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選(二)
暖身一下:
◎連連看:將下列古典詩詞中常見的元素,與其代表意象做適當的配對。
1.東風‧ ‧(A)堅定不移的心志。
2.蓮花‧ ‧(B)美好時光即將逝去。
3.青石‧ ‧(C)臨行送別所贈之物。
4.柳枝‧ ‧(D)象徵春天或得意的心情。
5.向晚‧ ‧(E)貞潔、不為環境所影響。
◎文法修辭
( )1.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替老人家扣了安全帶,他沒說太緊/我們深深潛入月光,開車沿著濱海/我是鮭魚/ (甲)我們一道游向宜蘭老家歸去/每遇到大轉彎就覺得父親要離我而去 (乙)我側頭看看他/父親的回眸是大理石罈蓋濺過來的月光 (丙)骨灰罈子裡的父親,他也是鮭魚 (丁)銀色的世界風景連綿/這是我的世界,在公雞未啼的凌晨/更像是父親的世界 /而此刻正是我們父子共處對話/今天父親不再咳嗽,比往常沉默」(黃春明帶父親回家) (A)丙丁甲乙 (B)丙甲乙丁 (C)甲乙丙丁 (D)甲丙丁乙。(98指考)
( )2.下列是一節新詩,請依照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 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甲) 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乙) 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丙) 想你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溼了的外衣(丁) /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哎,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鄭愁予賦別)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88日大)
一、錯誤 鄭愁予
【學習重點】
◎補充注釋
- 意象:「意象」即詩人藉以表達抽象意念(意)的具體物象(象)。意象運用之精妙與否,往往是判斷一首詩優劣之關鍵,詩文中善用意象,可令讀者閱讀時在心中構成具體畫面,喚起抽象情思。
【題解】
◎寫作背景
作者民國二十二年生於山東濟南的軍人家庭中,幼年即隨母避難,遷徙於大江南北。童年到過江南,走過湘、桂、粵、北平,及接近邊塞的北方鄉下,最後來到臺灣。作者二○一○年三月在臺南大學演講時表示,錯誤詩中,「達達的馬蹄」是小時候逃難,馬車拉著砲,達達的聲響讓他留下深刻印象,「蓮花般開落」寫的是他看到戰爭中生命的無常。
【作者】
◎補充注釋
- 鄭愁予:「鄭愁予」此一筆名,取自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及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之中「正愁予」的諧音。「愁予」就是使我憂愁。此一筆名可以看出其一開始想走的就是抒情詩人的路。
- 鎔古典於現代:閨怨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主題類型,內容抒寫棄婦與思婦的寂寞憂思(棄婦與思婦因離別原因又可分為征婦、商婦、遊子婦等),多以獨居深閨、傷春懷人為題材。錯誤一詩中使用了許多中國古典詩的意象,「蓮花」、「小小的城」、「青石街道」、「跫音」、「春帷」、「窗扉」、「馬蹄聲」等,這些元素的組合,充分表現出此詩鎔古典於現代。
◎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室: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室」,或後來設立的「國際寫作計畫」,提供世界各地作家文學交流的機會,被譽為「文學的聯合國」。這個「作家工作室」創立於一九三六年,參加工作室的研究生,可以用文學批評或文學創作獲得高級學位。自美國詩人保羅.安格爾於一九四一年任所長後,聲名鵲起,一九六七年,他又與妻子(小說家聶華苓)創辦「國際寫作計畫」,每年邀請世界各地作家到愛荷華大學進行文學寫作、討論,促進世界文學交流,貢獻卓著。
至於「國際作家工作室」作家交流、討論方式,從姚一葦的作家的保姆中,可略窺一二:
我們在此沒有固定的工作,假如有的話,那就是在這段期間內舉行一次作品發表會,宣讀自己的作品和接受別人的批評。我們每週聚會一次,地點多在五月花公寓的大廳中舉行,沒有固定的椅子,你可以坐在地上,甚至躺著,完全沒有形式,非常自由,自由到不來也行。此外的時間你可以自己支配,讀書、寫作,到外地旅行或訪友,悉聽尊便。
