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暖身一下:

 

一、下列參考選項中的名句皆出自戰國策,請將最適切的選項填入(  )中,使句意完足。

參考選項:

(A)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B)懷重寶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輕敵

(C)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

(D)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

(E)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F)矜功不立,虛願不至

1.善於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教訓,即是所謂(  ),遵此原則行事,才能減少錯誤,避免災禍。

2.建立功業,不是自我吹噓就能成事的,因為(  ),唯有腳踏實地,才是邁向成功的正途。

3.一個人聲名顯赫就會引起別人的注意,若能秉持著(  )的處世態度與智慧,必能逢凶化吉,少有怨尤。

 

二、閱讀下列文字,並從參考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填入(  )中。

參考選項:

(A)畫蛇添足 (B)鷸蚌相爭 (C)驚弓之鳥 (D)毛遂自薦 (E)狐假虎威 (F)狡兔三窟

  戰國策裡的故事,可說是現今許多「成語」的源頭。例如(1.  ),就來自齊國馮諼替孟嘗君策劃掌握封地、鞏固相位的故事。又如(2.  ),則來自楚國一個「愛現」的傢伙,偏要在所畫的東西加幾筆,以致輸掉冠軍獎品的故事。又如(3.  ),則是來自燕國蘇代勸趙王不要攻打燕國,以免被秦國趁著燕、趙兩國相持之際出兵併吞的故事。

 

三、深謀遠慮與心機深重的界限何在?在競爭激烈、生存困難的戰國時代,馮諼這個形象多變的謀士卻有著對主子不變的忠誠。誰單純?誰複雜?誰對誰效忠?誰又被誰出賣?

小問:未來的你在如今競爭的社會並不輸戰國時期的動亂,你要成為足智多謀的策士嗎?還是另有自我期許?對國、對社會、對公司、或是對自己的理想有衝突或取捨時,你會如何面對呢?試舉一例說說自己的想法!

【學習重點】

    小問:

    請問先秦的士如何產生?

    這些游士才能品德參差不齊,你認為對當時諸侯有何作用?

在今日這些游士的腳色類似何種身分之人?

 

1.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得名於戰國策,起始年代按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因各國史書被焚,遂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踵春秋之後,定戰國起於周元王(西元前四七六年);按司馬光資治通鑑卷第一,則以「三家分晉」為戰國之始(西元前四○三年)。戰國時代結束於秦始皇統一六國(西元前二二一年)。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是後世史家為研究這兩段歷史,對東周此一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歷史上並不存在春秋、戰國這樣的朝代。

2.諸子學說紛陳,百家爭鳴:王夫之稱戰國時期為「古今一大變革之會」,其間充滿政治不安與動亂,卻也助長各種學術思想的蓬勃發展。此一時期有楊朱、墨子、孟子、許行、鄒衍、商鞅、慎到、申不害、惠施、公孫龍、莊子、荀子、韓非子、蘇秦、張儀等諸子學派,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所稱的「九流十家」若不能謂源自戰國時期,至少也是在此時期得到重要發展。

3.戰國時代的「士」: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士」?戰國初期,凡聚徒講學,著書立說,積極參與政治的人,如:墨子、楊朱可稱為士。戰國晚期,七國進入存亡續絕的鬥爭階段,諸侯國各公子為了壯大自己的政治勢力,大都以養士為重,如著名的養士四公子──齊的孟嘗君、趙的平原君、楚的春申君以及魏的信陵君。在此時,士是王侯、將相、農工商賈以外最活躍的社會階層。

  先秦的士來源有二:一部分是從舊封建制度中游離出來的沒落貴族,一部分則是由社會下層浮升上去的庶民。不論是貴族下降或庶民上升,到了戰國中晚期都已貧窮不堪了,像范雎「家貧無以自資」,馮諼「貧乏不能自存」。我們不難想像,當時千千萬萬托庇私門的游士大概都是窮到「無以為衣食業」的人,所以他們被稱為食客,因為他們投身私門,就是為了求足衣足食而已!但因人數激增,士的流品也日益複雜,有些「士」,如孟嘗君門下的雞鳴狗盜之徒,根本不是知識分子,有些略識之無的人,充其量也只能算邊緣知識分子,這和戰國初年的士已有相當程度的差距。

