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莊子選─庖丁解牛      莊周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1儒、道、墨、法等家都是先秦重要學說流派,(   )家首重仁義、崇尚禮樂,(   )家重視兼愛、非攻,(   )家嚴賞罰、貴法治,(   )家則主張順應自然、清靜無為,各家均有所長。道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莊子是中國重要思想家及文學家,莊子一書可謂先秦典籍中最富文采者,饒富想像力與高妙哲理。

2請問以下是誰的歌詞?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
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適志與, 不知周也
俄然覺, 則蘧蘧然(ㄑㄩˊ驚動的樣子)周也
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 胡蝶之夢為周與? --《莊子。齊物論》
「譯文」

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欣然自得地飛舞著的一只蝴蝶,感到多麼愉快和愜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間醒起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是我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

3請問「莊周夢蝶」這故事在說什麼?龍應台「在迷宮中仰望星斗」一文中有何觀點類似呢?

小問:

1戰國時期為何發展出九流十家的思想?可從時代背景或目的說明!

2道家在當時有何不同於其他流派思想之處?為何發展如此的思想?

3何謂「寓言」?有何功用?庖丁解牛一文是莊子原創嗎?請自創一則寓言故事來說明!

【題解】

◎補充注釋

1.養生主:為莊子內篇第三篇,主要在論述為人處世的養生之道。莊子在養生主篇首即提出「緣督以為經」的養生之旨,以為人生在世,若能順著中道以為常法,則「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接下來,莊子便舉出庖丁解牛、公文軒見右師、澤雉十步一啄、秦失弔老聃等四個寓言故事來說明所提出的道理。

2.庖丁:庖丁,名丁之庖廚;另一說則不以丁為人名,而以庖丁為廚工丁役之人。兩說皆可通,但以第一說較恰當,因莊子常假託人名來創作寓言,所擬的人名常與故事內容有關,例如匠石、輪扁等,庖丁亦當屬於此類。

◎寫作背景  戰國乃政治、經濟、社會劇變的時代,諸子百家乘時蠭起,然因所持立場、觀點殊異,遂形成不同派別,各派均以異端邪說互視,喜持己說以斥他論,於是論辯蔚為時代風氣,而可寄託意旨、增益論證效果的寓言,適可作為辯勝論敵、宣揚主張的武器,致使諸子皆樂於以之為文論說,無形中即形成「寓言設理」的風尚。

  戰國諸子為了強化說辭與文章的說服力,增加文章的生動性,無不於原有用喻習性上,推陳出新,巧構有人物、對話、情節的故事形譬喻(寓言),讓自己於遊說人時,既可擄獲君心,亦可免除危身之禍;且使文章具體生動,避免抽象枯燥之弊,而達宣揚學說批駁異論的目的。是以,寓言遂以其獨有特性,於戰國時代大放異彩。

  莊子身處戰國紛亂時局,於莊子天下言:「以天下為沉濁,不可以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語譯:天下沉淪混濁,不能講述莊正的言論。用變化不定的言辭推衍到無窮,以引重的話語令人覺得是真實,以寄託虛構的言語闡明學說。)為了強調為人處世當順應自然、保養心神,便在養生主篇中,連用數則寓言以明其義,庖丁解牛因此應運而生,藉以具體說明「緣督以為經」的道理。

◎莊子介紹

別稱

南華真經、南華經。

篇目篇數

內篇

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等七篇。

外篇

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天地、天道、天運、刻意、繕性、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等十五篇。

雜篇

庚桑楚、徐无鬼、則陽、外物、寓言、讓王、盜跖、說劍、漁父、列禦寇、天下等十一篇。

作者

傳統以為內篇為莊子手著,外篇、雜篇則非出於一人之手,雜有莊子弟子及其學派後人的傳述,但大抵不違離莊周思想。

學說大旨

莊子全書以「道」為本,認為萬物齊一,主張順應自然,反璞歸真。以下即對莊子自著的內篇加以介紹,以見其學說大旨:

1.逍遙遊:即「逍遙乎物外,任天而無窮」之意。莊子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於追求「與造化者同其逍遙」的境界,人若不受世俗價值標準中的權、利、名、位、功、祿等束縛,便可達到一種「無所待」的真正自由的境界,可以像鯤鵬一般遨遊天地,可如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乘雲氣,御飛龍,遊於四海之外。本篇可說是莊子學說的總綱。

2.齊物論:所謂「物形萬狀,道通為一」主張萬物平等。所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認為人類唯有跳脫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察方式,才能看到事物的本真。本篇可算是莊子思想的「方法論」。

3.養生主:「護養生之宗主」之意,宗主即指人的精神,本篇強調精神生命的護養之道。如何護養精神?莫過於順世而不滯於物。

4.人間世:莊子透過一連串的君臣相處,論述在人世間如何自處的哲學。整體而言,莊子的處世之道仍以虛、順為主,他要我們處亂世時勿爭名、勿炫德,如櫟社樹無所可用,才能成千年大樹,才能善保其身,自全天年。

5.德充符:即「德充於內,必符於外」之意。本篇側重於個人生命與自處之道,列舉了許多肢體殘廢的奇人,如斷足的王駘,形體雖不全,卻可使人們虛而往,實而歸,連孔子都想登門請教。沒有腳趾的叔山無趾、醜人哀駘它、曲背無脣的支離無脤等都是有德之人,塑造這些形體不全的人,其實是為了映襯出他們的優美品德,凸顯品德比形體更為重要。

6.大宗師:即「人可以師之以為宗本」的意思。本篇描述了真人體道的美好境界,說明人可以師法的事物就是「道」,「道」無所不在,唯有「真人」能知「道」,又能明「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不執著於「道」本身。

7.應帝王:因自然、順民性是為帝王之道,即「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之意。本篇是莊子「無治主義」的思想體現,強調為政當順應人性,勿過度干擾,文末以「渾沌之死」說明人太過聰明,反使天性盡喪。此說和老子的「無為」思想可謂相通。

寫作特色

1.大量使用寓言:在寫作上,莊子一書善將寓言、重言、卮言並用,其在寓言篇云:「寓言十九(十分之九),重言十七(十分之七)。」又在天下篇云:「以寓言為廣。」可見莊子廣泛運用寓言。司馬遷老子韓非列傳言:「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可見寓言的創造與運用是莊子一書中的重要特色,顏崑陽即譽莊子為「詩化哲學的傑作,散文藝術的鼻祖」。

2.意象語言的運用:莊子的寫作特色,在於他不直接用符號性語言去傳述概念,而是用意象語言去創造境界,將聽者、讀者引入他所創造的境界中,以心證心,而自得其境。因此,後世許多莊學者,都稱讚莊子為「有天地以來的第一奇文」。如齊物論「風吹萬竅怒號」一段中,莊子便用諸多比喻來形容風,完全依意以取象,使「意」與「象」融合為一,清朝宣穎閱畢即大歎「我於此處,直欲大哭」。

文學成就

1.六大才子書之首:清人金聖嘆列「莊(莊子)、離(離騷)、史(史記)、杜(杜甫律詩)、水(水滸傳)、西(西廂記)」為「六大才子書」,莊子名列六大才子書之首

2.「三玄」之一:魏晉南北朝時老子、莊子、周易並稱「三玄」

3.文學兼哲學的著作:莊子一書,寓深奧哲理於寓言故事之中,想像玄妙,說理高超;文筆靈活奔放,辭采瑰麗,於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格。聞一多說道:「向來一切偉大的文學和偉大的哲學是不分彼此的。」又說:「哲學的起點便是文學的核心。……無論莊子的花葉已經夠美茂的了;即令他沒有發展到花葉,只他那簡單的幾顆仁子,投在文學的園地上,便是偉大的貢獻。」

4.影響後世文學及語料:莊子的文學與思想,深深影響著陶淵明、阮籍、李白、蘇軾等後代文人。後人也因其深切透闢的哲理性與精彩生動的藝術性,而將之改作成充溢典故色彩的文作,或概括成文作中饒富意涵的用語,甚者至今已成為約定俗成的成語,供眾人於言談、文作中運遣。例如:東施效顰、貽笑大方、邯鄲學步、每下愈況、得魚忘筌、望洋興歎等,均是現今人們琅琅上口的語料。