◎生平經歷
1.童年轉徙於大江南北
鄭愁予,民國二十二年生於山東濟南的軍人家庭中,幼年即因父親轉戰四方,故隨母遷徙於大江南北。六十年代詩選:「鄭愁予是中國許多地方長大的北方人。童年在江南,在湘桂粵,在北平,在接近邊塞的北方鄉下,和在臺灣。雖然,來臺灣時已是十多歲了,而他覺得,他的童年是來臺灣一年之後才結束的。」鄭愁予於三十八年隨父抵臺,換言之,他有長達十七年的童年感覺。綿長的童年閱歷,造就了他「山川文物既入秉異之懷乃成跌宕宛轉之詩篇」的創作風格。
2.少年開始創作並出版詩集
鄭愁予的詩歌創作在大陸讀書時即已起步,十六歲時即自費出版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是他大陸時期創作成果的總結。
來臺後,鄭愁予住在風城新竹,並就讀於新竹中學,中學時期的鄭愁予極愛好登山,曾擔任臺灣青年登山協會常務理事。後考上臺灣省立法商學院(現臺北大學),畢業後任職於基隆港務局。終日與輪船作伴,又喜歡登大山,因此山川、大海、風、雨、霧等,成為鄭愁予詩中常見的意象。
3.由靜美浪漫轉為冷靜凝鍊
民國五十七年鄭愁予赴美留學,後任教於耶魯大學,創作日少。且由於生活環境的驟變,使鄭愁予暫停寫詩,這情況和瘂弦相似,他倆都擅長抒情之作,具有靜美浪漫的風格,同樣在七○年代停筆,據詩人蕭蕭推測,極有可能是對當時詩壇的晦澀之作的消極抗議。七○年代以後的鄭愁予,最主要的變化是:詩人浪子意識的隱退;而後期的詩作數量雖未如前期之豐,但試圖突破原有浪漫氣息,轉而為冷靜凝鍊,頗能表現出對生命的深刻體悟,禪趣迭現。結集為寂寞的人坐著看花,民國八十三年獲國家文藝獎之肯定。
4.晚年回臺,落籍金門
鄭愁予雖在山東濟南出生,籍貫是河北,但先祖出自福建。清初鄭成功與戚繼光的後裔受清廷招撫移徙華北,鄭愁予自稱是鄭成功第十五代裔孫(遠代子孫)。而鄭成功當年反清復明,從金門料羅灣發兵,揮師從荷蘭人手中接收臺灣,因此鄭愁予晚年選擇定居金門,二○○五年更落籍於此,「情歸浯江」回到鄭氏先祖曾經叱吒的海域。現任國立金門大學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理念與成就
1.寫作理念
鄭愁予在夢土上後記中說到,他詩中的賦調、節奏的差異,是隨著他多變的心緒所顯現出來的。他認為,在文學中唯獨「詩」最能顯現出自然而動人的美,其境界也最高。因此,不論是早年飄泊南北的經歷,或是來臺後看山看海的體會,各種的生活經驗只要通過他的詩眼與詩心,都能化為一篇篇動人的樂章。
2.寫作特色
鄭愁予的創作風格大約可以赴美求學為分水嶺,劃分為前後兩期,各有不同特色:
(1)前期:浪漫不羈的浪子情懷
鄭愁予早期的詩,頗具浪漫的流浪情懷,這種特殊的「愁予風」,隱含了瀟灑、不羈以及不回歸的「浪子意識」,而成為鄭愁予早期創作的主軸,並使他獲得「浪子詩人」的稱號。六○年代中期,臺灣現代詩運動由於創世紀詩社的推動而走向極端,鄭愁予詩的風格也發生了變化。
(2)後期:成熟穩重的冷靜睿智
七○年代以後的鄭愁予,生命體悟日深,生活的平凡事物都能入詩,溫婉的詩風大體依舊,但詩的主調已明顯與以往不同,前期的浪子意識已不復存在,浪漫的熱情也被穩重、成熟的風格取代,字裡行間常含藏著一種不經意的禪趣,而另成一種「冷靜的智慧」。
3.寫作成就
楊牧稱鄭愁予為「中國的中國詩人」,余光中喚他為「浪子」,瘂弦則稱他為「謫仙」。其詩之廣被吟誦,自有令人著迷處,像殘堡、野店等描寫邊塞的組詩,雨絲、小小的島、賦別等記錄年輕戀情的曲譜,以及水手刀、錯誤、情婦等帶著灑脫情懷的作品,都為人所樂道、吟誦。除此之外,還有關切、探索生命的作品。這些作品所以受到喜愛,不僅在其明快的語言和渾然天成的聲籟,更重要的是這些詩情的抒發,不再只是鄭愁予個人的抒發,也成為所有年輕心靈共有的語言。
◎生平軼事
1.新詩初體驗
十二歲入私塾,尤喜遊俠刺客故事,小五時已將水滸傳讀畢。開啟他新文學大門的是堂哥。鄭愁予這位愛國的二堂哥,為了練習小楷,便手抄了兩冊三十年代知名作家的詩及散文。鄭愁予無事時便捧讀著二堂哥的手抄本。初中二年級時,授課的國文老師劉棄疾很喜歡魯迅的作品,常常分析課文中魯迅的作品。他教導學生如何去剖析一首詩,使得鄭愁予領悟到在文字之下的意象美,從此進入新詩的世界並且愛上了象徵派的詩。
2.創作起步早
鄭愁予初中二年級開始寫詩,十五歲就開始在報刊上發表詩作,十六歲就出版個人的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詩歌創作可謂起步得很早。而他的第一首詩是十四歲那年寫成的。那時他到北平西郊的門頭溝礦坑旅行,看到礦工們辛苦工作的情形,回來便寫成了詩。詩中表達了礦工一生下來,上帝就在他的手上畫了十字架。十字架是為大眾犧牲自己的象徵。這初次的創作經驗使他進一步領悟到詩歌除了文詞之美,更要有內涵。
3.愛山水、飲酒、雲遊
