷史縱深與時代背景。就地理言之,外省至本省南北各縣皆具。就菜系而言,江浙、客家、閩南、福州與西式兼備。從這些足以歌哭,更驚奇入菜的故事中,我們彷彿重回昔日現場,看到朋友如何通過坎坷路途,自困厄中提煉出珍貴品質,而成為一個可敬的人。

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

這是一本探討「生老病死」人生大課題的書,簡媜期盼讀者能從中獲得鼓舞與啟示,嚴肅且平靜地面對父母與自己的終極課題。生是珍貴的,死也是珍貴的,生只有一次,死也只有一回,當我們能理智地規劃「老病死的旅程」,並且視之為完整人生的重要篇章,這難得的一生才算圓滿。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點題。將題目擴大為一句話──夏天像一首絕句,並以春天像駢文與之相對應。

◎段析:以春夏並舉,點出夏天的特色。

第二段:感歎由於周遭充斥著人為的聲音,所以已有許久不聞蟬聲。

◎段析:暗用典故,寫飽受世俗雜音干擾,因而聽不見蟬聲。

1.應該找一條清澈潔淨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晉皇甫謐高士傳載:「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於中嶽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之濱。」(語譯:許由,字武仲。堯聽聞他的賢能,決定把帝位禪讓給他。許由拒絕了堯的好意,逃遁到了潁水北岸,隱居在箕山山腳。後來堯又派人找他做九州長,許由不想聽聞此話,就跑到潁水邊,用清水來洗耳朵。)

第三段:上課時聽到外面蟬聲齊鳴,才驚覺夏天來臨了。

◎段析:善用譬喻,寫蟬聲乍起。

3四面楚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軍隊駐紮在垓下,劉邦聽從謀士張良和陳平的建議,破壞約定,一方面率領軍隊攻打已經撤退的楚軍,一方面聯合其他將領的軍隊,將楚軍重重包圍(楚軍不但士兵死傷慘重,糧食也用盡)。夜裡,竟然從漢軍陣營中傳來楚地的歌謠,楚營士兵聽到故鄉的歌謠後,不禁想起因為連年南征北討,已經很久沒有回去的故鄉,而在營帳裡的項羽,聽到歌謠也吃驚地說:「難道漢軍已經占領了楚地?不然為什麼漢軍裡的楚人會那麼多!」項羽自認局勢已經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只好連夜帶著士兵突圍而去。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四面楚歌」一詞,用來比喻四面受敵,孤立無援。

 

門下所設的橫木。

門檻。

 

關野獸的柵欄。

獸檻。

囚車。

檻車。

 

量詞。

一卷錄音帶。

形狀卷曲的東西,通「捲」。

花卷。

 

量詞。計算字畫書籍的單位。

一卷聲音、藏書三萬卷。

古時書籍寫在絹帛或紙上,捲起來收藏,因此通稱書籍為「卷」。

手不釋卷。

 

彎曲的,通「蜷」。

卷曲。

 

