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詩選王安石(泊船瓜洲)黃庭堅(寄黃幾復)陸游(書憤)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對「對子」,是古代文人生活中常有的語文遊戲,頗可以見出文思之敏捷與才學。有一則故事是這麼說的:

  清代紀曉嵐往福建主持試務。一日,行舟江中,遇一壯漢亦搭船赴閩,舟行甚速。壯漢見他長相斯文,乃命舟子緩行,遞一聯與他,請他屬對,明言如果能完成,願緩舟並行,否則紀曉嵐必須屈駕尾隨。其聯云:「雙舟並行,櫓速不如帆快。」紀曉嵐雖高才,然一時未能對就,壯漢乃張帆揚長而去。紀曉嵐本善屬對,為此耿耿於懷。抵閩後,闈場中以絲竹作樂,忽悟出下聯,對曰:「八音齊奏,笛清怎比簫和。」

  這一則故事,後人曾作下列的解析。請你參照原故事情境,填上缺空處。

  壯漢所屬上聯,「雙舟並行」,乃應景之描述;而「櫓速不如帆快」句中,「櫓速」與三國時代吳國文臣(         )諧音,「帆快」則與漢高祖之武將(        )諧音,藉此寓含(              )(紀曉嵐不如壯漢)之意。至於紀曉嵐所對,「八音齊奏」(八種樂器(中國古代依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不同的製作材質 ,將樂器分為八大類,統稱「八音」。 ),亦是應景之描述,因為紀曉嵐乃是在闈場中作樂才想出下聯的。而其中「笛清怎比簫和」句中,「笛清」與宋朝武將(          )諧音,「簫和」與漢代文臣(           )諧音,同時亦寓含有(          )之意。

小問:楊慎升庵詩話:「唐人詩主情,去(距離)三百篇近;宋人詩主理,去三百篇遠矣。」,你對詩「主情」還是「主理」有何看法?

宋詩與唐詩之比較

 

唐詩

宋詩

內容

主言情、以情韻取勝

善說理、以理趣見長

技巧

形象化(意象語言)

散文化(邏輯語言)

句法整練,語言流麗,多用比興,神韻獨絕

精於對偶,句法嚴謹,但常有興寄不深,語絕意盡之感

風格

重神韻,而不是章句形式

以文字為詩,散文味濃;以才學為詩,書卷味濃;以議論為詩,理學味濃

詩人創作過程

以真情「感受」生活,詩人多由自然外物與主體心靈兩相契合而興感寄託

以冷靜「觀察」外物,詩人往往在濃郁的生活氣息與人文情懷中,表現出對現實的關注與生命的思考,而激起宏肆的議論

評價

1.呂正惠:唐詩「主情」,宋詩「主智」。唐詩是「青年人的詩」,宋詩是「中、老年人的詩」。讀唐詩好比「喝酒」,其味是強烈的;讀宋詩則如「喝茶」,要細品而後才覺甘甜。

2.楊慎升庵詩話:「唐人詩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詩主理,去三百篇遠矣。」

3.嚴羽滄浪詩話以禪喻詩,借用「妙悟」二字,說明對「詩道」(即詩歌創作規律)的把握和領悟。他推崇盛唐詩歌「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批評宋詩「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改變了「唐人之風」。

一、泊船瓜洲                                               王安石

【作者】

王安石的詩歌成就

小問1王安石詩作早、中、晚年有何不同?為何會如此?

  • 小問2:為何王安石的詠史詩中寄寓「借古諷今」的用意?

  王安石在詩壇上的地位相當重要。梁啟超云:「歐、梅以沖夷淡遠之致,一洗穠纖綺冶之舊,至荊公更加以一種瘦硬雄直之氣,為歐、梅所未有,故歐、梅僅能破壞,荊公則破壞而復能建設者也。」(王荊公第二十二章)乃謂王安石上承歐、梅而開拓宋詩新境界。再者,王安石雖非江西詩派開創者,後人卻認為他開江西詩派之先河,所以,可以說王安石是轉變宋詩風氣的關鍵人物

