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羲之(蘭亭集序)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印地安人的生死觀:

墨西哥作家帕斯所說:「在古代墨西哥人眼裏,死亡和生命的對立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麼絕對。生命在死亡中延續。反之,死亡也並非生命的自然終結,而是無限迴圈的生命運動中的一個環節。生、死、再生是宇宙無止境發展過程中的不同階段。生命的最高職能是通向死亡──它的對立和補充部分;死亡也並非生命的終極;人們以死來滿足生的無限欲望。死亡具有雙重目的:一方面,人進入生命創造的過程(同時,作為人,償還欠上帝的債);另一方面,供養社會生命和宇宙生命,而社會生命是由宇宙生命供給營養的。」他還說:「死亡是一面鏡子,反射出生命在它面前做的各種徒勞的姿態。」這不僅僅是墨西哥人的看法,也是大部分拉丁美洲印第安人的看法。這段話可與一首現代墨西哥民歌相呼應。那歌唱道:為更好地生活,我愛上了死亡;我愛死亡,原為更好地生活。我可真走運,我掌管了死,因為它是我生的。

雖然你年紀尚輕,對於生命與死亡不覺疑惑嗎?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作者】

◎王羲之及其書法

小問1:王羲之的書法特色是何?請說明「意」與「筆」的關係!你同意嗎?請比較曹丕論文中「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的說法!

◎小問2:王羲之的行書是融合哪兩種書體?他的書法是自創嗎?如何學成?給你如何的啟示?

 

1.學書經過

  王羲之七歲學字,十二歲竊讀乃父枕中所藏的前代筆說,書法大進。他最初以衛鑠(世稱衛夫人)為師,又受王廙(ㄧˋ)賞識與栽培,親授書畫。後雲遊南北,看到了李斯、曹喜、鍾繇、梁鵠及張昶等大家作品,視野大開,始知學衛夫人一人之書法,徒費年月,於是轉而向眾碑學習,心儀鍾繇、張芝。因此羲之書法,上承漢魏,博採眾家,卻又精於各體,自創新格,一變漢魏以來書風,創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體,而下啟晉唐,向有「書聖」之譽。

2.書法特色

  王羲之的書法特色在於「重意」。羲之認為書藝點畫之間須有意,方能言之不盡;書寫前,尤須「意在筆先」,注意點畫結構與章法形式,以求表意。故羲之往往能一字作數意,筆法多變而能生新意。羲之作品或妍美流便,如蘭亭集序;或瀟灑老練,如初月帖、喪亂帖;或自然散淡,如平安、何如、奉橘三帖;或軒昂爽利,如快雪時晴帖;或質樸古拙,如姨母帖,故誠如唐張懷瓘所云:「逸少筆迹遒潤,獨擅一家之美,天資自然,風神盍代。」

3.書法成就

  東晉時期,隸、草、行、楷各體均已大備。比較而言,行、楷是後來出現,尚未成熟。王羲之將之向前推進變化,在書法史上具承先啟後的作用,主要表現在:

(1)融草、楷為行書

  王羲之開闢了草、楷體相結合的書法發展。草、楷體相結合的行書,是書法上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符合書法發展的規律,成為隋唐以來書法發展的主流。

(2)筆法變化多端

  王羲之創造了富有表現力的書寫方法。書法是一種形象藝術,王羲之不斷變化書態和表現手法,如蘭亭集序,凡重複的字,寫法各不雷同,唐初尊之為「天下第一行書」,唐人李嗣真在書後品中驚歎「羲之萬字不同」,確實發現王氏變化多端的書法特點。

  總之,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僅在於他能備精諸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在於他能自成一家,開創獨特王派書法風格。

 

◎小問1:課本作者介紹王羲之「勤政愛民」、「性情恬淡」、「憂國之情」,又為何辭官?請於講義中說明!

◎小問3:王羲之坦腹東床時如此從容自在,屈居王藍田之下時卻又如此憤懣不平,兩種表現是否有所矛盾、衝突?你可否嘗試剖析王羲之的人格特質與所處的時代風氣?

