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李斯(諫逐客書)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高二的你未來要面臨申請入學,請問當你面試時,你會如何推薦自己?請列出要錄取你的三個理由!

 

小問:

1.何謂「老鼠哲學」?相對於「老二哲學」你有何想法?

2.始皇統一天下,李斯出任丞相,策劃規建哪些秦朝重要制度、典章?

3.廢封建,行郡縣,與今日之縣市政治有何相關?

4.何謂「東門黃犬?與老鼠哲學」結合,你有何想法?

5.李斯向誰學習法家「帝王之術」?請簡介他的老師(你學過此人之文喔)

6.秦王政時期,李斯出任客卿,為何上書諫逐客?

7.「諫逐客書」此文為何成為駢體初祖、漢賦先驅(請從駢體與漢賦特色說明)

【作者】

◎生平經歷

1.老鼠哲學

  當李斯在楚國擔任小官吏時,看見廁所中的老鼠,吃的是不潔淨的食物,每逢有人或狗接近時,就驚慌失措恐懼而逃;倉庫裡的老鼠,卻碩大如貓,住在大倉房,大吃囤積的糧米。因此,李斯認為一個人是否能施展才能而成就大業,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身處卑賤之位而不想辦法的人如同此禽鹿視肉(就像吃草的麋鹿眼睜睜看著肥美的肉,並沒有想吃的慾望,這樣的人在世間表現庸碌,永遠不可能飛黃騰達)。人生最大的恥辱是位居卑賤,最大的悲苦是生活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卻厭世而惡利,把自己的未來寄託在「無為」中,這不是一個士人的正常做法。於是他決定離開楚,轉而投效秦王。

2.師事荀況,學習法家「帝王之術」

  李斯為戰國時楚國上蔡人,生年已不可考,年輕時曾為郡小吏,與韓非同學於荀況門下,學帝王之術。學成後,個性功利之李斯,眼見楚國的考烈王庸懦不足以成大事,山東六國又勢弱不可為,只有秦國兵強馬壯,能重用客卿,便決意前往秦國。

3.秦王政時期,出任客卿,上書諫逐客

  秦王政十年,「鄭國渠事件」的疲秦計謀被察覺,秦國宗室大臣們認為所有六國到秦國的人都像鄭國一樣,是各為其主來遊說離間的,於是奏請秦王逐客。李斯也在被逐的行列,於是上諫逐客書說服秦王,在統一天下,唯才是用的主軸上,使秦王罷逐客令,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4.始皇統一天下,出任丞相,策劃規建秦朝重要制度、典章

  秦王政二十六年(西元前二二一),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始皇倚重李斯的才能,初期仍任廷尉,後則重用李斯為丞相。秦朝許多重要制度、典章大多出於李斯之手。

(1)議請秦王政更改帝號,始稱「皇帝」

  秦併天下初期,李斯與王綰、馮劫等人,商議請秦王更帝號,曰:「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秦王乃從其議,著「皇」字,去「泰」字,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並規定自己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

(2)廢封建,行郡縣

  秦初,丞相王綰請秦王封諸子為諸侯,群臣皆贊成如此,唯有當時尚為廷尉的李斯力排眾議,以周代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為例,反對封王。秦始皇也以為「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如今「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於是秦始皇以「廷尉議是」,採李斯之說,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形成秦朝高度的中央集權。

(3)建議焚書,默許坑儒

  始皇三十四年,齊人淳于越進諫秦始皇,以殷周之事例,再請秦始皇封子弟功臣。丞相李斯力斥其言,上書秦始皇。凡李斯之建議,處處皆能迎合秦始皇心意,且有利於秦朝王位之鞏固,於是秦始皇悉聽其計,行焚書之舉,盡收天下百家之書,目的在「以愚百姓,使天下無以古非今」。

  始皇三十五年,方士侯生、盧生詐騙始皇求不死之藥,後不但逃逸,還誹謗始皇「天性剛戾自用……上樂以刑殺為威……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這件事使秦始皇大為震怒,下令御史查辦,逮捕儒生四百六十餘人,全部坑殺於咸陽,以懲後人。