版本

現存最早的是晉郭象注本。

◎文體介紹:寓言

定義

寓言者,具寓意之故事也,亦即作者有所寄託的故事。「寓意」及「故事情節」,可謂寓言的必要條件;「寓意」猶如寓言之靈魂,「故事情節」如同寓言之軀體,「故事情節」因「寓意」而生,「寓意」因「故事情節」而存,兩者之於寓言,均不可或缺,缺一即非寓言。

名稱出處

「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論之」,與天下篇「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前者指出寓言假借外物以立論的技巧,後者則視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異名

中國「寓言」之名,雖創於莊子,中國古代對寓言之稱謂仍頗為不定,如:

1.韓非子稱「儲說」。

2.劉向別錄稱「偶言」。

3.劉勰文心雕龍稱「讔語」。

4.魏晉南北朝佛經寓言稱「譬喻」。

篇幅

長短不拘。

題材

可完全虛構,亦可部分虛構,其中人物亦不限於何者,無論真有其人,或無其人,無論神仙鬼怪、動植物、非生物等,皆可取之以立意。

手法

點明寓意的方式則有多種:

1.由故事中的人物道出。

2.作者直接評論。

3.借重名人發言,或增添一旁觀評論。

4.不揭示寓意而任由讀者自行領會。

演變

先秦

哲理寓言

戰國時代是中國古代寓言創作的黃金時代,數量極大,總數在千篇以上,為中國寓言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多半依附在散文之中,以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因此可稱之為「哲理寓言」。其寓理於事,寓諷於諭,用具象的方法來闡明觀點,既有故事的生動性,又有事理的邏輯力量。

兩漢

勸戒寓言

題材和手法大多因襲先秦,然侷限於歷史故事,缺乏民間傳說的題材,大致上是通過寓言來宣傳歷史的經驗教訓,在政治、生活上給人們勸戒

魏晉

南北朝

嘲笑寓言

此時寓言無顯著發展,數量不僅不及兩漢,題材也往往因襲前人,成就遠不如前代,但運用「笑話」於寓言中的表現手法,不失為寓言注入諷刺幽默的效果

唐宋

諷刺寓言

唐宋諷諭散文興盛,寓言形式的諷刺小品大量面世,此時可稱中國古代寓言的第二個高峰期。其特點是寓言的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旨在揭露政治、社會的弊端,諷刺官場和社會各種腐敗的時弊

元明清

詼諧寓言

作家與作品均較前代為多,作品總量也未亞於先秦,可視為中國古代寓言另一高峰,然成就不高。諷刺時弊的主旨外,詼諧幽默成分甚濃,此時寓言特點是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表面看似嘲笑生活中的瑣事和人物,實際上旨在揭露社會問題、針砭時弊

代表作品

1.莊子:東施效顰、庖丁解牛、相濡以沫、邯鄲學步、鼓盆之戚、運斤成風、蝸角之爭等。

2.孟子: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齊人之福等。

3.墨子:楚王好細腰、染蒼染黃等。

4.禮記:苛政猛於虎、不食嗟來食等。

5.列子:杞人憂天、朝三暮四、愚公移山、韓娥善歌、野人獻曝、歧路亡羊等。

6.呂氏春秋:伯牙破琴、臭味相投、刻舟求劍、引嬰投江、三豕過河等。

7.韓非子:彌子瑕、和氏之璧、三人成虎、濫竽充數、秦伯嫁女、買櫝還珠、郢書燕說、鄭人買履、齊桓公好服紫、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

8.戰國策:曾參殺人、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鷸蚌相爭等。

9.劉向說苑:梟東徙、愚公谷等。

10.劉向新序:反裘負芻等。

11.淮南子:子發用偷、塞翁失馬等。

12.邯鄲淳笑林:執竿入城、食筍煮簀、一葉自障等。

13.柳宗元柳河東集:羆說、三戒(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蝜蝂傳、捕蛇者說、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等。