  王安石詩作共一千五百多首,質量俱精,尤以絕句最為世人所推崇。王安石早年多學韓愈、歐陽脩,主氣格,重議論,輕修辭,加上以意氣自恃,又抱經世濟民之大志,故詩作多豪氣奔放,少含蓄之致。中年後,傾心杜甫而講究技巧,並盡讀唐詩,下筆頗受唐風影響,加上年歲漸長,意氣漸消,故詩風漸趨深婉。晚年辭官隱居鍾山後,悠閒無事,其詩作在鍛鍊之後更臻精熟,加上此時研究佛學,再輔以豐富的人生歷練,詩風深婉不迫,雅麗精絕,境界甚高。嚴羽稱其詩歌為「王荊公體」。

  若以內容區分,則王安石詩歌可以退隱金陵為分界。

  前期時間較長,詩風放縱恣肆,以社會寫實和詠史詩為代表作。如河北民:運用樂府民歌的藝術手法,將居住宋、遼、西夏邊境百姓的生活苦況,生動而樸實的描寫出來。其他如感事、兼併、收鹽、發廩諸作,亦皆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王安石寫了許多詠史詩,著名者如張良、諸葛武侯、孔子、范增、商鞅等,分別從不同的觀點,給予這些歷史人物新的評價,在詩中還寄寓「借古諷今」的用意,希望借這些歷史人物來鞭撻北宋文臣武將,勇敢的為挽救時局而奮鬥。王安石還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明妃曲,表達對王昭君的無限同情。

  王安石後期詩歌,是指退隱金陵後的作品,時間大約十年左右。此時他對人生已有深刻的體驗,心境日趨平淡,每日或流連山水,或閉門作詩,或與僧道往來,因此甚少創作反映現實的作品,反而常用五、七言絕句抒懷寫景,歷來評論家給予他此期作品極高的評價。葉夢得石林詩話云:「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嚴羽滄浪詩話云:「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陳(蘇軾、黃庭堅、陳與義)之上。」名篇如半山春晚即事、即事、歲晚、晝寢、重遊草堂寺等,都是意境空靈,景象帶有畫意的佳作。

【課文與注釋】

◎主題:王安石罷相後再度被起用,仕途吉凶未卜,正處於進亦憂,退亦憂的兩難之情。

◎本詩格律:七言絕句。(   )起格,押平聲刪韻(首句起韻),韻腳:(                     

課文補注

1.綠:南宋洪邁容齋續筆云:「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

修辭

  • 春風又「綠」江南岸:轉品(形→動)。
  • 明月何時照我還:懸問(激問)。表面是懸問,事實上為激問。

文意

  • 京口瓜洲一水間:言京口、瓜洲之近。
  • 鍾山只隔數重山:言瓜洲、鍾山之近。

◎泊船瓜洲賞析

課文

賞析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1.敘事:舟次瓜洲渡口,但見瓜洲與京口僅一水之隔;回望鍾山,瓜洲和鍾山也只隔數重山。

2.以事抒情:理智上應進而仕,但情緒上畏進思隱(回望鍾山)。而瓜洲距離京口(進)、鍾山(退)皆甚近,皆可取之。正因皆可取之,反而進退兩難,其複雜情緒,不言而喻。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1.以景抒情

(1)象徵:春風和花草,如同:

男人和女人(如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君主和大臣(離騷以「香草、美人」自喻)(本詩作此解)。

(2)「春風又綠江南岸」不僅是實景,更隱喻了正、反面心理:

反面心理:重返官場,眼中不見仕路,卻一再描寫寓居之地的山水、春風、綠野、明月。為何?因為不想前進。為何?因為自知前程不易,仕路難行。

‚正面心理:「再度」被用(春風又綠),是自我完成的機會,更能報答神宗知遇之恩。

ƒ結合首二句:如果能遂己志,獻身朝廷,則京口、瓜洲、鍾山等江南山水美景,殆無緣再親近,卻也有價值。是以,若單以本句觀之,詩人內心是滿懷希望的。

(3)「明月何時照我還」寓隱微的心情:

表面上是「懸問句」,事實上是「激問句」:詩人不知道的是「何時」歸返,而歸返卻是可預期的!「何時」二字鮮活的點出心中「憂懼」之情,情緒亦由滿懷希望急轉直下。

‚以明麗之景寓深沉之幽思:如果又遭挫折,則月下獨返,何等難堪、落寞?(頗有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況味。)