 

◎王羲之生平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又有321-379年一說),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他的伯父王翼、王導,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當時的書法名手。王羲之父王曠,歷任淮南丹陽太守、會稽内史等官職;伯父王導,曾經在元帝、明帝、成帝三朝為官,出將入相,官至太傅,南渡後朝政日漸穩定,皆賴其力。當時有民諺:「王與馬,共天下」,史書上亦曾記載東晉建立甫初王導與皇帝共同接受大臣朝賀。可以想見其家族之煊赫。

羲之幼時不善於言辭,長大後卻辯才出眾,且性格耿直,享有美譽。晉大尉郗鑒選擇女婿,「坦腹東床」的典故就出於王羲之。他在當時是朝野看好的人物。王羲之步入政界,最初的官職是秘書郎,其主要任務是整理和校閱宮中文庫中的圖書。東晉時期許多貴族子弟,年齡很小就獲得官銜進入仕途了,例如王導、王含諸子都弱冠出仕,唯獨王羲之在他二十三歲左右才任秘書郎之職,這是一件十分蹊蹺的事,古往今來學術界多有猜測,有人認為正如王羲之自己所說:「吾素自無廊廟志」,他不想過早地進入仕途;也有人認為,在他伯父王導在掌握東晉大權時,縱容豪強的政治現象,王羲之深深不以為然,不願意與其伯父合作,所以一在推拒出仕。

王羲之後來曾擔任征西將軍庾亮參軍,累遷至長史,晉寧遠將軍、江州刺史。羲之於永和七年(351)為會稽內史,右軍將軍。據史書記載,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屢屢召擧他入朝爲官,他卻屢屢辭謝。經過當時執政大臣殷浩勸說,他才出任將護軍將軍一職。但是護軍之職經常要四處奔波,王羲之疲於奔命,幾次請求調職。後來出任會稽內史,王羲之初到會稽,通過舊友孫綽結識了許多名士,開始了他最後階段的仕途生涯。

當時權臣安西將軍、荊州刺史桓溫攻克了成都,擊敗成漢,聲名大振,其勢力更迅速壯大。當時桓溫執掌荊州軍政大權,荊州位居長江上游,對長江下游的揚州、建康威脅很大,皇帝惶惶不可終日,收攏殷浩為親信,並委以重任,讓他掌握揚、豫、徐、兗、青五州的軍事大權,以防桓溫不測。在這種情況下,殷、桓矛盾日漸尖銳,王羲之處境非常不利。

桓溫強大的軍事力量刺激殷浩,殷浩急於求功,不顧主客觀條件先後北伐。每次北伐,王羲之都苦口婆心的勸告他不要輕舉妄動,否則將會以失敗告終。可是殷浩根本不加理會,結果損兵折將,損失慘重,大敗而回。此時桓溫乘機彈劾殷浩,結果殷浩被貶為庶人,告老還鄉,整天在家書寫「咄咄怪事」四字。王羲之也深感人微言輕。

一般公認,王羲之辭官的直接的原因,乃是他與王述的矛盾。王述此人,根據《中興書》記載:「述清貴簡政,少所推屈,唯以性急為累。」而《世說新語‧忿狷》記載:「王藍田(王述)性急。嘗食雞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履齒碾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王述的父親)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可見王羲之極瞧不起王述的。

王述原與王羲之齊名,在王羲之為臨川太守時,王述只是縣令(宛陵令),然而,現今王述成了揚州刺史,揚州不但是個大州,而且是京城所在地,王述身為刺史官位遠高於王羲之,會稽更屬王述所管轄。王述來檢查會稽刑政,極盡苛求,王羲之疲於應對,甚為憤懣,引以為奇恥大辱。他曾要求朝廷將會稽改為越州,與揚州並列而不在王述權威之下,結果不但未達到目的反而給他人以笑柄。王羲之氣憤之極,甚至拿兒子出氣:「吾不減(不輸)懷祖(王述),而位遇懸邈(職務、際遇差距如此懸殊),當由汝等不及坦之故耶!(坦之為王述之子,當時被譽為「江東獨出」)」