第四段:自己竟不知道夏天來臨了。

◎段析:一句一段,作用在承上啟下。與第三段首句相呼應,開啟下文。

第五段:藉著風吹樹葉引出蟬聲。

◎段析:藉賓形主。

第六段:因蟬聲而想起童年。

◎段析:作為內容的過渡,把景象從現在拉回到過去。

第七段:回憶童年捉蟬的經過往事。

◎段析:承上段,為八至十一段的「冒頭」,自本段開始回憶童年。

第八段:寫為了捉蟬,呼朋引伴走又遠又幽深的路。

◎段析:以為了捉蟬不惜走讓人害怕的路,寫蟬的吸引力。

第九段:寫小學生捉蟬的趣事。

◎段析:以生動的筆法寫小學生捉蟬時興奮的樣子。

第十段:描寫上課時偷偷把玩小動物的童趣。

◎段析:寫孩子們將小動物放在「聚寶盆」中的喜悅。

第十一段:即使蟬被迫搬家,但整個夏季蟬聲依舊是完美無缺的和音。

◎段析:寫孩子們的鉛筆盒束縛得了蟬的形體,卻無法令牠鳴叫。

第十二段:扣住第十一段,小結上文童年捉蟬的回憶。

◎段析:一句一段,作用在結上啟下。

第十三段:在夏天的諸多天籟中,蟬聲最足以代表夏天。

◎段析:承前段,同時呼應首段、再度點題。此段正式進入主題的描述。

第十四段:從「絕句」的觀點總敘蟬聲。

◎段析:從「絕句」的觀點去聯想、描述蟬聲。

2.仲夏:古人按農曆分一年為四季,每季三個月,把孟仲季與每一季中的三個月相配,逸周書周月:「凡四時成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以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孟夏(四月)、仲夏(五月)的順序來稱呼各個農曆月份。農曆五月也稱「蒲月」,因五月端午時,古人為辟邪,在門口掛菖蒲;又因該月榴花盛開,故稱「榴月」。

第十五段:寫晨間的蟬聲分外輕逸,心靈隨著透明澄淨。

◎段析:寫晨間聽蟬聲澄淨透明的心境。

19餐風飲露:「餐風飲露」一詞語見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原是形容超脫塵世的神仙生活,後形容野外生活或行旅的艱苦。此處指蟬以風、露為食,借喻高潔。

20何處惹塵埃:語譯:菩提本來沒有樹,明鏡本來也不是臺。自性本來就是無一物,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慧能反對神秀的觀點,否定漸修,否定萬法實有,主張萬法皆空,即不存在什麼菩提樹,也不存在明鏡臺,萬法皆空,本無一物,也就是自性、佛性本來即清淨,無垢無染,這樣的自性哪裡能惹上塵埃。只要能頓了徹悟,自見本性,即可成佛。

第十六段:寫午後的蟬聲喧囂了點,像吟遊詩人閒散地聊天。

◎段析:寫午後聽蟬的喧囂。

第十七段:寫黃昏一面散步一面聽蟬的心曠神怡。

◎段析:由黃昏聽蟬進而觀照生活。

第十八段:聆聽蟬聲,不同的韻律表示不同的心情。

◎段析:點出蟬聲是生命之歌。

3.如行雲如流水:如飄動的浮雲,如流動的水。形容飄灑自然,無拘無束的樣子。宋蘇軾答謝民師書一首:「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亦作「流水行雲」。

4.而蟬聲的急促……一些感傷:

(1)意謂美而短暫的生命狀態。

(2)以「錦繡文章被猛然撕裂」、「散落一地的鏗鏘字句」、「擲地如金石聲」以及「寂寂寥寥成了斷簡殘篇」寫急促的蟬聲,在最高漲的音符處,突地戛然而止,運用譬喻修辭將抽象的聲音表現具體化。而「寂寂寥寥成了斷簡殘篇」亦寫出蟬聲乍停時悵然若失的心情,譬喻修辭的使用,再加上視覺、聽覺以及心覺的描寫,不但將聲音具象化,亦寫出心中的悵惘與感傷。

32擲地如金石聲:金石聲,指鐘磬等樂器所發出的清脆優美的聲音。「擲地作金石聲」語本晉書孫楚傳:「嘗作天臺山賦,辭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當作金石聲也。』」形容文章辭句工巧華美、聲調鏗鏘悅耳。亦作「擲地有聲」。

第十九段:年年蟬聲依舊,使夏天像一首絕句反覆詠唱。

◎段析:三度點題,呼應篇首,以短段結束全文,文章遂如絕句戛然而止,具有無窮的韻味。

34平平仄仄平:為五言絕句平起格平聲韻,首句用韻的格式。其餘三句為: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為什麼作者說「春天,像一篇巨製的駢儷文,而夏天,像一首絕句」?

 

2.文中作者以「四面楚歌」和「鳴金擊鼓」形容蟬聲,表現出什麼樣的效果?

 

3.「風一潑過來,它們就刷一聲地晃盪起來」,此處「潑」字具有什麼樣的作用?

 

4.文中舉「就像天方夜譚裡,那個漁夫用計把巨魔騙進古罈之後,趕忙封好符咒再不敢去碰它一般」來形容什麼?

 

十一

5.「鉛筆盒卻從來不會變成音樂盒,蟬依舊在河邊高高的樹上叫」一句,具有什麼樣的意涵?

 

十二

6.「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聲」給予我們什麼樣的人生體悟?