ƒ以明月自比、自慰:變法既是「正確之事」,且經二度努力,若是依然難有成就,則雖然處境難堪,至少心似明月,仰不愧天、俯不怍人。

2.前句之「明亮美」(春風綠化萬物)應對於後句之「深沉美」(月下獨歸),情境倏轉,更增作品張力。

3.鍊字:

(1)「又」字串連全詩,且承先啟後。(以「又」字暗示二次拜相)

(2)洪邁容齋續筆云:「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就本句,拈一「綠」字,乃凸顯出春日最具本質、最具特徵之色彩、形象與生命動感。抽象的春風即在完美高妙的文字中,轉為生動具體且可以感知的視覺形象。

總評

宋代嚴羽滄浪詩話云宋代詩歌特色:「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王、蘇乃北宋詩歌巔峰期代表作家,特色在以文為詩。前人常謂:宋詩於平淡中自有繁富變化,本詩語言平易,似無深意卻自有深意,似之。

【課文問與答】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寓意為何?

 

2.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明月何時照我還」流露的是何種心情?

 

二、寄黃幾復                                            黃庭堅

【作者】

小問:他的文藝上成就為何?(他擅長甚麼?詩有何特色)

黃庭堅文學主張與成就

()自創詩派

黃庭堅以出眾的才情與豐富的人生歷練為根基,在詩歌上不斷地推陳出新,主張取法杜甫,重視篇章布局和句法結構的出奇變化。他講究字眼的錘鍊、比喻的新穎,用典靈活,並喜愛押險韻、作拗律,追求生新、瘦硬、拗峭的效果。這些理論與創作,架構出一套極富特色的體系,影響所及,產生了宋代最大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

()鍊字用典

在鍊字、用典方面,黃庭堅強調「以故為新」,把古人用過的語言加以點化,在〈答洪駒父書〉中,提出了「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還主張「奪胎換骨」法,用新的語詞表達前人的思想,或從前人內容翻出新的意境。被江西詩派奉為圭臬:「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規模其意形容之,謂之奪胎法。」

以上的「點鐵成金」,側重於活用古語,推陳出新;而「換骨」、「奪胎」則重在援引古人詩意並進而延伸和超越。其立意重在借鑒古人,加以點化,進而化腐朽為神奇。

而在押險韻、造拗句方面,是源於杜甫的創作技巧,到了黃庭堅開始刻意經營。他用「拗律」將律詩對句中的平仄交錯,又以「拗句」改變常用的句法組織,以營造出卓然不群的氣勢。

 

黃庭堅事親至孝,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黃庭堅十四歲喪父,事母至孝;母親經年臥病在床,他不分晝夜照料,即使為官,每晚都不忘親自為母親洗滌便器,成為孝道典範。

【課文與注釋】

◎主題:抒寫朋友間離別的想念之情,也推崇朋友的人品與才幹,並表達對其遭遇的同情。

◎本詩格律:七言律詩。(    )起格,押平聲蒸韻(首句不入韻),韻腳:(                    

課文補注

  • 瘴煙:或作「煙瘴」,指「瘴癘之氣」,中國西南邊疆諸地山林中多瘴氣。

1.我居北海君南海: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語譯:春秋時齊桓公率領諸侯之兵去攻打蔡國,蔡國潰敗之後,齊師又轉而攻打楚國。楚國國君派遣使者去向齊師說:「貴國地處在北海,而我國則在南海,兩國相隔遙遠,就像馬和牛牝牡不相引誘交配一樣,不知道貴國軍隊千里迢迢來到我國境內,究竟是為了什麼事情?」)後以此典形容全不相干,也用以指兩地相隔遙遠

2.持家但有四立壁: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與馳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後以「四壁」形容家境貧寒,一無所有。

3.治病不蘄三折肱:春秋時期,晉國內部範氏和中行氏兩個集團準備起兵攻打晉定公,很多人認為晉定公又要失敗;有人則認為範氏起兵屬於反叛行為,民眾不會支持的,再說晉定公已經屢戰屢敗,只要好好總結經驗,就像三折肱為良醫一樣,不會失敗的。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注釋補注

2雁足: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繫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後因以「雁足」指書信或傳遞書信的人。例:「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修辭

  •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對偶(單句對)、象徵、映襯(對襯)、列錦(三疊句法)
  • 持家但有四「立」壁:轉品(動→形)。
  • 想得讀書頭已白:      示現、婉曲