14.劉基郁離子:狙公、獻馬、趙人患鼠、良桐、靈丘丈人、詬食等。

【作者】

◎補充注釋

3.惠施:戰國宋國人,曾任梁國宰相,亦稱「惠子」。有辯才,與莊周友善,和公孫龍並為「名家」代表,精通萬物同異關係的命題,著作多已亡佚。

4.忘我:「坐忘」即「離形去智」,大宗師載:「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亦即一個人能不計較形體、捨棄智慧,就能忘記自己的存在,達到「無己」的境界,故言「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強調人該重視精神德行而非形體,當人能忘形忘智就接近大道了。

◎生平經歷

1.身處苦難年代  莊子的生卒年,歷來議論紛紛,眾說紛紜,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孟子也與梁、齊二王同時,可見孟、莊二人大致相去不遠。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五「莊子」條說:

問:「孟子與莊子同時否?」曰:「莊子後得幾年,然亦不爭多(差不多)。」

  莊子生存的年代,是戰爭如火如荼的戰國時期。莊子在世的大部分時間,宋國正是剔成與暴虐的康王偃在位。康王的外號是「桀宋」(意即:像夏桀一般無道的宋君),其與夏桀一樣,喜好美人醇酒、戰爭殺戮,在位十一年,發動一連串的戰爭,且強奪臣子韓憑之妻,群臣如果敢勸諫,立即被他射死。他更驕縱狂妄到連「天帝」也不放在眼內,以皮囊盛血,懸掛高處,作為箭靶,箭到血出,名為「射天」。莊子的年代不僅暴君執政,征伐殺戮更是不勝枚舉,孟子離婁上即載:「爭地以戰,殺人盈(充滿)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莊子在宥也載:「今世殊死(被斬首而死)者相枕也,桁楊(古代夾頸項、腳脛的刑具)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這樣苦難的世界,使得莊子不能不去思考解決之道,終而發展出崇尚自然、逍遙坐忘,追求個人精神自由的思想學說。

2.一生貧困  根據莊子書中所載的事蹟,莊子的家境可用「衣敝履穿」、「家貧貸粟」來形容。山木篇說:

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係履(用麻繩繫鞋)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精神疲困)邪?」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不能躬行道德),憊也;衣敝履穿(破敗),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好時代)也!」

外物篇說: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

莊子一生貧窮,窮到須貸粟渡日,衣弊履穿而不得更換,居於窮巷,靠織草鞋過活,餓得面黃肌瘦。

3.不慕名利  莊子雖然身貧,卻仍有其風骨,根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曾做過蒙漆園吏,但不知為何辭官;後來楚威王派使者聘他為相時,他斷然拒絕,表明自己寧願做一隻曳尾泥中的活烏龜,也不願意當在廟堂裡受人敬重的死神龜;並以「衣以文繡,食以芻菽」的犧牛為喻,指其也會後悔被帶至太廟祭祀,明確表明自己「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的心願。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派遣使者)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穿)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急)去,無汙我!我寧游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因此,面對得到秦王厚禮的宋國曹商時,莊子便嗤之以「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諷刺曹商寡廉鮮恥、貪圖利祿,充分顯現出不顧軒冕、不屑富貴的個性。

4.與惠施為友  莊子一生無知己,但有一位談得來的朋友,就是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惠施與莊子在思想及價值觀上都有相當的差異,莊子秋水記載說: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曰鵷鶵(鳳類的飛禽),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竹實)不食,非醴泉(甘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由文中可知惠施並不能了解莊子糞土富貴的高淡襟懷;但他們二人畢竟是談得來的朋友,所以莊子中常有關於二人談辯的記載。不過二人對待事物的觀點極為不同,此可由秋水篇濠梁之辯見得:莊子體物達情,充分顯露出其悠閒從容的態度與恢宏寬闊的胸襟,這是觀照萬物的結果;惠施處處以解析的態度對待萬物,所以難以物我相通,甚至是物我對立。二人對事物的看法雖不同,卻是交情匪淺的摯友,甚至在惠施死後,莊子還對他念念不忘,稱「自夫子(惠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質問)矣,吾無與言之矣!」(徐无鬼)