他因與王述不和,於是稱病去職,歸隱會稽,自適而終。自二十二歲任秘書郎至五十三歲辭官退隱,他的政治生涯達三十一年之久,其間政局多變,矛盾錯綜複雜,人民生活苦痛。王羲之為官期間深知人民的疾苦。朝廷賦役繁重,人民不堪忍受,他主張改革弊政,曾指出:「任國鈞者」要「除其煩苛,省其賦役,與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救倒懸之急。」北伐中原是東晉朝野關心的重大舉措,王羲之對於北伐大計,主張應「審量彼我」,謹慎從事。他曾指出殷浩北伐必敗,其結果完全證實了他的預見。他雖然未曾親自指揮和參加任何戰爭和戰役,其判斷足以證明他有鑒裁之能,顯示了政治上的成熟。

王羲之辭官後,以遊觀山水弋釣為樂。他不像一些隱居的名士,「被發佯狂」、「污身穢跡」,在當時走這樣的道路是十分不容易的,因為會有人認為他不同流俗,不合時尚,朝廷也會生出許多狐疑。辭官後他也不可能,像蘭亭聚會那樣流觴賦詩,所以他說,「可謂艱矣」,然而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他認為這是「天賜」,為之慶幸。

王羲之去官以後,隱居養真,「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樂。」又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不遠千里採集藥石。寄情山水,安度晚年,去世後即安葬於瀑布山下。

(根據中文百科在線、郭廉夫《王羲之評傳》等資料編輯)

 

《世說新語》寫王羲之

(一)

王右軍年裁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汙頭面被褥,詐熟眠。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熟眠,於是得全。于時稱其有智。(裁,通「才」。)(〈假譎〉)

譯文大略:

王右軍年才十歲時,大將軍王敦很喜愛他,常把他放在帳中同榻而眠。大將軍曾有事先起床,右軍還沒起來;不久錢鳯進來,把左右摒退,和王敦討論事情,他們全忘了右軍還在帳中,就說起變節造反的計畫。右軍醒來,既已聽到他們談論的事,知道自己沒有活命的道理,就用手指撥弄口舌,吐出口水,把頭、臉和被褥全弄髒了,假裝睡得很熟。王敦談造反事談到一半,才想到右軍還沒起床,和錢鳯一同大驚道:「不能不把他除掉。」等到揭開床帳,看見他吐的口水縱橫交錯,相信他確實睡得很熟,於是保住了性命。當時大家都稱讚他很有機智。

(二)

王右軍少時甚澀訥,在大將軍許,王、庾二公後來,右軍便起欲去。大將軍留之曰:「爾家司空、元規,復可所難?」(〈輕詆〉)

譯文大略:

王右軍小時候說話很遲鈍且難於出口,一日在大將軍王敦處,王司空(王導)、庾元規(庾亮)二公隨後來到,右軍起身想要離開;大將軍挽留他說:「你家的司空和元規來了,和他們說話還有甚麼困難呢!

()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壻。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壻,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牀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雅量〉)

譯文大略:

太尉郗鑒在京口時,聽說王家的子弟都很俊雅,於是派門生送給王導一封信,想要在王家子姪中挑選一名女婿。王丞相對使者說:「你到東廂房去,隨你挑選。」門生回去稟告郗太尉說:「王家幾位子弟都值得讚美,他們聽說有人來挑選女婿,都表現得矜持莊重,有些拘謹。只有一位公子,袒露肚腹躺臥在床上吃東西,好像沒聽見選婿這件事情。」郗鑒說:「這個人正可做我的女婿!」派人尋問,原來是逸少,於是將女兒嫁給了他。

()王右軍與謝太傅共登冶城。謝悠然遠想,有高世之志。王謂謝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給。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謝荅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豈清言致患邪?」(〈言語〉)

譯文大略:

王羲之和謝安一起登上冶城,謝安悠然遐想,展露出超脫世俗的心志。王羲之對謝安說:「夏禹勤於政事,手腳都長了繭子;周文王忙到很晚才吃飯,覺得時間都不夠使。現在國家處於危難之中,人人應該為國效力;而清談廢弛政務,虛文妨礙正事,恐怕不是現在所應該提倡的。」謝安回答道:「秦始皇任用商鞅施行法制,也不過歷經兩代就亡了,難道是清談造成的禍患嗎?」