◎寄黃幾復賞析

課文

賞析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傳書謝不能

首聯—精於用典,點鐵成金

1.此處說明二人南北分離,相距遙遠。思念之餘,「寄雁傳書」極具概括性與真實性。

2.典出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風:走失;及:到。本指齊楚相去很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境內。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也。」本為楚成王拿來質問齊桓公興兵犯界之語。此處純屬借其辭而捨其事,使詩句典雅,並用以概括二人僻守海隅之境。「海」字一表居處,二見茫茫之感,凸顯二人相隔遙遠,相思甚深,卻相見無期。

3.雁縱能通靈為人送信,終究無法傳書至遠在南海的黃幾復手中。「雁傳書」取自漢書蘇武傳中「雁足繫書」的故事,此為漢使者向匈奴王編造的假故事。並融合古人「雁止衡陽」之說(元與恭「雁到衡陽亦倦飛」詩句)。

4.謝不能」出自漢書項籍傳:「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立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本句屬活用,化用「雁足繫書」與「雁止衡陽」二個典故,並以「謝」字畫龍點睛,表達無限歉意,承接上句,相隔自然通魚雁,但詩卻出人意表,鴻雁竟拒絕傳書!用「謝不能」,使陳舊變為新奇,是典型「點鐵成金」。

5.以鴻雁擬人,曲折生情。又不見任何與「雁止衡陽」有關的字眼,堪稱「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燈

頷聯—奇語映襯,哀樂對照

1.懷想當年二人在桃、李花開的春風中相聚一起,舉杯暢飲。敘說昔日良辰美景的美感與把酒言歡的喜悅。此句可能引用自古人詩中常用的熟語。如「桃李」也許引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會桃李之芳園」。「春風」或許引自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杯酒」或許引自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有杜甫春日憶李白:「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思友憶舊的況味。

2.上下句形成的「三疊句」(沒有主語、述語,只是一連串名詞的排列。如馬致遠天淨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聯張耒譽為「奇語」。在兩兩映襯,今昔時空流轉對比中,情真意摯,為樂境和哀情的對照,有著暫聚之快意與久別之悵惘。

3.二句情境的逆轉,製造詩意拗折感,極富張力。將本極平常的事物,組裝出清新雋永的意境。

4.一別十年,各自在江湖淪落漂泊,雨夜裡孤寂落寞,獨對著一盞孤燈,寫別後索居漂泊之況。「江湖」或許引自杜甫夢李白:「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夜雨」或許取自李商隱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漲秋池」,用熟語和用典一樣,都是套用古人舊語,而推陳出新。慣見的熟語,卻脫俗為雅,翻出新局。雖思故友,實寫自己。

5.詩人情感的生發與深化,全任由兩句各三組名詞所構築的時空場域移轉、躍動,懷念之情溢於言表。

持家但有四立壁

治病不蘄三折肱

頸聯—立意翻新,曲折反覆。

1.此句感歎故人主持家計的艱難。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家居徒四壁立」,司馬相如未成名前,家境困窮,既用其辭,亦用其事。「四壁立」作「四立壁」,「立」字轉品,立意更新。從故實看,又含對老友的期許,有著安貧樂道的勉勵。

2.說明黃幾復的才能不須經多次試用就已具備。誰說良醫一定要三折其肱?如同良臣也不必三黜,希望老友諸事順遂、大展長才。此處典出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謂辦大事要幾經挫折,累積經驗,才能有成。感歎老友十年間不斷「折肱」,此句是反用,反其意而用之,雖推翻「三折肱」,卻保留「知為良醫」(治病),一正一反用典,構成語意的曲折反覆。既積極肯定黃幾復的才幹,能像良醫一樣醫治民間疾苦;也暗自替其抱不平,為何宦途多舛,至今猶有志難伸,並宣達黃幾復廉潔幹練、剛正不阿的性格。

想得讀書頭已白

隔溪猿哭瘴煙藤

尾聯—懸想示現,渲染悲涼。

1.設想朋友皓首讀書的景況。此句或引自杜甫不見:「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也可說是憑空想像之詞(懸想示現),不能釋懷的是為何皓首窮經仍不受重用,果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嗎?慨歎扼腕,均在其中。