5.始皇崩後,與趙高矯詔賜死公子扶蘇,立胡亥為二世

  秦始皇三十七年(西元前二一○)崩於東巡途中,宦官趙高脅迫李斯,立胡亥為二世,並極力威脅之:「今釋此而不從,禍及子孫,足以為寒心」,李斯仰天而歎,垂淚太息:「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託命哉!」李斯明白自己並非死節之士,「既不能死」,終於同意妥協曲從,聽命於趙高。於是李斯乃與趙高矯詔賜死公子扶蘇,立胡亥為太子。胡亥即位後,雖仍以李斯為相,但偏私趙高,所有政事皆取決於趙高。

6.受趙高誣陷以謀反罪,腰斬於咸陽

  胡亥昏庸不明,終日不上朝廷接見大臣,放任趙高專權。李斯上書諫趙高之短,二世卻私告趙高,趙高捏造李斯欲「裂地而王」,又言李斯長子暗通楚盜陳勝,誣陷李斯父子下獄。趙高審訊李斯,不但嚴刑拷打,且胡妄為其羅織「反辭」,二世即位方第二年(西元前二○八),李斯即被處死刑,腰斬於咸陽市。李斯臨刑前,與其子相對痛哭,言:「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此即史上著名的「東門黃犬之歎」。以當年位極人臣之丞相,最後遭此酷刑,並被夷三族,下場不可不謂淒慘。

◎理念與成就

1.法治主義者

  李斯是一個法治主義者,也是荀子門下的大弟子。他輔助秦始皇廢除封建,行郡縣制,建立集權中央的帝國,實行法家的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全面貫徹了法家的理論,可以說得上是法家理論的全面實踐推行者。

2.精於文字、善為文

  李斯精於文字,曾作倉頡篇,又長於書法,工小篆,有小篆書跡傳世。另外李斯善為文,據史記本傳記載,有乞焚書書、諫逐客書、賜扶蘇死書、上二世勸督責書、劾趙高書等篇,其中以諫逐客書最著名。

3.諫逐客書為代表作

  魯迅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云:「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由此可知本文除了是李斯代表作之外,更是秦文學之代表作。而諫逐客書更可看出李斯在文才和辭令上的成就。本文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不僅是秦代文章的佳作代表,也看出當時文風走向散文賦化的現象。後世的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及駢體文鈔等皆有收錄此文,論者以為瑰麗排比,氣勢奔放,為駢體初祖、漢賦先驅。

4.刻石銘文七篇

  李斯亦作有刻石銘文七篇,其中嶧山碑見於古文苑,其餘泰山、瑯琊臺、之罘、東觀、碣石門、會稽六篇皆載於史記秦始皇本紀。此類刻石文,大多以莊嚴典雅文字,及雄偉氣魄,宣揚秦始皇功德。以文學的角度來看,這些作品缺乏情感和想像力。但是歌功頌德的文字,卻可以看出文人在當時政治氛圍下的立場。

【題解】

寫作背景

秦王政即位時,年僅十三歲。秦國朝政大權掌握在呂不韋手中,呂不韋廣收門客並重用各國人才。當時李斯由楚入秦,在相國呂不韋門下深受器重,並向秦王政推薦。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不久宮中發生嫪毐(ㄌㄠˋ ㄞˇ)叛亂事件,牽連到呂不韋。由於呂不韋把持朝政已久,秦王政心中早想利用機會拿回大權,於是把呂不韋免職。呂不韋倒臺,加上秦王政十年(西元前二三七),發生著名之「鄭國渠事件」,韓國派遣水利專家鄭國入秦,說服秦王興築水利,灌溉農田,鑿渠三百餘里,意圖使秦忙於內政,耗損秦之人力及財力,無力東伐。此事被識破後,秦國宗室大臣大作文章向秦王進言說:「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閒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明白指出六國到秦國工作的人,都是六國的君主派來秦國的間諜。於是秦王下詔驅逐境內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的人群中,為了前途和自保,於是上書給秦王,諫請停止逐客,秦王讀此書後,覺得李斯所言有理,乃除去逐客令。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開門見山,從秦國過去的史實來說明,客卿有功於秦。(正面談用客有功)(昔)