()王右軍素輕藍田,藍田晚節論譽轉重,右軍尤不平。藍田於會稽丁艱,停山陰治喪。右軍代為郡,屢言出弔,連日不果。後詣門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於是彼此嫌隟大構。後藍田臨揚州,右軍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參軍詣朝廷,求分會稽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為時賢所笑。藍田密令從事數其郡諸不法,以先有隟,令自為其宜。右軍遂稱疾去郡,以憤慨致終。(〈仇隙〉)

譯文大略:

王右軍一向瞧不起王藍田,而藍田晚年人們對他的評譽更高,右軍對此尤其憤慨不滿。藍田在會稽遇到母親逝世而去職,留在山陰料理喪事。右軍代他做會稽內史,屢次說要去弔唁,卻一連好幾天都沒去成。後來他到門口親自通名求見,聽到主人已在哭號,竟不上前拜祭而離去,用此侮辱別人。於是造成彼此很大的嫌隙。後來藍田到揚州當刺史,右軍仍在他的統轄下的會稽郡;剛得到消息,右軍就派一個參軍到朝廷裡,請求分置會稽郡為越州;使者接受命令卻無法達成他的意願,結果大受當時賢士的恥笑。王藍田又祕密命令州從事去數說他郡中種種不合法度的事,因為早有嫌隙,便叫他自行做妥善的處置。右軍就託病離開會稽郡,後來因為內心憤恨不平而死。

【題解】

◎寫作背景

  東晉政局偏安,加上江南秀麗的山水,名士們除了注重外在的自在瀟灑,也追求內在的風流氣度,因此,經常聚在一起遊山玩水,陶冶情趣。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及其子凝之、徽之等四十一人,會聚於蘭亭,舉行脩禊活動。脩禊是一種春天時透過祓除不祥以祈吉除惡、致福得壽的民俗活動,後衍生為遊山玩水、飲酒賦詩的娛樂活動。羲之與名士宴集脩禊,除遊賞山水外,並飲酒賦詩,會中名士各抒懷抱,王羲之、孫綽等二十六人當場賦詩,共得詩作三十七篇,編為蘭亭集,由羲之為之作序,並以遒媚勁健的書法書寫之。

◎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蘭亭位於現今浙江紹興市西南十四公里處的蘭渚山下,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寄居處。相傳春秋時,越王句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名蘭亭。現已成為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蘭亭國家森林公園可分為八大景區:鵝池、小蘭亭、樂池、流觴亭、右軍祠、御碑亭、蘭亭江及書法博物館。自入口步入景區,穿過石砌小徑,迎面是一泓碧水,即為「鵝池」。池畔有一石碑,上刻「鵝池」二字,「鵝」字鐵畫銀鉤,相傳為王羲之親筆書寫;「池」字則是王獻之補寫。一碑二字,父子合書,人稱「父子碑」。過鵝池越三曲橋前行,便是「小蘭亭」,亭中碑上「蘭亭」二字,乃清朝康熙帝手書。

  小蘭亭東側為「流觴亭」,此處為蘭亭的中心,亭內有「曲水邀觀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脩禊圖,亭前曲水疊石,綠柳成蔭,是今人流觴詠飲、舉行仿古活動的場所。流觴亭北,即是「王右軍祠」,祠內有許多碑刻,正中懸掛王羲之畫像。出流觴亭北行有「御碑亭」,內置我國最大古碑之一的蘭亭御碑,碑高六八公尺,寬二六公尺,重一八噸,御碑正面為康熙手書的蘭亭集序全文,陰面是乾隆書寫的蘭亭即事詩,人稱「祖孫碑」。從御碑亭再北行,出園林北門,為「蘭亭江」,淺溪清流,繞蘭渚山陂潺潺而過,已成為水上脩禊活動的場所。(資料取自中文百科在線「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取自藏酒酒莊)

    脩禊

    小問:你可舉例哪些活動或節日是因「水」的潔淨或去邪有關?