2.那琅琅的讀書聲,卻只有猿猴在瘴癘中傳來的悲鳴聲,隔著溪水與故友相應和著。或斷引自杜甫九日:「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烘托渲染出幾許悲涼的意味,如此藉景襯情,無論視為正襯或反襯皆可。不變的猿哭,依然淒厲;變的是寒窗書生早已白頭,哀樂對比,轉趨昂揚。

總評

1.宋王直方詩話:「張文潛嘗謂余曰:黃九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真是奇語。」

2.宋普聞詩論:「初二句為破題,第三第四句為頷聯。大凡頷聯皆宜意對。春風桃李但一杯,而想像無聊,窶空為甚,飄蓬寒雨十年燈之下,未見青雲得路之便,其羈孤未遇之歎,具見矣。其句意亦就境中宣出。『桃李春風』、『江湖夜雨』,皆境也。昧者不知,直謂境句,謬矣。」

3.宋陳模懷古錄卷上:「山谷『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盡言杯酒別又十年燈矣。同一機軸,此最高處。」

4.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卷二十:「亦是一起浩然,一氣湧出。五六一頓。結句與前一樣筆法。山谷兀傲縱橫,一氣湧現。然專學之,恐流入空滑,須慎之。」

5.陳衍宋詩精華錄卷二:「次句語妙,化臭腐為神奇也。三四為此老最合時宜語;五六則狂奴故態矣。」

【課文問與答】指作者,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簡說黃庭堅寄黃幾復的全詩結構。

 

2.宋詩「以才學為詩,書卷味濃」在此詩中有何例證?

 

三、書憤                                            陸 游

【作者】

小問:為何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中,詠其:「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又「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請說明

◎陸游的詩歌成就

  陸游存詩約九千三百餘首,評家公認他的成就高於當時與他並稱的尤袤、范成大、楊萬里,清代人趙翼甚至說:「宋詩以蘇、陸為兩大家,後人震於東坡之名,往往謂蘇勝於陸,而不知陸實勝蘇也。」(甌北詩話)從總體來看,特別是從反映時代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陸游不愧是宋代最傑出的詩人。

風格與主題

  陸詩無體不備。古詩豪健,絕句小詩情致盈然,七絕更有「詩之正聲」之譽(養一齋詩話)。尤其受人推崇的,是他的七律,像感憤、度浮橋至南臺、書憤等章,都是他人集中難以覓見的傑作。故北江詩話讚云:「詩家之能事畢,而七律之能事亦畢。」舒位瓶水齋詩話稱他和杜甫、李商隱完成七律創作上的「三變」,沈德潛說詩晬語稱他的七律「當時無與比埒」。

  陸詩的語言造詣很高,風格簡練自然,讀來親切感人。前人評陸詩,如甌北詩話云:「力在筆先,乃透紙背。」「無意不搜,而不落纖巧;無語不新,而不事塗澤。」他自己曾說「燬詩未就且長吟」(晝臥初起書事)。由於詩歌內容的紮實,感情的豐沛,詩人本就無須專意於字句的雕琢。不過,為了把主旨表達得清晰通暢,使作品富有感染力,他倒很重視口語俗語的吸收,在語言錘鍊上精益求精,追求新意。

  陸游寫了很多別具風采的詩。這些詩或抒發生活感情,或描寫山川風物,皆呈現著自然流暢而又清新俊逸的風格,有些作品還將詩情和哲理藝術地交融在一起。如春曉:「花經風雨人方惜,士在江湖道益尊。」又如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故清趙翼甌北詩話謂其:「凡一草一木,一魚一鳥,無不裁剪入詩。」

  當然,陸詩中始終貫串著的一個永不褪色的感情基調,就是熾熱的愛國情操。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所寫的詩「言恢復者十之五六」,故屢遭投降派的打擊和排擠。但他「位卑未敢忘憂國」(病起書懷二首之一),抗敵禦侮一直是觸發他創作激情的思想與主題。他早年的詩中曾這樣寫著:「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夜讀兵書)到了八十二歲的老年,還是「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行)。正是這種永不衰竭的愛國熱情,使陸游唱出了那一時代最高亢的歌聲。這一特色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凸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清代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中,詠其:「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又「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慨歎陸游「生不逢辰」,只能把一腔忠愛幽憤,寄託在詩句中,不能真正建功立業,一展抱負,這樣的視角是很恰切的。清褚人獲讀陸游詩,堅瓠補集中有「詩史」之譽,絕非溢美。