鄭愁予是位愛山、愛水、愛飲酒、愛雲遊的漢子。論人,有幾分憨氣;論詩,有幾分仙氣。有一次,鄭愁予在內湖洛夫家喝酒,醉了,一個人搖搖晃晃回家,正是「地行(指地行仙,為傳說中漫遊人間的神仙)不識名和姓,大似高陽一酒徒(漢代酈食其欲投效劉邦,被誤以為儒生而遭拒,遂自稱為「高陽酒徒」,始被劉邦所用。後泛指好飲酒而放蕩不羈的人),應是瑤臺仙宴罷,淋漓襟袖尚模糊」(梁楷潑墨仙人圖詩)的境界,走到橋邊,起風了,人再也站不穩,只好爬著過橋,到家已是一身爛泥,太座又氣又心疼,罰他睡地一夜。
【課文與注釋】
◎本詩以「 」為詩眼,共分三節。
一 過客行色匆匆,女子等待漫長。
◎段析:第一段只二句,但句型長短參差,楊牧稱之為「形式決定內容」:
(1)表意:第一句僅六字,句型短,正暗示過客之匆匆。第二句共十五字,句型之長則暗示等待之漫漫。
(2)韻律:造成節奏上的起伏跌宕。
(3)作用:此段二行低二格排列,相當於「序」,作用在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暗示結局,可總領全詩。
修辭
-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明喻。
-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借代( )
文意
- 蓮花的開落:(1)象徵女心芳潔。(2)兀自開落,象徵思婦在漫長等待中,不斷升起希望又幻滅,亦暗喻青春漸逝、年華終老,也預示了結局之悲。
二 歸人未歸,思婦寂寞卻堅持地等待。
◎段析:本段進入正文,寫思婦終日盼其良人歸來,引發整起事件。敘事觀點延續前段過客第一人稱「我」觀察「你」(即等待的思婦)。
修辭
-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喻。
-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明喻。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明喻、倒裝/原句「 」。
-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喻。
-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喻。
-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倒裝/原句「 」。
文意
1.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1)「東風」除呼應「季節」外,也暗示「良人」。因良人遲遲未歸,導致女子寂寞的等待。【104學測】
(2)「良人不歸,你的心黯然不揚,正如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便不飛」,整句為借喻。
2.向晚:「向」解作瀕臨、趨近,此處表示動態――不是「已晚」,而是「漸漸變晚」。暗示在等待中女子的芳華漸逝。
辨析
◆跫、蛩、煢、踅
形 |
音 |
義 |
例 |
跫 |
ㄑㄩㄥˊ |
|
空谷跫音、跫音不響。 |
蛩 |
ㄑㄩㄥˊ |
|
秋蟬兒噪罷寒蛩兒叫。(關漢卿大德歌秋) |
煢 |
ㄑㄩㄥˊ |
|
煢煢獨立,形影相弔。(李密陳情表) |
踅 |
|
來回的走。 |
搖著串鈴滿街踅了一趟。(劉鶚老殘遊記第二回) |
三 故事進入尾聲。本節遙應篇首,達到首尾呼應的效果。雖是過客自道,但間接點明了思婦把過客的馬蹄聲,誤認為良人歸來。
◎段析:本段揭示題旨「美麗的錯誤」,「美麗」指「達達的馬蹄」,「錯誤」則指「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詩人不用意義單純的「錯覺」而用「錯誤」,是抱憾之強烈用詞,造成詩多重豐富的意味。
修辭
-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襯。
文意
-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錯誤之因。
3.美麗的錯誤:
(1)有不少詩評家認為此詩意是脫胎於溫庭筠的憶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以及柳永的八聲甘州:「想佳人,妝樓顒望(盼望。顒,音ㄩㄥˊ),誤幾回,天際識歸舟。」或者臺語歌詞望春風:「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月娘笑阮戇大呆,乎風騙毋知。」因為意境都極相似。
(2)「美麗」一詞極俗,且與「錯誤」的本質相反,但透過詩人的組合,卻能去俗生新,無理而妙,此即「反襯」。
◎本詩意象:
(1)東風、跫音在句中喻指( )
(2)不飛的柳絮、寂寞的小城在句中喻指( )
(3)向晚的青石街道,則藉其寂靜蒼涼之氛圍及時間之漸逝,喻女子( )