  這些貧乏不能自存的游士,個別地看似乎均無足輕重。但幾千人聚在一起則也未嘗不是當時政治上的一股極大的力量。食客除了為主人提供個人的服務外,作為一個社會階層而言,他們正是私門權力的政治基礎。貴族傾財養客絕不是為了裝潢門面。孟嘗君見廢,三千賓客皆不顧而去,然終得力於一馮諼而復位,此即養客的一種實效。史記春申君列傳云:「春申君既相楚。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是養客和「輔國奪權」有極大的相關,這時的士已不再需要架上「任重道遠」、「大丈夫」的帽子。我們也許可以說,養士之風是中國知識階層發展史上,政治和經濟利益相衝擊之下所不可忽視的時代產物吧!

4.養士:游士為求安身立命,遊走各國尋覓施展長才的機會,而國君或貴公子憑藉豐厚的財力和權勢,供養人才,提高自己的聲譽,適時發揮政治影響力,養士風氣因而興盛。

5.戰國時代的社會背景: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到了戰國變本加厲「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戰國策),展開了生死存亡的戰鬥。從春秋時期的一百餘國,到戰國僅存二十餘國,戰國中期的七個大國稱為「七雄」,其餘小國陸續被吞併,七雄之間則彼此合縱連橫。此時期政治上貴族陵夷、平民崛起,布衣可以為卿相。社會上人口較春秋時增加,使用鐵器與青銅器,戰爭規模也更擴大。

 

【題解】

◎寫作背景

  從春秋以後到楚、漢興起這二百多年間,是個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期。在這只有利害而沒有道德可言的世道裡,各國互相仿效,「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展開了生死存亡的戰鬥。各國的統治者為了讓自己在鬥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需要策士來運籌帷幄,出謀獻策;而策士也適應這種需要,以「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為目的,自由來往於各國之間,搖唇鼓舌,賣力效勞。

 

◎補充注釋

小問:

資料1 主要說明什麼道理?請簡述!

資料2 「雞鳴狗盜」是罵人的語言,此文給你有何啟示?

資料3 孟嘗君因哪兩件事得到父親田文的重視?

 

1.馮諼:史記孟嘗君列傳關於馮諼的記載:(史記作馮驩)自齊王毀廢孟嘗君,諸客皆去(離孟嘗君而去),後召而復之(後齊王又召回孟嘗君並恢復其職),馮驩迎之。未到(還沒到京城的時候),孟嘗君太息歎曰:「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先生所知也。客見文一日廢,皆背(背棄)文而去,莫顧(關心眷顧)文者。今賴先生得復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復見文乎?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馮驩結轡下拜(把韁繩打結,並對孟嘗君行禮)。孟嘗君下車接之,曰:「先生為客謝乎(替門客賠罪嗎)?」馮驩曰:「非為客謝也,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事物有它運行一定的道理),君知之乎?」孟嘗君曰:「愚不知所謂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獨不見夫朝趣市者(早晨趕赴市場的人)乎?明旦(清晨時),側肩爭門而入(轉側肩膀爭著要從門口擠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經過市場的人)掉臂而不顧(手臂一揮連頭也不回)。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無)其中。今君失位,賓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絕賓客之路。願君遇客如故。」孟嘗君再拜曰:「敬從命矣。聞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2.孟嘗君:孟嘗君田文,封於薛,又稱薛公,為齊威王之孫,齊國名相田嬰之子。以禮賢下士,才智超群聞名。因其聰明機警而得到田嬰的喜愛,於是田嬰便以田文為其太子,在其死後襲爵於薛,號為孟嘗君,並繼其父為齊相。