◎段析:此段依照時間之先後,由遠而近,列舉了秦國以前四位國君任用客卿的情形。列舉秦國歷史中秦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有作為的君主,由於重用客卿而成功的事實,說明沒有客卿的幫助,就沒有秦國的強盛。進而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之結論,說明客卿對秦的貢獻,並從反面議論,說明無客卿之助,即無秦國之強大。

課文補注

  • 移風「易」俗:(      
  • 民「以」殷盛:(      
  • 國「以」富彊:因此。
  • 國以富「彊」:強。
  • 皆「以」客之功:(      

2.竊:私下,稱「我」之謙詞。其他常見自謙詞有:

(1)僕,例:僕自到九江。(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2)猥,例:猥以微賤。(李密陳情表)

(3)愚,例:愚以為宮中之事。(諸葛亮出師表)

(4)不佞,例:不佞之幟。(連橫臺灣通史序)

(5)不才,同於「不佞」。

(6)在下,例:在下倒有一個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吳敬梓范進中舉)

修辭

  • 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錯綜(            ,「」內字皆表「取得」之意)。
  • 移風易俗:對偶。
  • 「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錯綜(抽換詞面,「」內字皆表「攻取」之意)。
  • 制「鄢、郢」:借代(       )。
  • 廢穰侯,逐華陽:對偶。
  • 彊公室,杜私門:對偶、映襯。
  • 蠶食諸侯:(    )喻。
  • 「蠶」食諸侯:轉品(      )。【92指考】
  • 客何負於秦哉:(    )問。

文意

  •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於此點出「逐客」之非。
  •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指上述四個秦國君王皆是因為用了客卿,才能為秦國奠定強大的基礎。亦即今日秦國之國富兵強,皆因用客有功。

1.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開門見山法,又稱「     法」。在文章開始用幾句話點破題旨,謂之。例:(1)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2)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因用客卿而成功的四位國君:

國君

客卿

功績

繆公

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五人

稱霸西戎

孝公

商鞅

舉地千里, 至今治彊

惠王

張儀

使六國西面事秦

昭王

范雎

使成帝業

◎分層:

第一層:破題,直截了當說明反對逐客的立場。

第二層:列舉史實中秦用客之例(正)(昔)

(1)秦繆公

(2)秦孝公

(3)秦惠王

(4)秦昭王

第三層:結論,用客有利。

 

辨析

◆施

 

 

1.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2.施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日淺。(賈誼過秦論)

 

1.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

2.無計可施。

給予。

1.施恩。

2.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錢公輔義田記)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卻

ㄑㄩㄝˋ

 

1.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

2.卻之不恭。

反倒、可是。

他叫我一定要到,自己卻不來。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第二段:批評秦王取物、用人標準不一。秦王重物輕人,逐客不當,此舉不足統一天下。此段特別點出「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切中秦王之心。(反面談逐客之非)(今)

◎段析:回顧以前的歷史,而寫到眼前的事實。從「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到「適觀而已矣」以秦王日常所使用之器物為喻,以論逐客之不合理。從「今取人則不然」到「制諸侯之術也」,則歸論秦王用人態度之不正確。「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純就逐客對秦之利害而言,足令秦王領悟逐客之非。作者以排比鋪陳手法,極言其多,極言其可寶,極言秦王樂於享用,接著又用六個「不」字的排比句作假設推論,盡情渲染,然後以「今取人則不然」一筆收攏,以華美的辭藻鋪陳其說理的目的――似荀賦的手法。

課文補注

  • 而陛下「說」之:同「    」。
  • 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產。
  • 「則是」夜光之璧:那麼。
  • 後宮:宮中嬪妃所居之所。
  • 廄:馬房。
  • 「所以」飾後宮:(       
  • 「娛」心意:(        )動詞,使心意娛。
  • 「說」耳目者:致使動詞,(               
  • 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狀聲詞。
  • 「適」觀而已矣:適合。
  • 不問「可否」:此指才能優劣。
  • 不論「曲直」:此指品德好壞。【98指考】
  • 此非「所以」跨海內:(       
  • 此非所以跨「海內」:可代指天下的詞有:宇內、四海、六合、八荒、寰宇等。

注釋補注

32隨和之寶:

(1)淮南子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注:「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後蛇於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蓋明月珠也。」隋,亦作隨。