(4)不揭的春帷、緊掩的小小窗扉,喻( )
◎背景空間的層遞:
(1)先由遠而近:由江南至小城、街道、春帷、窗扉,最終聚焦於馬蹄。
(2)再由近而遠:末句刪節號餘韻無窮,留予讀者想像:馬蹄又漸行漸遠,窗扉、春帷、街道、小城則依次拉遠、淡出,終至消失在江南。
◎聲響造成誤解:
(1)全詩只有兩處訴諸聽覺,即中段的「跫音不響」與末尾的馬蹄聲,前者是久盼而未聞其聲,此處卻是令人欣喜驚悸的馬蹄聲,使得全詩有聲有色,多采多姿。
(2)前二節色彩相當豐盈,如「粉紅」的蓮花、「潔白」的柳絮、「青」石。第三節中「達達的馬蹄」是唯一具體可聞的聲音,清脆、清晰,自遠而近,馳過緊掩的窗扉,令人怦然心驚,也造成全詩的高潮。
6W分析討論
|
|
提問 |
答案 |
背景資料 |
Who人物 |
本詩出現過哪些人物?並請提出說明。 |
|
When時間 |
請找出本詩的季節及時間,並說明原因。 |
|
|
Where地點 |
1. 此詩發生的地點在何處? 2. 全詩背景空間如何呈現? |
|
|
分析理解 |
What何事 |
本詩「美麗的錯誤」指的是什麼? |
|
Why為什麼 |
為什麼「我達達的馬蹄聲」會是美麗的錯誤? |
|
|
How如何 |
這首詩如何表達女子漫長等待時的心情?請從詩中的色彩光影、聲音、溫度的改變來說明。 |
|
二、鹽 瘂弦
【學習重點】
◎補充注釋
- 富含悲憫與冷肅批判的詩:
(1)楊牧稱讚本詩是少數寓悲憫與冷肅批判的新詩,值得細細品味。
(2)本詩充滿對苦難小人物的同情悲憫,作者心腸是熱的。詩中不論旁觀的視角或無動於衷的語調,都讓人對這悲劇更不忍,反而比激動吶喊更具同情深度與批判力道。
這首詩的震撼力是由其語調(tone)產生的。通篇用旁觀者的口氣,敘述二嬤嬤的故事。在表面上,語調冷然,漠不關心似的,但內容卻非常尖銳地揭發了殘酷的事實。表裡的差距愈大,張力愈大,對讀者的撞擊也愈大,這也是一種反諷的手法(irony)。(鍾玲瘂弦筆下的三個人物)
【題解】
◎補充注釋
- 斷片:整體中的一部分。
1.全知觀點:
(1)又稱上帝觀點,敘事者有如無所不知的上帝,無處不在、全知全能,能夠進入任何角色的意識,去描寫這名角色的經歷見聞、對白行動、思想情感,超越時空地進行敘事,這就叫「全知觀點」(omniscient viewpoint)的敘述。
(2)全知觀點敘事者,不是故事中任何一個角色,而是一個獨立於故事外的敘事者。「全知觀點」在運用上比較靈活,因為敘事者可以隨意操縱場景、人物、事態,交代因由,加插評論。
(3)全知觀點範例如:紅樓夢、金庸小說神雕俠侶。
◎寫作背景
鹽是民生必需品,尤其體力勞動多的中低階層需求更大。但在中國古代,鹽產地分布極不平均,除了兩淮地區出產海鹽外,內陸只有山西和四川生產食鹽。明清實施鹽專賣制,獲利甚厚,商人爭趨。光緒年間,鹽政漸趨紊亂,或為賠款,或為海防,或為興築鐵路,巧立名目,不斷加價;於是鹽價日貴,私鹽愈甚。清末一度變動鹽務官制,圖謀整頓鹽務,但未採取實際步驟,於是鹽政之弊一如既往,官視商為利藪,商視官為護符,官商勾結,因循苟且,直至覆亡。
◎文體介紹:散文詩
瘂弦指出散文詩的特質包括:具有散文的外在形式和本質上必須是詩。所謂具有散文的外在形式,是指形式上採用「分段加標點」,語法上使用「合乎文法的敘述和分析語句」。至於「本質上必須是詩」則是修辭方面使用隱喻、象徵等間接的或誇飾、通感等變形的表現方式,以呈現暗示性、潛意性和多義性;構思方面使用跳躍性想像、擴散性思考。
【作者】
◎創世紀詩刊:
(1)創世紀詩社於一九五四年在左營成立,同時創刊創世紀詩刊,最早由張默、洛夫主編,第二期起編輯行列加入瘂弦,一九六九年一月休刊,共二十九期。一九七二年九月於臺北市改組復刊,改為季刊。創世紀詩社創刊時提出的三大主張是:(1)確立新詩的民族陣線。(2)建立鋼鐵般的詩陣營。(3)提攜青年詩人,徹底肅清赤色、黃色流毒。創世紀詩刊的風格主張,迭有變化,從最初的「戰鬥詩」,到中期的「新民族詩型」,到一九六○年代成為「超現實主義」的重鎮,與主張現代主義的現代詩社、主張抒情主義的藍星詩社鼎足而立,現代派解散後更風騷獨領,成為臺灣詩壇的前衛先鋒。
(2)創世紀鐵三角:
張默:詩痴(因其為詩痴狂,為詩廢寢忘食,為詩典當衣褲、典當青春)
洛夫:詩魔(因其先後出版魔歌、詩魔之歌等作品,又為超現實主義大將,表現手法近乎魔幻)
瘂弦:詩儒(因其待人謙和,有君子之風,或許也因其詩中有儒家悲天憫人、對小人物苦難之關懷)
◎生平經歷
1.少年逃難,隨軍來臺
一九四九年,瘂弦十七歲,入國立豫衡聯合中學,隨即因內戰熾烈,當年八月在湖南零陵棄筆從戎,隨軍撤退來臺。
2.人生新頁,創立詩社
一九五三年從北投復興崗學院畢業,分發至海軍陸戰隊服役的時候,瘂弦便風雲際會般的結識了當今享譽文壇的同輩詩人洛夫與張默,創辦了至今已經成為海峽兩岸詩壇重鎮的創世紀詩刊,年僅二十一歲。