 

十三

7.夏天是聲音的季節,文中舉出了哪些夏天的聲音?

 

十四

8.本文用什麼來譬喻蟬?作者採用這些譬喻要表達什麼?

 

十五

9.晨間聽蟬,帶給作者什麼樣的感受?

 

十六

10.午後的蟬聲,帶給作者什麼樣的感受?

 

十八

11.作者為何在文末說蟬聲「何嘗不是生命之歌」?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轉化】

  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一種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描述的,稱為轉化。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擬人化

擬物為人,人性化

1.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不知道→以「跨」這個動作讓夏天人性化。

2.我們都興高采烈地強迫蟬從枝頭搬家到鉛筆盒來→以「搬家」使「蟬」人性化。

擬物化

擬人為物,物性化

1.也太專注於自己,生活的鏡頭只攝取自我喜怒哀樂的大特寫→「鏡頭」使人物性化。

2.求食搖尾,見吏垂頭。(張說獄箴)→「搖尾」使獄囚轉化為犬。

形象化

擬虛為實,擬人為人,擬物為物

1.我提筆的手勢擱淺在半空中,無法評點眼前這看不見、摸不到的一卷聲音。→「擱淺」是手勢物性化,「評點」使聲音形象化。

2.首先撿的是蟬聲→以「撿」讓蟬聲具體化。

3.只要有隻蟬起個音,接著聲音就紛紛出了籠。→以「出了籠」讓聲音具體化。

二、近體詩概說

項目

說明

名稱

1.近體詩又名今體詩。

2.為唐代新興的詩體,因體製與以往的詩不同,故名近體;而以往的詩體,則稱為古體。

發展

1.近體詩完成於唐代。

2.宋之問、沈佺期完成五言律詩之格律。

3.杜審言完成七言律詩之格律。

種類

分絕句與律詩兩類:

1.絕句:(1)有五絕與七絕兩類。(2)每首四句。

2.律詩:有今律、排律、小律等三類,亦各分五言與七言。

(1)今律:每首八句。(2)排律(亦稱長律):依今律的格律,自由延展,每首八句以上。(3)小律(亦稱三韻律):每首六句三韻。

對仗

1.絕句可對仗,可不對仗。

2.今律首、尾兩聯不必對仗,頷、頸兩聯須各自為對。

3.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必對仗外,中間各聯都須各自為對。

4.小律或一、二兩聯,或二、三兩聯,或僅第二聯要對仗。

用韻

1.多用平聲韻,且一韻到底,不能換韻,韻腳不得重複。

2.律詩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二、四句押韻。首句皆可押韻或不押韻。

平仄

近體詩每句各字都依平仄規定,但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

體式

分平起、仄起兩種格律:

1.平起:首句第二字為平聲者。

2.仄起:首句第二字為仄聲者。

措詞

近體詩中,除非疊字,不可有重複的字。

結構名稱

1.今律的一、二句稱「首聯」,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稱「尾聯」。

2.每聯的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

三、文學作品中蟬的意象

意象

作者

作品

高潔品德的象徵

曹植

 

 

 

 

 

虞世南

1.蟬賦:唯夫蟬之清素兮,潛厥類乎太陰。在盛陽之仲夏兮,始遊豫乎芳林。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內含和而弗食兮,與眾物而無求。棲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說明:寫蟬的清高美好。

語譯:蟬是清高素雅的,潛藏在純陰之處。在炎熱的夏天,才遊樂於茂密的樹林。牠心境恬淡少欲望,獨自長吟而和悅快樂。鳴聲清厲猛烈,像堅貞之士內心潔白光明。心中含著和祥之氣而不隨意飲食,對眾物無所期求。棲息高枝抬頭仰望,渴飲潔淨的朝露。

2.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說明:以蟬棲高鳴遠,來比喻清廉高潔的懷抱。

語譯:垂下針喙飲著清晨的露水,清脆響亮的鳴聲從稀疏的梧桐樹中傳出。因為牠站在高處,所以鳴聲自然能夠傳送得很遠,而不是憑藉著秋風來傳送的。

詩人命運

的自況

駱賓王

 

 

 

李商隱

 

 

 

賈島

1.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說明:唐高宗時,作者被誣下獄,藉蟬的高潔自況,說明自己不肯同流合汙的心志。