【課文與注釋】

◎題材來源  莊子虛構了庖丁解牛的故事,並賦予「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意旨,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寓言,然其故事題材早在莊子之前已有人論及,管子為了說明用兵時須「乘瑕」,不可妄行強攻,便舉「屠牛坦朝解九牛,而刀可以莫鐵(鈍),則刃游閒也。」(制分)由此可見,春秋時已有一位善於屠牛的人坦,事蹟廣為流傳至戰國,莊子有可能以之創作出庖丁解牛。而呂氏春秋精通篇亦載:「伯樂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見無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見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順其理,誠乎牛也。」淮南子齊俗訓則言:「屠牛吐一朝而解九牛,而刀以剃毛;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刀如新剖硎。何則?游乎眾虛之間。」故屠牛坦、庖丁的相關事蹟極為相近,頗有可能是同一人,而莊子筆下的庖丁確實有其身影,唯莊子在其基礎之上塑造了庖丁優異的廚師形象,解牛的動作純熟優美,節奏合宜,原本血腥的屠宰場面,宛如充滿美感的舞蹈樂曲表演,並發表對解牛的見解與歷程,從而引出養生之道。

  描寫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的情景。

◎段析:敘述庖丁解牛的過程,塑造了出神入化的廚師形象,庖丁解牛動作不僅熟練,且富節奏與美感,使文惠君發出由衷的讚歎,因而引發下一段庖丁的議論。

課文補注

  • 砉然:狀聲詞。                                          奏刀:(             
  • 騞然:狀聲詞。                                          莫不「中」音:(          
  • 「乃」中經首之會:而且。                              「嘻」,善哉:讚歎之詞。
  • 「盍」各言爾志:(                 亭亭如「蓋」:(                      「蓋」一癩蝦蟆也:(              

注釋補注

6刀:鸞刀,刀環上飾有金鈴的刀子,古代祭祀時用以割牲,故庖丁運刀時能發出聲響。

9桑林:左傳襄公十年記載:宋請以桑林樂舞饗晉悼公,樂師舉旌夏(即雉羽綴於竿首,羽又染以五色之旌旗)引樂人進入,其聲勢樂音竟使晉侯怖懼而退席,待撤去旌旗後才受桑林樂舞,返回晉地仍因驚嚇而生病。可見桑林舞曲節奏、舞蹈之動心駭目,與庖丁解牛時動作俐落優美、富節奏感,又震懾人心的場面實相符合。

修辭

  • 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摹寫(         覺)。           技蓋至此乎:設問(         問)。

文意

  •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描寫解牛的動作。
  • 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說明解牛的聲音,合乎音樂節奏。
  •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說明解牛的動作、聲響符合古樂舞的美感、節奏。
  • 嘻,善哉!技蓋至此乎:文惠君讚歎的是「技」,然莊子重視的是「道」,境界有所不同。

庖、炮、刨、枹

ㄆㄠˊ

 

1.客踰庖而宴。(歸有光項脊軒志)

2.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

 

良庖歲更刀,割也。

 

一種烹飪法。在旺火上急炒。

炮羊肉。

 

燒、烤。

炮烙。

 

爆竹。

炮竹。

 

削刮成碎屑。通「鉋」。

刨冰、刨木頭。

 

挖掘。

刨根究底。

       (又音ㄈㄨ)

鼓槌。

枹鼓相應。

  庖丁自敘解牛的經歷及感受,說明解牛之道貴在「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段析:庖丁說明自己解牛非僅止於技術層面,而已臻於「道」的境界,前後共經歷三個階段,由最初的「所見無非全牛」到「目無全牛」,最後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境界。因此,十九年來屠刀如新,不似族庖、良庖以拙劣方式解牛,只會折損牛刀;繼而以遭遇難題時的方法、態度作結。

◎解牛三境界:所見無非牛(以目視)→未嘗見全牛(視而不見)→官止神行不以目視。

◎喻意

解牛

養生

牛身

 

牛刀

個人

良庖、族庖

 

游刃之法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順任自然

課文補注

  • 道:(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名詞,眼睛、肉眼。【101指考】
  • 以無厚入有閒:以無厚(         )入有閒(          )。     吾見其難「為」:處理,指「處理筋骨交錯聚結處」。
  • 動刀甚「微」:輕。謋然:狀聲詞。