當時瘂弦還參加了當時臺灣唯一的中華文藝函授學校為學員,詩人覃子豪為其指導老師。第二年開始,便陸續獲得了詩歌創作獎項,他的努力與才華逐步奠定了他在臺灣現代詩壇上的優異地位,並於二十七歲那年加入中國文藝協會,同時由香港圖書公司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瘂弦詩抄(後因故未能流通發行)。翌年擔任晨光廣播電臺臺長,並擔任影劇系教職,講授中國戲劇史。
3.創作之外,得獎連連
一九六四年,瘂弦時年三十,有四喜臨門。一是以一九三六詩抄獲得香港好望角文學創作獎。二是榮獲了第二屆話劇金鼎獎全國最佳男演員,於孫中山百年誕辰話劇國父傳中飾演孫中山,贏得了極高的評價。三是和張橋橋女士結婚。四是當選了十大傑出青年而獲頒金手獎,名揚海內外。
4.海外進修,出版詩集
一九六六應邀赴美,到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室研究兩年,開啟了他創作上的嶄新境界。在他結束愛荷華大學研究工作,順道遊歷了西歐各國之後,出版了詩集深淵,算是瘂弦的詩集第一次公開發行。同年,英譯詩集鹽也由愛荷華大學出版。至此,瘂弦已被肯定為一代大家,更對臺灣現代詩未來的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啟迪了無數後進。
5.主持編務,影響深遠
一九六九年,瘂弦以三十七歲之齡接任中國青年寫作協會總幹事,並應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之聘,擔任廣播電視科教職,同時,也兼任幼獅文藝的主編與耕莘文教院寫作研習會的講座,逐漸的,瘂弦將以詩歌創作為重心的生涯轉向了以編輯與教學為主的生活。一九七七年聯合報聘任為文學副刊主編與聯合文學雜誌社社長。一九九八年,瘂弦從聯合副刊退休。十月移民加拿大溫哥華。在榮退的茶會上,聯合報社長張作錦說:「瘂弦最大的失敗就是太投入編務工作,把寫詩的事忘了。」並勉勵瘂弦說:「從今後放下老編重擔,重做副刊的新人。」退休後瘂弦偶爾應各大學之邀主持講座,並整理舊作重新出版,但已無新的詩作。
【節錄自:杜十三。瘂弦小傳。載於蕭蕭編(1994)。詩儒的創造:瘂弦詩作評論集。臺北:文史哲。P.1-5】
◎理念與成就
1.寫作理念
(1)不一面倒地西化
瘂弦在詩人手札中說:「在歷史的縱方向線上首要擺脫本位積習禁錮,並從舊有的城府中大步走出來,承認事實並接受它的挑戰,而在國際的橫斷面上,我們希望有更多現代文學藝術的朝香人,走向西方回歸東方。」在對待西化的態度上,瘂弦和紀弦的「橫的移植」也不一樣。他對西方的超現實主義持保留的態度。他認為:「堅持一種創作方法,是孤立的作法,真正有智慧的詩人往往不囿於一種方法,而是把各種方法熔於一爐而集大成者。」
(2)重視作品的社會意義
瘂弦曾表示:「一個好的詩人可以抒小我之情,而大的詩人可以抒大我之情,而大我之情就是一種歷史思維。甚至到更高的時候,他可以抒無我之情,這就上升到宗教和玄學的層次。詩是以有限來象徵無限,雖然幾句話,卻有歷史的意義在裡面。所以詩的承載量是很大的,可以有史詩的比重。」他又說:「詩人是不幸的蒐集者。詩人蒐集自己的不幸也蒐集別人的不幸。詩人可以將古人的不幸重新詮釋,將未來的不幸當作預言。這不幸可小至一朵花的墜落,大到一個山崩的災難。」足見他重視詩的社會價值。
(3)主張詩的口語化、以口語入詩、詩歌大眾化
瘂弦不但不把詩人看作是高人一等的貴族,而且他認為:「歷來每次提出詩歌大眾化的問題,並不是一般老百姓,甚至也不是一般的讀者,而是自己本身讀詩寫詩的人。唐代的元、白就是例子。當詩人所寫的詩連自己的同行都無法欣賞了解的時候,那應當檢討的是詩人本身,而非讀者。」
【改寫自:古繼堂(1989)。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P.273-282】
2.寫作特色
對於瘂弦詩作的特色,辛鬱曾提出四點看法,頗為中肯:
(1)音樂性的講求:瘂弦擅長以現代人的生活語彙,並融合了北方小調,靈活地編織,使他的詩有強烈的趣味性,更有一種新鮮感及甜美的節奏感,極為自然流暢。
(2)語言表達的魅惑力:辛鬱認為通常一首詩的語言有兩種型態,一種是敘述性的,客觀的,描寫的語言;另一種是表現性的,一般也稱主觀陳述的語言。瘂弦善於掌握這兩種語言,交互應用,產生非常強悍的、魅惑人的力量。
(3)應用了西方超現實主義的語言技巧:如深淵中豐碩的意象與情節,如歌的行板中不相連屬的各類必要,都算是十分妥切的。(編按:超現實主義將外表不相干、意義斷裂的意象用拼貼等方法相連結,令讀者重新思考,並建立新的藝術語言)
(4)戲劇性的效果:這是由許多單一的動作所構成的,這些動作有些產自人身上,有些則來自事物、事件上,而構成戲劇效果。(編按:如本課鹽中二嬤嬤的上吊、上校中和腿的訣別)
張默在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所寫的讚辭,以簡短語句道出瘂弦特色:
「瘂弦的詩有其戲劇性,也有其思想性,有其鄉土性,也有其世界性,有其生之為生的詮釋,也有其死之為死的哲學,甜是他的語言,苦是他的精神,他是既矛盾又和諧的統一體。他透過美而獨特的意象,把詩轉化為一支溫柔而具震撼力的戀歌。」這是對瘂弦詩的印象的總體反應,所謂「甜是他的語言,苦是他的精神」,一針見血之論,將瘂弦詩的內在精神與外在形貌表露無遺。
(以上辛鬱談話紀錄,見之於聯亞出版社現代名師品賞集)(說明中舉例改寫自蕭蕭。瘂弦的情感世界。載於蕭蕭編(1994),詩儒的創造:瘂弦詩作評論集。臺北:文史哲。P.233-238)
◎生平軼事
1.童年和父親的牛車圖書館下鄉,點燃寫詩火焰
童年時代,瘂弦父親在民眾教育館工作,為了帶動鄉民閱讀的風氣,父親發明了一座行動圖書館,也就是在改裝過的牛車上滿載圖畫書下鄉做巡迴服務。瘂弦的父親充當館長,請了一位車伕掌鞭,再加上瘂弦這個小童工,三人浩浩蕩蕩,敲鑼打鼓,到處招攬孩子來看書,直到天黑才休館。這樣的特殊境遇,使瘂弦從小就對書籍產生興趣,而他的父親也非常鼓勵年幼的兒子寫作,並且期盼兒子長大以後能夠成為文壇上的「亮角」(發亮的角色)。
2.筆名由來,先有名字再想典故
高中時的瘂弦非常喜歡拉二胡,喜歡二胡啞啞的聲音,於是他將自己起名叫「瘂弦」(「瘂」即是「啞」)。後來看到陶淵明的詩「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他一想,這句詩拿來做筆名的解釋倒很不錯,所以這筆名的典故是後來錦上添花的,並不是一開始崇拜陶淵明「無弦琴」的意境而取。
【課文與注釋】
一 荒年又缺鹽,二嬤嬤呼求鹽,得不到天使與大文豪的關注,如此無告。
◎段析:本節運用對比(語義上是對比,修辭上是映襯):春天、天使、榆樹、歌唱,一切看似世界如此美好。而貧苦的二嬤嬤卻連生命必需的鹽都缺乏,更不要說歉收的糧食了。美好與欠缺的巨大反差,造成詩的張力,也帶來強勁的反諷力道,令人不寒而慄。
修辭
- 二嬤嬤壓根兒也沒見過退斯妥也夫斯基:映襯。
- 二嬤嬤壓根兒也沒見過「退斯妥也夫斯基」:借代( )
- 春天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天使們就在榆樹上歌唱:( )
- 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沒有開花:( )
文意
- 二嬤嬤壓根兒也沒見過退斯妥也夫斯基:「退斯妥也夫斯基」是同情卑微小人物的大作家,但「二嬤嬤」這位真正值得同情的小人物卻因卑微而無告,沒有得到遙遠大作家的關注。
二 盲了的二嬤嬤繼續呼求鹽,遙遠的鹽務大臣沒帶來鹽,天使嬉笑地搖下雪,她更加無助。
◎段析:仍用對比,但情況變本加厲:二嬤嬤盲了,且下雪了。遠在天邊的鹽務大臣點出悲劇的起因是政治,擴大本詩的關懷層面。
修辭
- 鹽務大臣的駱隊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著:映襯/鹽務大臣的悠哉與二嬤嬤的亟需(與「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相映襯)。
- 二嬤嬤/的盲瞳裡一束藻草也沒有/過:映襯/死白的盲瞳與綠意盎然的藻草。
- 二嬤嬤/的盲瞳裡一束「藻草」也沒有/過:象徵/藻草的綠象徵生命力的勃發。
- 她只叫著一句話: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天使們嬉笑著把雪搖給她:映襯/二嬤嬤的哀號與天使的嬉笑、鹽和雪。
- 天使們嬉笑著把雪搖給她:反諷/本應助人的聖潔天使,不僅見死不救,甚且只顧嬉笑。
文意
- 天使們嬉笑著把雪搖給她:雪與鹽在形狀及顏色上都類似,卻完全不能幫助二嬤嬤,還可能使之凍餒,讓處境雪上加霜。
1.鹽務大臣的駱隊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著:
(1)點出二嬤嬤的所在地應在缺鹽的北方內陸(榆樹是北方常見植物)。
(2)七百里不只是食鹽產地與二嬤嬤之間的距離,更暗指大臣與民生疾苦離得很遠。
(3)表示中國並不缺鹽,二嬤嬤的悲劇是權貴大臣的瀆職所造成。因此困境有希望藉由政治革新來解除(伏筆)。
2.二嬤嬤的盲瞳裡一束藻草也沒有過……給我一把鹽呀:
(1)鹽與藻草都是海的產物,不直接說「二嬤嬤沒看見過鹽」而曰藻草,可避免詩意直白複冗。
(2)本以乏鹽可用的「味覺」來寫生命悲苦,此處則轉化成「視覺」上生命力的缺席。
三 雖然革命成功、農作豐收,但二嬤嬤卻已然上吊且無人收屍。大文豪始終未聞此一悲劇。
◎段析:結尾與首段呼應但寫法有異,因革命已來不及改善二嬤嬤的悲劇。全詩故作「冷眼旁觀」的語氣,透過二嬤嬤這個無名無姓的小人物寫出鹽政及革命的大歷史。
課文補注