 

陰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因為此日人們也到水邊舉行祓禊活動,以驅邪避怪,祓除疾病與不祥,又稱「禊日」;而這種活動則稱為「禊」、「脩禊」或「祓禊」。《後漢書‧禮儀志》即言:「是月上巳,官民皆絜ㄐㄧˊ,同「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清朝佚名〈十二月令圖〉之〈上巳脩禊圖〉,就是描繪上巳節人們祭祓的情景。

祓禊的起源,歷史悠久,《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沐浴。」在距今三千年前的周代,人們即有春遊的習俗,《論語‧先進》記載:「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於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則描繪暮春三月,孔子與弟子在沂水邊沐浴,在祈雨臺吹風;遊畢,唱著歌,踏上歸途的情景。

漢朝以後,這項活動逐步發展為「江頭吃飲,踐踏青草」春遊宴飲的佳日。魏晉後,便固定為每年的三月三日,人們往往帶著美酒佳餚,到風景美麗的郊外水邊嬉戲,或席地野餐,或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相與為樂。著名的〈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蘭亭禊日所得詩集所作的序;唐朝大詩人杜甫〈麗人行〉的「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則呈現了長安曲江池禊日郊遊的盛況。

    魏晉玄學清談風氣

    小問:為何魏晉形成「清談」之風?清談為何是以「玄學」為主?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政治最混亂卻也是士人精神最自由的時代。從黨錮之禍到曹魏及司馬氏專權篡弒,朝廷與社會清流之士被大舉誅殺。亂世之中,一般知識分子對政治環境感到失望,覺得人生無常,生命毫無保障,為求明哲保身,轉而抱持狂放、悲觀消極的態度以逃避現實;加以儒家思想衰微、老莊思想復興、佛教的傳入等因素,形成玄學發展的溫床。

  魏晉玄學崇尚「三玄」:老子、莊子、易經,重視道家「有無、本末」的概念,本屬哲學範疇,但是因為崇尚自然玄遠、反對名教禮俗等內涵,而形成「魏晉風流」的精神基礎,亦呈現在文人的生活美學、文學、藝術表現中。

  清談即鄙棄俗事之談,主題多為玄學內容,專務玄理空談。清談的盛行,乃因魏晉以來,以九品中正制取士,造成門閥政治,高門大族壟斷仕途,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他們身居高位,對政事漠不關心,終日談玄說理,成為世族日常生活與社交活動的主要方式,連梁元帝、晉明帝等亦愛好清談,到了東晉,清談風氣發展到極盛,直至南朝才沒落。

    天干地支

    小問:你是何年出生?今年是何年?

 

補注 歲:歲星,即木星。木星每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古人把它分為十二等分,按一定方位配以十二地支,用以紀年。

年份減三後除以1012所得的餘數就是天干或地支舉例:

2008年(2008-3/10餘數為5   2008-3/12餘數為1

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天干

 

 

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地支

 

地支用於月令:

寅為正月。卯為二月。辰為三月。巳為四月。午為五月。未為六月。

申為七月。酉為八月。戌為九月。亥為十月。子為十一月。丑為十二月。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3.請說明蘭亭聚會的時間、地點與人物。

 

4.蘭亭聚會中,與會人士做何活動?

 

5.請描述蘭亭的風景。

 

6.蘭亭集序中,王羲之何以會有「信可樂也」的感受?

 

7.蘭亭集序提及人們的性情嗜好有「靜、躁」的不同,試問靜者為何?躁者又為何?

 

8.蘭亭集序的議論主題為何?

 

9.蘭亭集序中,作者的感情何以由「樂」轉為「痛」?

 

10.請說明莊子在「生」、「死」二事上的看法。

 

11.蘭亭集序中表達的思想和老莊思想一致嗎?

 

12.作者藉「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觀點,表達出何種生死觀?