修辭

  •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技術不純熟,不知從何下刀→技術純熟→得心應手,神乎其技)。
  • 技經肯綮之未嘗:倒裝/原句為「                                」。
  • 「族」庖月更刀:轉品(名→      )。
  • 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映襯(對襯)。
  • 而「刀刃者無厚」:誇飾。
  •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誇飾。
  •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譬喻(明喻)。
  • 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類疊。

文意

  •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反對「善哉!技蓋至此」之論。認為自己解牛技術已超越「技」的層次,而至「道」的境界。
  •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1)掌握事物本質,以心神感知行事。(2)「官知止」是承上文「不以目視」而言,「神欲行」是承上文「神遇」而言。說明「官止神行」是解牛的最高境界。
  •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喻不善養生者,易耗損形神。
  •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1)技術純熟,刀如新磨。(2)喻(                              
  •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與「良庖、族庖之刀」對比。
  • 彼節者有閒,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即莊子山木:「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 游刃必有餘地:刀刃在牛體中運轉,寬舒仍有餘地。喻(                                  
  • 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說明處逆之道:警戒行事,精神專注
  • 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形容志得意滿的神態。
  • 善刀而藏之:顯見愛護刀刃的用心。

1.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1)說明解牛之道:依牛體結構用刀,避開筋骨,全力保護刀刃。(2)言解牛亦言養生之道。以解牛而言,是指運刀時要依循著牛體天然的經絡結構;以處世而言,則是指要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進而掌握其「天理」。

 

因其固然。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沿襲。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

親近。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接連。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論語先進)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

 

族庖月更刀,折也。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韓愈師說)

宗族。

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錢公輔義田記)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吾見其難為。

躊躇

躊躇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操欲立後嗣,躊躇不定。(三國演義)

徘徊不前。

路若經商山,為我少躊躇。(陶潛贈羊長史)

  寫文惠君聽聞後的領悟,點出養生之旨。

◎段析:從宰牛之方喻養生之道,說明養生之道如同解牛一般,人行於塵世猶如刀運於牛身,若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順應自然以行事,終能游刃有餘,而「保身全生」。

文意

  • 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善哉」二字照應第一段之「善哉」,並以畫龍點睛之法,道出「養生」寓意,說明養生之道即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順應自然之道。

◎庖丁解牛的寓意

  庖丁解牛最主要的寓意,即是在闡明順應天地萬物自然之理。莊子繼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以為人不過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應當順任自然之理,去除後天人為的造作,應當安時而處順,不因生死人情而過度哀樂。養生主篇首所提出的「緣督以為經」,即是順應自然天理的觀點。

  庖丁解牛在告訴人們:處世如同以刀解牛般,常會有遇到複雜難解之處,此時若不能依循事物自然之理,就難免會像「族庖月更刀」般,東碰西撞的砍傷刀刃,時時折損自己。因此,唯有「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認清事物的自然之理,才能掌握處世之道,從而保養生命之主,能以無厚之身驅入於有間之塵世。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庖丁解牛過程中的動作與聲響有何特別?

 

2.庖丁認為自己解牛的專長是項技術嗎?

 

3.請說明庖丁解牛的歷程。

 

4.請說明庖丁的解牛之道。

 

5.試指出文中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後,為何仍然「刀刃若新發於硎」?

 

6.庖丁解牛中,族庖、良庖和庖丁之間有何差異?

 

7.庖丁解牛時若遇到困難,他將會如何處理?

 

8.庖丁解完牛後有何神態?

 

9.文惠君聽聞庖丁的解牛經歷與見解後,有何領悟?

 

10.庖丁解牛中,以解牛喻養生,其中「刀刃」與「牛體」各有何喻意?