(2)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後秦便以和氏璧為國璽。

33服太阿之劍:相傳春秋時,楚王命歐冶子、干將鑄造龍淵、泰阿、工布三劍。楚王持泰阿率眾擊破敵軍。事見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寶劍。泰阿,又作「太阿」;龍淵,後因避唐高祖李淵諱,改稱「龍泉」。

歐冶子:春秋時人,善鑄劍,嘗為越王鑄五把名劍,曰: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

干將:吳國人。鑄劍時,其妻莫邪斷髮剪爪投於洪爐中,遂成劍二。陽曰干將,陰曰莫邪。

39駃騠:駃騠的同義詞:纖離、驊騮、騏驥、綠耳、赤兔、乘黃、良駒。

49鄭衛桑間韶虞武象:

(1)鄭衛桑間:靡靡之音。

禮記樂記鄭玄注:「濮水之上,地有桑間者,亡國之音,於此之水出也。昔殷紂使師延作靡靡之樂,已而自沉於濮水。」亡國之音出自濮水的桑間之地。從前殷紂令師延作長夜靡靡之樂,終致亡國。武王伐紂,師延向東逃,不久抱著樂器投濮水而死。故後世以「鄭衛之音」、「桑濮之音」形容亡國之音或亂世之樂。

(2)韶虞武象:高雅的音樂。

論語八佾篇:「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朱熹注:「韶,舜樂;武,武王樂。」武象是周武王伐紂勝利後所作,音樂中有殺伐之氣,故未能盡善。

論語述而篇:「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蓋因韶樂之盡善盡美。

(3)其他與音樂相關的成語:

陽春白雪:高雅的音樂。

下里巴人:鄙俗之樂。

芻蕘之歌:俚俗之樂。

高山流水:高妙的音樂。

六馬仰秣:優美動聽的音樂。

沉魚出聽:優美動聽的音樂。

餘音繞梁: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

修辭

  • 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排比。
  • 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錯綜(抽換詞面,「致」、「有」皆表獲得之意)。
  • 服「太阿」之劍:借代(寶劍)。
  • 乘「纖離」之馬:借代(駿馬)。
  • 「樹」靈鼉之鼓:轉品(名→動)。
  • 何也:疑問。
  • 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排比。
  • 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錯綜(抽換詞面)。
  • 而駿良「駃騠」:借代(駿馬)。
  • 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排比。
  • 充「下陳」:借代(                 )。
  • 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排比。
  • 擊甕叩缶:對偶。
  • 彈箏搏髀:對偶。
  • 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映襯。
  •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映襯。
  • 若是者何也:(    )問。
  • 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映襯。
  • 跨海內、制諸侯:對偶。
  • 跨「海內」、制諸侯:借代(天下)。

文意

  • 趙女不立於側也:秦王所愛之美妾,亦出於他國。
  • 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提醒秦王所聽之美樂,皆非秦之所產。
  • 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批評秦王只重眼前享樂,與逐客時所稱「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說法相違背。
  •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李斯在此提醒秦王個人所用、所衣、所觀、所聽者,皆外來華美之物;而人民所需、國家所重,卻是排斥外來。此實本末倒置,非國君所應為。

◎分層:

第一層:今日秦王特別重視異國器物、美人、音樂。

(1)秦王愛好異國寶物

(2)秦王愛異國美色

(3)秦王愛異國音樂

第二層:今日秦王卻不重視異國人才,此非一統天下之術。(此部分以「辨之利害」策略下手)

辨析

ˋ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1.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韓非子齊桓公好服紫)

2.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杜光庭虬髯客傳)

 

1.子適衛,冉有僕。(論語子路)

2.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3.朞年出之,抱以適市。(劉基良桐)

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適才歡喜的有些引動了痰。(吳敬梓范進中舉)

偶然、偶爾。

適從父入市,見帽肆挂狐尾,乞翁市之。(聊齋志異賈兒)

舒服、自得。

舒適。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第三段:此段為說理,比較「用客」 與「逐客」之利害。(正反對比)

◎段析:從正面提出逐客不利於秦的統一事業,懷有大志的國君,對於臣民不應抱有狹隘的地域偏見。「今乃棄黔首」到「而齎盜糧者也」,更以對比的手法,說明逐客之舉,對秦之害,對諸侯之利。分別以「直接」、「類比」、「引證」、「對比」四方面,闡述驅逐客卿對秦國之不利。