【課文與注釋】

◎主題:書寫山河淪落未收復的悲憤。

◎本詩格律:七言律詩。(   )起格,押平聲刪韻(首句起韻),韻腳:(                         

課文補注

  • 伯仲:原為兄弟次序,後比喻(                 

1.瓜洲渡:瓜洲渡口在江蘇揚州市邗江區大運河入長江處,乃軍事據點。南宋初年,在此曾發生兩次戰役。第一次是紹興三十一年九月,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一度占領瓜洲,逼近南京。後虞允文打勝仗,女真部下殺完顏亮,與南宋議和。誰知南宋竟然沒有趁機反攻,雙方遂以淮水為界。陸游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等愛國詩作,寫於此時。第二次是孝宗初即位時。孝宗即位,起用主戰派,遭秦檜除名的陸游被賜予進士出身。隆興元年,孝宗任張浚督視江淮兵馬,在鎮江修城堡、造艦船,一時軍威壯盛。陸游是張浚的世交晚輩,得到器重。可惜在隆興二年,張浚兵潰於苻離。陸游因支持此次北伐而被調出朝廷。兩年後,遭主和派冠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彈劾,遭罷職,卜居鏡湖之三山長達四年,生活非常窮困。

2.大散關: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至南鄭(漢中)任宣撫使司幹辦公事兼檢法官,襄贊軍務。在主戰派人物王炎幕中,陸游有了親臨抗金前線的機會,經常活動於南鄭、大散關一帶。他常和士兵們一起,「鐵衣臥枕戈」(鵝湖夜坐書懷),戍守在最前線的陣地。他也曾跨馬渡渭河,與敵人做最近距離的接觸。

3.塞上長城: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道濟臨死前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南史檀道濟傳)

修辭

  • 早歲那知世事艱:(   )問。
  •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對偶(單句對)、(       )(三疊句法)。
  • 千載誰堪伯仲間:(   )問。

 

文意

◎書憤架構

  全詩從回憶入筆,「首、頷聯」概括了自己青壯年時期的壯志豪情和前線的戰鬥生活,繼而以此為映襯,「頸聯」抒發壯心未遂的憤慨、時光虛擲的感歎,最後的「尾聯」則以祖效諸葛亮作結,訴說老驥伏櫪之心思。

◎書憤賞析

課文

賞析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1.以「早歲」扣連「氣如山」。

  「年輕」本就是充滿「熱情、理想、愛國心」的,因此,面對「山河破碎」的現狀,自然生出「豪氣」,那是「對敵人的義憤」,與「投入戰場的豪情」。

2.以「那知」破題、定題旨;「那知」既是激問,也是歎息。

(1)激問――「那知」是「不知」,是「不需知道」,即「早歲不需知道世事艱」。為何?因為「抗金、收復失土」應是國家正確的也是唯一的目標,即使「世事艱」,也需辦到。正因如此,「北望中原」,自然不把敵人放在眼裡,自然生發出如頂天立地的大山的豪氣,勢不可摧。

(2)不用「不知」,而用「早歲那知」,那就是「暗示著現在的已知」。從字面上看,「早歲那知」好像是對年少時不知世事艱難的自責,實際上是對當權者屈辱求和,破壞恢復中原大業的譴責與感歎!

(3)「那知」兩字的反詰語勢,為全詩的「書憤」奠定了強烈的基調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1.首聯既已點出「氣如山」,頷聯遂擷取往昔戰鬥生活中最能證明「氣如山」的事例。【註:發生在瓜洲渡與大散關的軍事行動計三次。瓜洲渡二回:一回是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南侵,一度占領瓜洲。後虞允文打勝仗,金兵殺完顏亮,向淮北退卻。誰知南宋竟然沒有趁機反攻,雙方遂以淮水為界。另一回是隆興元年,孝宗任張浚督視江淮兵馬,在鎮江修城堡造艦船,可惜在隆興二年,張浚兵潰於苻離。發生在大散關者則是王炎任四川宣撫使,陸游襄贊軍務,策劃了以關中作為收復中原根據地的戰略思想。】

2.本聯使用「列錦」修辭,雖不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

(1)「樓船」對「鐵馬」、「夜雪」對「秋風」、「瓜洲渡」對「大散關」,不但對仗工整、且頓挫鏗鏘。

(2)以「景」敘「事」:

各連用的三個名詞,提供出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描繪出威武壯觀的畫面(宛如電影「蒙太奇手法」)。

‚以冷肅之景(夜雪、秋風)、殺伐之物(樓船、鐵馬)、邊城之地(瓜洲渡、大散關),反面襯托出壯士誓死報國的決心!――這正是「氣如山」的最好注腳。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1.承上轉折――詩人回顧早歲在鎮江和南鄭的軍事活動(那是一段與士兵們同甘共苦的時光:在雪夜中兀立於戰艦上;在凜冽的秋風中手執武器,縱馬奔馳),詩人覺得光榮!更覺得是一種反諷,充滿了憤慨和辛酸!因為那兩次戰役最後都因當權者的昏庸、怯懦、不願持久作戰而化為烏有。所以有了本聯的兩句。

2.「塞上長城空自許」,書寫壯心未遂的憤慨。

(1)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道濟臨死前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詩人的處境雖然沒有檀道濟的結果那麼慘,但是卻因主戰而多年投閒置散。藉古弔己,情何以堪?

(2)「塞上長城」的宏願,「自許」的豪壯,藉一個「空」字,把悲憤、沉痛表現得淋漓盡致。

3.「鏡中衰鬢已先斑」興發時光虛擲的感歎。

(1)壯志未酬,歲月蹉跎,攬鏡自照,鬢髮衰斑,何其可歎!

(2)「先」字鮮活有力――既暗示「自許塞上長城之志」猶未衰老(鬢「先」斑,志未衰),更將世事仍艱難的遺憾流露無遺。

4.兩句緊接著頷聯而來,所以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往事與現狀、理想與實際,氣勢雄偉與悲憤憔悴,兩者之間的距離是這樣的大!詩意也就猶如飛瀉的瀑布,從巔峰陡然跌入深淵!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1.尾聯是期待語,更是自許、自勉之詞:這是一種期待,希望有人(包括自己)能在國難之際,像諸葛亮那樣不辭艱難,做出一番北征報國的事業來。

2.化用了杜甫詠懷古跡中評價諸葛亮的話:「伯仲之間見伊呂。」

(陸游曾從曾幾師承江西詩派詩法,但他能衝破樊籬而有自己的特色。本詩兩用典,正是江西詩派詩風,可因為熾熱的愛國激情,使氣格並未孱弱。)

總評

1.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匯評:「此種詩是放翁不可磨處,集中有此,如屋有柱,如人有骨。」

2.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而有憤也。妙在三四句兼寫景象,聲色動人,否則近於枯竭。」

3.清代李慈銘越縵堂詩話:「全首渾成,風格高健,置之老杜集中,直無愧色。」

2中原北望氣如山:亦指對敵人的義憤。

【課文問與答】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簡說陸游書憤的全詩結構。

 

2.陸游書憤詩在筆法上虛實相生,變化多姿,請加以說明。

 

3.陸游書憤所「憤」為何?

 

4.愈是精緻的文學如詩歌,其用字往往精警、歧義,而使意涵愈加豐富,請舉例說明。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列錦

  全部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而不用動詞、動詞短語或連詞,經過巧妙地排列,構成一幅生動感人畫面,來寫景敘事、抒情言志的修辭法,稱為「列錦」。是古典詩歌作品中一種奇特的句式。

舉例與說明:

1.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三疊句法。

2.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三疊句法。

3.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連用九個常見名詞構成一幅秋天傍晚蕭瑟蒼涼的畫面,把遊子的羈旅愁悶烘托得濃烈鮮明。

4.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由十個名詞構成六個意象,相互疊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景象。

 

()致使動詞

  句中省略「使」、「令」等動詞,直接把兼語(主詞兼受詞)後面的動詞挪至兼語之前,使它具有「致使」的意思。凡是具有這種功能的動詞,便稱「致使動詞」,也稱「役動詞」或「使令動詞」、「使役動詞」。通常可語譯為「使……○○」。

請寫出意思:

1.「飲」馬長城窟。(飲馬長城窟行)→

2.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司馬光訓儉示康)→

3.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陌上桑)→

4.「從」數騎出。(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5.「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赤壁賦)→              

6.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蘇軾留侯論)→             

7.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8.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