 

11.請說明庖丁解牛的主旨。

 

【教學資料】

一、九流十家簡表

學派

源出

代表人物

學說要旨

備註

儒家

司徒之官

(掌教育)

孔子

孟子(性善)

荀子(性惡)

主張「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

1.孔子:中心思想是仁,主忠恕,行仁政,崇尚禮樂,愛有差等。

2.孟子:主性善,法先王(堯舜),重義輕利,貴民輕君。

3.荀子:主性惡,法後王(文王、武王),隆禮法。

1.戰國時儒、墨並稱「顯學」。

2.中國學術實以儒家為主流。

道家

史官

(掌記錄典籍)

老子

莊子(齊物)

楊朱(為我)

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為,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1.老子:主張清靜無為。

2.莊子:自由達觀,有出世思想,一死生,齊萬物。

3.楊朱:愛己,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以天下大利易吾脛上一毛,亦不為也」。

1.老學─漢初黃老之治。

2.莊學─漢末魏晉之老莊清談。

3.孟子曾斥楊朱為我是「無君」。

墨家

清廟之官

(典守宗廟)

墨翟

1.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等。

2.愛無差等。

1.最積極的救世學派。

2.自苦為極,然難於忍耐,自漢後即趨衰敗。

3.孟子曾斥墨翟兼愛是「無父」。

法家

理官

(掌獄訟)

商鞅(重法)

申不害(重術)

慎到(重勢)

韓非(集大成)

重干涉、嚴賞罰、貴法治。

法家之弊:任法絕情,刻薄寡恩。

名家

禮官

(掌禮儀)

公孫龍

惠施

討論名理,辨別名實異同,主張正名定分。

1.名家之弊:常流於詭辯。

2.名家近似今日理則學、邏輯學。

陰陽家

羲和之官

(掌天文四時)

鄒衍

主五德終始,順時敬天。

後世以五行論斷人事、政治等,因之而起。

縱橫家

行人之官

(掌朝覲聘問)

鬼谷子

蘇秦(合縱)

張儀(連橫)

審察時勢,主張以遊說權術說天下。

孟子曾斥張儀以順為正,是妾婦之道,非大丈夫。

農家

農稷之官

(掌稼穡)

許行

君民並耕而食,以數量定物價。

孟子嘗斥許行為南蠻鴃舌之人。

雜家

議官

(掌議政)

呂不韋

本身無一定主張,雜取各家學說而成。

呂氏春秋為代表作品。

小說家

稗官

(掌野史,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

宋鈃

街談巷語,道聽塗說。

小說家不入流。

註:

1.最早談論諸子學派者:莊子天下篇。

2.始分各家而立名者:司馬談論六家要指,分諸子為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六家。

3.九流十家之說見於班固漢書藝文志。

4.十家之中捨小說家即為九流。

二、老子、莊子之比較

人物

老子

莊子

姓名

李耳,字聃

莊周,字子休

時代

春秋楚國人

戰國宋國人

學派

道家(始祖)

道家

生平經歷

1.曾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2.孔子適周,曾向他問禮。

3.見周室衰微,離周而去,著書五千言,出函谷關,莫知所終。

1.與梁惠王、齊宣王、孟子、惠施同時,曾任蒙邑之漆園吏。

2.楚威王聽說其賢,欲聘為相,莊周推辭不受。

思想主張

1.認為「道」本於自然,是宇宙萬物的根本,以「道」為本,以「德」為用。

2.主張一切生於「無」,「無」「有」相生。

3.強調清靜無為,取法自然。

4.人生觀主張柔弱勝剛強。

5.政治思想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

1.其說本於老子,強調順天而適自然,得以養生。

2.人生觀主張齊一生死,物我齊一。

3.政治思想主張返璞歸真,復於自然,不贊成用禮法治天下。

重要著作

書名

老子

莊子

異稱

道德經

南華經、南華真經

內容

凡八十一章,分上篇道經、下篇德經,共五千言。

今存三十三篇,分內篇、外篇、雜篇。

寫作特點

1.文字簡約精妙,意蘊深長。

2.散韻結合,句式整齊,近似「格言」。

1.旨趣深奧,汪洋宏肆。

2.善用寓言,想像豐富,說理高超,譬喻生動。

價值

老子、莊子、周易並稱「三玄」。

1.老子、莊子、周易並稱「三玄」。

2.清代金聖嘆評為「六大才子書」之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