課文補注

  • 故能「就」其深:成。
  • 王者不「卻」眾庶:排斥。
  • 故能「明」其德:彰顯。
  • 是以地無「四方」:東南西北之地。
  •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表示「原因」。
  •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注釋補注

56棄黔首以資敵國:黔首的同義詞有:萬民、生民、黎民、庶民、蒸民、黔民、黔黎、白丁、布衣、蒼生等。

59藉寇兵而齎盜糧:出於戰國策秦策:范雎曰:「齊……主辱軍破,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此所謂藉賊兵而齎盜食者也。」范雎指出齊國遠伐楚國,雖戰勝,在形勢上也難以占有楚地。諸侯見齊國疲敝,起兵伐齊,齊國君主受辱、軍隊受困,幾近亡國,原因即在於攻楚而肥了韓、魏相鄰的國家,這就是所謂的借給盜賊兵器,提供盜賊糧食。課文中引用的文字和原文略有出入。

 

修辭

  • 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排比。
  • 故能「明」其德:轉品(形→動)。
  •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映襯。
  •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借代(        )。
  • 卻賓客以業諸侯:映襯。
  • 卻賓客以「業」諸侯:轉品(名→動)。
  • 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引用。

4.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明其德:排比、略喻。此句還原:「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如)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又如)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文意

  •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在於「不卻眾庶」。
  • 卻賓客以業諸侯:指客卿被驅逐離秦後,若轉為事奉他國諸侯,必定會助新主圖謀秦國。

◎分層:

第一層:強調秦王應不卻眾庶,如此才可無敵於天下。(用客利秦)(正)

第二層:若秦王不廣納人才,便會利敵害秦。(逐客害秦)(反)

 

第四段:總結逐客則危國利敵,且表達忠心。(呼應首段「逐客為過」)

段析:以確信語氣作結,並將筆觸帶入「逐客之過」的問題深處,以剖析事理、肯定題旨中心為結。此筆法在論說文的作法中稱為「轉深法」。文末歸結逐客之錯誤,必使國家危殆不安。收結第三段,再與第一段呼應,而結束全文。

修辭

  • 今「逐客以資敵國」:映襯。
  • 損民以益讎:映襯。
  • 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映襯。

文意

  • 士不產於秦:暗指自己。

分層:

第一層:表達忠心。

第二層:再次強調逐客之非,逐客有危於國。

◎全文論逐客之害:

(1)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

(2)不得跨海內、制諸侯。

(3)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4)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文中提到哪些君王與客卿?並試說明客卿對秦的貢獻。為何李斯要舉這些例子?

 

2.本文的主旨為何?

 

3.文中「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一句意義為何?

 

4.本文最能打動秦王之心的句子是哪一句?

 

5.李斯以為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原因何在?

 

6.本文何處使用了對比手法,試說明之。

 

7.本文中哪一句話最能看出李斯欲效忠秦王的心意?

 

8.請整理本文論「逐客之害」有哪些?

 

9.請學生略述本文在文學上的影響。

 

10.綜觀本文,李斯諫秦王終能成功的原因為何?與你學過的哪篇文章類似?

 

  • 如果你是宗室大臣,你如何反駁李斯的論點?

 

【教學資料】

假設複句

  運用「如」、「苟」、「若」、「果」、「而」、「誠」、「使」、「向使」、「其」等關係詞提出假設,後句則通常在說明此一假設產生的結果。

說明

例句

1.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禮記大同與小康)

2.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1.苟或不然,人爭非之,以為鄙吝。(司馬光訓儉示康)

2.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孟子梁惠王上)

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

4.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蘇軾赤壁賦)

5.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連橫臺灣通史序)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蘇軾教戰守策)

1.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顧炎武廉恥)

2.死而有知,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1.君誠有位於時,則宜以拇病為戒!(方孝孺指喻)

2.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使

士生於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向使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六國論                                                 蘇洵

【說明】本文乃借古諷今之作。作者藉六國賂秦,相繼滅亡的故事,對當時北宋賄賂遼夏提出針砭之道。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也!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趙、燕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嚮,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