 

 

小問:下面是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本文所敘之事及一些細節與〈蘭亭集序〉頗有相似之處,請說明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穀酒數。

翻譯:天地,是萬物暫時居住的旅舍;光陰,是穿越百代不停的過客。飄浮不定的人生有如一場夢,快樂的日子能有多少?古人手持燈燭夜間游玩,確實是有其原因。更何況溫暖的春天用淡煙輕籠的艷麗景色召喚我們,大自然為我們提供靈感的源泉、寫作的素材。聚會在桃李芬芳的園子,敘談兄弟之間快樂的事情。眾位賢弟才智聰敏,都是謝惠連一流的人物;我們作詩吟詠,只有我比不上謝靈運的才華,感到慚愧。幽雅景致觀賞未盡,高談闊論更轉清奇。擺開盛大的筵席,坐在桃李花之間,酒杯如飛一般傳來傳去,在月下醉飲。沒有美妙的詩章,怎能抒發高雅的情懷?如果誰詠詩不成,就按照金谷園宴會的規矩罰酒三杯。

 

小問:曾鞏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是「先天決定論」還是「後天決定論」?並藉此來勉勵後學者何事?

墨池記                                             曾鞏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其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於此邪?

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

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如何哉!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語譯】

  臨川城的東邊,有個地勢微高的地方,臨近溪邊,叫「新城」。新城上方,有個長方形的低窪水池,人稱王羲之的墨池,荀伯子〈臨川記〉是這麼記載的。羲之曾仰慕效法張芝,在水池旁學書法,洗筆把池水全洗黑,這就是他的遺跡了,難道是真的嗎?當羲之不再勉強自己當官後,就曾走遍東方諸郡,甚至泛舟出海,在山水之間自娛,難道那時候他任意漫遊,而又曾到這裡休憩過嗎?

  羲之的書法,到晚年才趨於精妙的境界,那麼他的書法成就,應該也是憑著努力得來,不是天生就會的吧!但後代的人沒有能趕上他的,難道是大家的勤學精神不如他嗎?這麼說,勤學精神又怎麼可以少呢?更何況是想在道德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上面,現在是撫州州學所在地,教授王盛先生怕墨池沒人知道,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六個字懸掛在楹柱之間;又告訴曾鞏說:「希望能有一篇記。」

  我推想王君的心意,難道是愛一個人的優點,即使是一項小才華,都不讓它埋沒,而因此推及到他的遺跡嗎?或是他想推廣羲之臨池一事來勉勵學者向學呢?一個人有一項小才能,就能讓後世之人這麼推崇,更何況仁人志士所留給後世的風範德澤,影響後世會如何深遠呢?

  慶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解析】

  本文是曾鞏應撫州州學教授王盛之請而作。此時曾鞏住在江西臨川(即撫州),王盛仰慕曾鞏才名,又有意借重古人的遺蹟以勉勵後學,故特邀曾鞏為文。全文以王羲之墨池故跡發端,而圍繞「學」字下筆。雖名之為「記」,卻側重議論,文中簡單勾勒墨池的地理位置、歷史傳聞。接著由物及人,追述王羲之「不可以強仕」的退離官場及高風亮節,和「極東方,出滄海」的「娛意山水」生活之品格志趣。繼而指出王羲之卓越的書法成就並非天賦所成,而是「晚乃善」,推究王羲之的成就「以精力自致」,乃勤學苦練所致。最後,由書法論及道德修養,再引申至治學,強調後天努力的重要。全文雖短卻層層推進、層次井然,借事立論,開拓深遠。

 

請指出詩中有多少意境、文句,出自何文?

夜讀蘭亭    

千年前,曲水流觴,修褉盛事,是你一飲而醉的理由,

是你恃醉而寫的靈感,

你說: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

啊!今夜的心情,竟早讓你說了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驚知己於千古的感動……

豈只

添注塗改猶美的一帖行書?

又豈只……

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的感應?

 

年壽有時而盡 榮樂止乎其身

向之所欣 俛仰之間 已為陳跡

 

子桓與你相去不遠 所感相契

與你與子桓 相去千年 亦如舊識

修短隨化 終期於盡

如之何 一死生 齊彭殤?

 

罷了!莊生 罷了!蝴蝶夢

 

明知道總有一日

所有的悲歡都將離我而去

我仍然竭力地搜集

搜集那些美麗的糾纏著的

值得為她活了一次的記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