  為了增強政治實力,孟嘗君大力招徠各諸侯國的賓客和逃亡的人,對他們極為禮遇,不論貴賤,總親切相待。與賓客談話,他總詳細地詢問其親屬的住處,並有侍史在屏風後做紀錄。賓客離去,孟嘗君馬上派人去問候其親屬。所以天下之士翕然從之,門下之士達數千人。

  齊湣王二年(西元前二九九年),孟嘗君奉派出使秦國,因故被秦昭王囚禁起來,且有被殺之虞。孟嘗君聽從門下之客的建議,求救於秦昭王的寵姬。寵姬提出要以白狐裘為交換的代價,但孟嘗君唯一的一件白狐裘已經送給秦昭王了,幸賴門下一名善盜的食客為之將白狐裘盜出。秦王的寵妾果然說服秦王釋放孟嘗君,孟嘗君遂立即出奔。一行人來到關口,城門緊閉,依規定雞鳴時才可開城門。孟嘗君擔心秦王後悔,一位門下之客就學雞鳴引起四周雞群放聲啼叫,城門因此打開,孟嘗君得以順利出秦返齊。

  孟嘗君在齊國為相多年,任用賢能,努力治理,一再擊秦伐燕,聲名大振,因此有人散布謠言說:「齊人只知有孟嘗君,不知有齊王。」並言其有意自立為王。孟嘗君因此回到薛地,後又帶賓客至魏。後孟嘗君逝,歸葬於薛。

3.田嬰之子:史記孟嘗君列傳:「初,田嬰有子四十餘人。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撫養)也。」其母竊舉生之。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於田嬰。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你)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長到門楣同高),將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嬰默然。文曰:「必受命於天,君何憂焉。必受命於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

孟嘗君(西元前?—前二七九),名文,姓田氏,戰國時期齊之公族。父嬰,為齊威王少子,齊宣王庶弟。相齊十一年。湣王時期,受封於薛,是為靖郭君。

田文生性聰明,曾以「(田嬰)用事相齊,凡歷三王,不曾著意於公室,卻急於累富私家;門下不見賢者,士眾不得體恤」,勸諫其父田嬰,而深得器重。

田嬰曾使之主賓客,而名聲聞於諸侯,諸侯皆請嬰以文為太子,嬰許。及卒,文果代立而領薛,是為孟嘗君。

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捨業厚遇之。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其待客坐語,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與客語,問親戚住處。客去,孟嘗君已使人存問,獻遺其親戚,以故孟嘗君能傾天下士。

齊湣王二十五年(西元前二九九)孟嘗君出使入秦。秦昭王欲殺之以利秦,幸門客有雞鳴狗盜之徒相助,才得以安然返齊。

 

【作者】

請閱讀課本、參考書及講義關於戰國冊的介紹:

小問:

以歷史觀點來看,戰國策有何重要?

以文學角度來看,戰國策又有何影響?

為何劉向在戰國策書錄中稱本書「不可以臨教化」?又為何本書會被保存下來?

 

(1)戰國策的內容:或偏重記言,所載多為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或偏重記事,記事者多具有強烈的國別色彩,如韓策三晉已破智氏、楚策楚考烈王無子等;這類篇目偏重史實的記載,較不重視言談上的技巧和說服力,也因此敘述史實較為客觀。

(2)戰國策的寫作風格:脫離傳統儒家文學之教化觀,大多偏向反映戰國縱橫家之風格,敘事狀物極其鋪張揚厲;說理論事則犀利明快,雄辯滔滔;陳述利害則危言聳聽,權謀詭詐;全書縱橫馳騁,氣勢奔放。