7.退斯妥也夫斯基:這首詩首尾各出現一次退斯妥也夫斯基這位俄國作家的名字。為什麼瘂弦把二嬤嬤和這位俄國作家,兩個不相干的人拉在一起呢?瘂弦說:他寫鹽這首詩的時候,是「受到超現實主義表現技巧影響的階段,把兩個完全無關,絕不可能遇合的人或事『遭遇』在一起,正是超現實主義的慣用手法之一」。超現實主義常用非邏輯性的表現方式,把內心由理性的控制解放出來,以呈現潛藏內心的活動。因此儘管表面上放在一起的意象似乎漠不相關、不合邏輯,但必有其內在潛藏之邏輯性……退斯妥也夫斯基可以說是描寫痛苦的大師。二嬤嬤一生受盡了苦,可以說是痛苦的化身。(鍾玲瘂弦筆下的三個人物)
修辭
- 一九一一年黨人們到了武昌。而二嬤嬤卻從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中,禿鷲的翅膀裡;且很多聲音傷逝在風中,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開了白花:映襯/困境有望改善,但二嬤嬤絕望結束生命。
- 而「二嬤嬤卻從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中,禿鷲的翅膀裡」:( )
- 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開了白花:( )
- 退斯妥也夫斯基壓根兒也沒見過二嬤嬤:映襯。
文意
- 一九一一年黨人們到了武昌:革命已經成功。本可能進一步改革鹽政,二嬤嬤卻與紓困的可能擦肩而過。
3.二嬤嬤卻從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禿鷲的翅膀裡:
(1)榆樹是天使駐足歌唱處,也是二嬤嬤結束自己生命之處。
(2)委婉指出二嬤嬤在榆樹上上吊身亡,死後無人收屍,屍體被野狗及禿鷲分食。
(3)婉曲寫法避免了血淋淋且催淚的畫面,維持住全詩「冷眼旁觀」的角度與敘事語氣。
(4)「走進了」是以生擬死,故意輕描淡寫死亡,反而驚心動魄。(改寫自鍾玲瘂弦筆下的三個人物)
4.且很多聲音傷逝在風中,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
(1)二嬤嬤已逝,故更改前兩段「她只叫著一句話」的寫法,同中存異,異中求同。
(2)「很多聲音傷逝在風中」暗指二嬤嬤的悲劇不是個案,很可能在不同時空的許多人身上發生。
(3)「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的呼聲三度出現,貫串全詩,有人生實苦的哀號意味。
5.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開了白花:
(1)意謂農作豐收,糧食無缺。
(2)與本節首句合看,指本來的艱困處境已然改善(或露出改善的曙光)。
(3)二嬤嬤始終等不到新時代帶來的新希望,正是命運對她的無情捉弄。
6.退斯妥也夫斯基壓根兒也沒見過二嬤嬤:
(1)暗示這世界苦痛太多,儘管偉大如退氏,也不可能關切到遙遠的中國來。
(2)小人物「二嬤嬤」與大文豪「退斯妥也夫斯基」相互映襯。
(3)首尾呼應,同中有異。
(4)作者頗有以中國退氏自我期許的意味。
辨析
◆鷲、僦、蹴、憱
形 |
音 |
義 |
例 |
鷲 |
ㄐㄧㄡˋ |
鳥名。 |
禿鷲。 |
僦 |
|
|
僦屋。 |
蹴 |
|
|
一蹴可幾(一舉腳即可到達,比喻容易成功)。 |
憱 |
|
不高興的樣子。 |
憱然。 |
◎本詩評析
(1)層遞筆法強化悲劇:全詩的張力全在悲劇的釀造上,一句一折,一節愁苦深過一節,二嬤嬤命運越來越悲慘。
(2)全詩的意象多為白色:白色本純潔無瑕,在此詩中卻諷刺地象徵空無絕望,是死亡的色彩。
(3)結構形式上重疊複沓。
(4)音樂性強。
6W分析討論
|
|
提問 |
答案 |
分析理解 |
Who 人物 |
1. 作者為何不給「二嬤嬤」一個名姓? |
|
2. 「退斯妥也夫斯基」是何許人也?作者為何引用他做為材料? |
|
||
3. 「天使」、「鹽務大臣」兩個角色的安排分別有何意義? |
|
||
What 何事 |
1. 「鹽」代表什麼意涵? |
|
|
2. 二嬤嬤為什麼重複叫著:「鹽呀,鹽呀,給我一把鹽呀」? |
|
||
3. 全詩的意象以何種顏色呈現?形成怎樣的閱讀效果? |
|
||
When時間 |
故事場景的季節設計為何?又有何意義? |
|
|
Where地點 |
推斷這故事悲劇發生在中國的何方? |
|
|
Why為什麼 |
為何「一九一一年黨人們到了武昌」,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開了白花? |
|
|
How如何 |
作者如何為弱勢者發聲? |
|
B B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倒反
言辭表面的意義和作者內心真意相反的修辭法,稱為倒反。
類別 |
定義 |
舉例與說明 |
倒辭 |
「正話反說」,通常是因為情深難言,或是嫌忌難說,於是用相反的詞語來表現本意和真情,不太有諷刺的意思,但可以自嘲。 |