語譯:秋天的蟬不停地鳴叫,引起獄中的我思鄉的愁緒。不能承受蟬對著我這未老先衰、因愁而白頭的人不斷地鳴唱。露水打溼了蟬翼,使蟬難以飛起;秋風吹起,使蟬聲消沉,難以被人聽見。我就像蟬一樣,沒有人相信我高潔的心,有誰能替我表明清白的心志呢。

2.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說明:藉蟬高棲樹枝,比喻自己的高潔清苦。

語譯:你高居樹上,餐風飲露,本來就難以填飽肚子,又何必徒然地發出哀鳴呢。到了五更,稀疏的蟬聲幾近斷絕,而樹木卻依然碧綠,沒有絲毫同情你。為了卑微的官職,我像草梗一樣到處飄泊,故鄉的田園早已荒蕪。真感謝你鳴叫提醒,我也和你一樣舉家清白。

3.風蟬:風蟬旦夕鳴,伴葉送新聲。故里客歸盡,水邊身獨行。噪軒高樹合,驚枕暮山橫。聽處無人見,塵埃滿甑生。

說明:因政治動盪,變亂不安,詩人對世局感到心灰意冷,只得寄託蟬身上,傾訴己身之悲哀絕望。

語譯:風中的蟬兒早晚鳴叫不停,從林葉間傳來陣陣蟬聲。故鄉友人全部都已歸返,只有自己獨行水畔。打開窗,只聽見蟬在樹上喧鬧;睡臥枕上也被滿山的蟬聲給驚醒。居住在人煙罕至的地方,蒸飯的瓦器上布滿了塵埃。

悲秋思緒

的代言

許渾

 

 

 

 

陸暢

1.蟬:噪柳鳴槐晚未休,不知何事愛悲秋。朱門大有長吟處,剛傍愁人又送愁。

說明:噪柳鳴槐、喋喋不休的急促蟬聲,增添了客居他鄉、仕途未達的羈旅之人思念故園的愁緒。

語譯:整天在柳樹與槐樹上鳴叫,一直到晚上都未停止,不知道為了什麼事情覺得秋天傷感。那紅色高大的門裡多的是可以吟唱的地方,身旁剛有一個多愁善感的人,聽到蟬聲立刻又覺得憂愁了起來。

2.聞早蟬: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裡故園秋。

說明:秋天落日,蟬因生命即將結束而鳴叫更急,引發詩人在初秋時節客居的寂寞心緒。

語譯:秋日太陽早下山,蟬聲因而叫得更加急促。旅居在外的遊子聽聞,心中更加憂愁。晚上枕臥在床上時聽到一聲蟬叫,夢裡家鄉庭園正是秋天啊。

哀時傷逝

的觸發

杜牧

 

 

 

 

 

吳融

1.聞蟬:火雲初似滅,曉角欲微清。故國行千里,新蟬忽數聲。時行仍仿佛,度日更分明。不敢頻傾耳,唯憂白髮生。

說明:因戰亂之故,詩人久處異鄉他地,欲見親人不能,欲忘故土不甘,在行旅途中,聽見引人愁緒的蟬聲,引發詩人無限愁思。

語譯:天上雲彩的顏色像火將滅一般黯淡,破曉時分天色剛要轉亮。離開故土行走千里之遠,突然聽到幾聲蟬鳴。那蟬鳴聲在我繼續向前行時彷彿還聽得到,經過了一天卻又顯得更加分明。我不敢常常側耳傾聽,唯恐聽到蟬淒清的叫聲,會讓我長出白頭髮。

2.聞蟬:夏在先催過,秋賒已被迎。自應人不會,莫道物無情。木葉縱未落,鬢絲還易生。西風正相亂,休上夕陽城。

說明:候節而鳴的蟬聲,讓詩人想起一年將逝;在淒切的蟬聲中,寄寓了對流水年華的傷感。

語譯:在夏天高鳴的蟬聲,已用更急促的鳴叫聲迎來秋天。不要因為人們不會做這樣的事,而以為萬物也是沒有感情的。樹葉雖然尚未凋零,但我耳鬢上的白髮卻已經長出來了。現在已經是西風擾人的時節,千萬不要上城樓去看夕陽,那只會令人更傷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