1.有一種人我最不喜歡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養的人。(梁實秋下棋)→一般而言,與所謂「有涵養」的人下棋應該是一件很舒服的事,但作者以略帶自嘲的手法,自嘲「最不喜歡和他下棋」,令人產生想要明白「為什麼」的心理期待,造成一種驚奇的效果。 2.我掩卷凝思了半天,我想在中國找不出這樣一個「笨」人來。也就是說,在這種笨人不能產生之前,我們的科學,還是抄襲的,短見的,……。(陳之藩實用呢,還是好奇呢?)→這裡的「笨人」實指不急功好利的人,對「笨人」作者並無諷刺之意。 3.輸呀,輸得精光才好呢!反正家裡有老牛馬墊背,我不輸,也有旁人替我輸!(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艷)→「輸呀,輸得精光才好呢!」是倒辭,其實心中不想輸。 |
反語 |
「反話正說」,故意把不滿、輕視的情緒隱藏起來,表面上用正經的言語來稱揚,間接表達心中的嘲弄諷刺。語意不但相反,而且含有嘲弄譏刺等意思的倒反語。 |
1.天使們嬉笑著把雪搖給她。→本應助人的聖潔天使,不僅見死不救,甚且只顧嬉笑。 2.不知是受了哪一位大人先生的恩典,這一條臭水溝被改為地下水道,上面鋪了柏油路,從此這條水溝不復發生承受垃圾的作用,使得附近居民多麼不便。(梁實秋垃圾)→「水溝」不是倒「垃圾」的地方,諷刺居民缺乏清潔的習慣。 3.惜春冷笑道:「我雖年輕,這話卻不年輕。你們不看書,不識字,所以是獃子,倒說我糊塗!」尤氏道:「你是狀元!第一才子!我們糊塗人,不如你明白。」(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尤氏說惜春是狀元、第一才子,是表面誇讚,實際嘲笑的倒反辭。 |
【知識+縱看現代詩】
五○年代現代詩的發展
分期 |
簡介 |
代表詩人 |
||
臺灣日據時期 |
1.日據下的臺灣新詩,一方面要排除中日傳統文學的束縛,又要另闢蹊徑,開創臺灣新文學。詩人以中文或日文創作,作品多反映被壓迫者的反抗心聲,強烈表露鄉土意識與民族認同,具反日意識,對於現實的關懷與藝術的追求均能予以注意,如賴和南國哀歌。 2.張我軍可謂此時期臺灣新詩的奠基者,亂都之戀為臺灣第一本中文新詩集。賴和以時代史事入詩,奠定了現實主義詩風。楊熾昌等人組成「風車詩社」,提倡超現實主義的個人抒情,為臺灣詩壇注入新詩風。 |
張我軍、賴和、楊熾昌等人 |
||
臺灣光復後 |
五○年代 |
1.反共愛國詩風: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撤守臺灣,因此臺灣詩壇配合政策,興起一股反共復國、戰鬥愛國的詩風,也帶起懷鄉題材的創作。 2.現代詩運動:當時臺灣新詩人認為新詩對傳統的依賴還是太深,不能完全擺脫舊詩的格律與意象,於是展開「現代詩運動」,高舉現代主義旗幟,提出西化主張,讓詩的形式更自由,意象的塑造更大膽創新,且不再使用「新詩」一詞,而改稱「現代詩」,強調詩要有知性,應突破舊的形式框限;但在借鏡西方詩法、銳意求變之際,也有鎔鑄古典精髓、塑造民族風格的反省、實踐。 3.這一時期名家輩出,以現代詩社、藍星詩社及創世紀詩社最具影響力,給臺灣詩壇嶄新的面貌與活力,為現代詩締造第一個輝煌的高峰期。 |
||
主要詩派 |
簡介 |
代表詩人 |
||
現代詩社 |
1.一九五三年二月,紀弦創辦現代詩季刊,組成「現代詩社」;三年後成立「現代派」,延續大陸時期戴望舒等人在上海創立的現代派命脈,故亦稱「後現代派」。 2.「現代派」植根於現代主義,繼承大陸時期象徵派和現代派的血緣,以「領導新詩的再革命,推行新詩的現代化」為職志,擁有刻意求新的創造精神。 3.主張宗法法國波特萊爾,認為新詩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強調知性,排斥情緒的告白,追求詩的純粹。 |
紀弦、楊喚、林亨泰、鄭愁予、林泠等人 |
||
藍星詩社 |
1.一九五四年,覃子豪、鍾鼎文、余光中等人為了反對現代詩社「橫的移植」、「知性」的主張,成立「藍星詩社」;此社不講組織,社中沒有社長,沒有奉行的詩歌主義,成員彼此風格與詩觀頗不相同,以覃子豪、余光中最為人推崇。 2.強調新詩乃「縱的繼承」(延續傳統),是時代的聲音,不是西方詩歌的餘緒。 3.繼承格律派優美的抒情詩風,創作傾向抒情。 |
覃子豪、余光中、羅門、周夢蝶等人 |
||
創世紀詩社 |
1.於一九五四年由張默、洛夫、瘂弦等人創立,發行創世紀詩刊,與現代詩社、藍星詩社鼎足而立,人稱張默、洛夫、瘂弦為「創世紀鐵三角」。 2.風格主張迭有變化,從最初的政治色彩、中國風味濃厚的「新民族詩型」,轉而發揚「超現實主義」,強調詩的超現實性。 3.以實驗的精神創作,鼓勵新的創作技巧,講求獨創性與純粹性,著重個人感覺,意象有時流於晦澀。 |
張默、洛夫、瘂弦等人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