(3)戰國策的評價:劉向在戰國策書錄中稱本書「不可以臨教化」,但亦肯定其「亦可喜,亦可觀」,大概古代學者多否定書中之思想觀念,但卻也不得不肯定其在文學創作及語言藝術上之成就。歷代持正統儒家觀點的批評家都對《戰國策》加以貶低,甚至把它定為「毒草」,要大家「鋤毒」。漢代劉向認為它「不可以臨教化」(《戰國策》書錄),就是 說,它沒有宣傳儒教,所以不能用來「教化」人民。宋代李格非說它「淺陋不足道」(書《戰國策》後),因為都不是出自儒家的典籍,不合儒家的口味,所以斥之 為「淺陋」。曾鞏更認為這是一部「邪說」,把它整理保存下來,為的是「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後以禁則齊;使後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後以戒 則明。」(《曾子固序》)因為暴露了許多反動統治階級黑暗醜惡的東西,所以被定為「邪說」,把它整理保存下來,為的是做反面教材,讓「當世之人」、「後世 之人」都知道這是一部「邪說」,這樣就容易禁絶。這些批評,正可以從它們的反面來肯定這部書。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作者舉出哪些事例,讓讀者認為馮諼是個「貪而不知足」的人?

 

2.孟嘗君及其身邊的人,面對馮諼的「貪而不知足」,反應如何?

 

3.作者為何要用「貶抑」的筆法鋪陳馮諼的「貪而不知足」?

 

4.由孟嘗君對馮諼致歉的一段話:「文倦於事……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可看出孟嘗君是個怎樣的人?

 

5.馮諼問孟嘗君:「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沒有正面回答此一提問,卻說:「視吾家所寡有者。」這樣的回答有何用意?

 

6.馮諼向孟嘗君解釋如何「市義」的一段話:「今君有區區之薛……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馮諼的語氣及立論點為何?

 

7.薛地的百姓如何回應孟嘗君的「焚券」義舉?

 

8.馮諼以什麼說詞,打動梁惠王虛上位,以千金百乘往聘孟嘗君?

 

9.馮諼用了什麼計謀使孟嘗君重返齊相?

 

10.齊王說服孟嘗君重返齊國的一番話,含藏何種言辭技巧?

 

11.在薛地建齊之宗廟,對孟嘗君有何益處?

 

12.馮諼為孟嘗君設計營造了哪三窟?

 

13.成語「狡兔三窟」應作何解釋?

 

14.本文最後,作者如何評斷馮諼的功過得失?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與《戰國策》內容略有不同,依鄭良樹《戰國策研究》所示,二者差異可列表如下:(表中「馮」指馮諼,「孟」指孟嘗君)

    小問:關於本文之史事,亦可見於史記孟嘗君列傳。兩篇的重點有何不同?

 

 

《戰國策》

《史記》

1

馮諼因家貧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馮驩聽說孟嘗君好客,自己又家貧,乃寄食其門下。

2

馮當面見了孟,孟問他何能。

孟見傳舍之長,問他馮何所能。

3

有「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一節。

沒有。

4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使人給其老母食用,無使貧乏。

馮彈劍歌「無以為家」後,孟不悅。

5

孟請人去收稅租,沒說明原因。

孟請人去收稅租,因為「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

6

孟貼公告,問門下諸客,誰能收債於薛。

孟問左右,何人可使收債。

7

馮自薦。

傳舍長薦馮。

8

辭行之前,有「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一節。

沒有。

9

到薛後矯命以債賜其民。

到薛後,得息錢十萬,買酒買牛,大吃大喝。

10

沒有。

又說了一大堆話。

11

馮自動驅車回齊。

孟聽說馮燒券契,使使召馮返齊。

12

馮提出「市義」的說法。

馮提出「焚無用虛債之券,捐不可得之虛計,令薛民親君而彰君之善聲」的說法。

13

孟不悅。

孟拊手而謝之。

14

齊王廢孟,因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齊王廢孟,因為「惑於秦、楚之毀」。

15

沒有。

有「諸客見孟嘗君廢,皆去」一節。

16

孟歸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於中道,孟乃曰:「所為市義者,今日見之。」

沒有此節。

17

馮以「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說孟。

馮以「借臣車一乘入秦,令君重於國」說孟。

18

孟使馮遊梁。

孟使馮遊秦。

19

梁王虛上位,往聘孟。

秦王遣車十乘,以迎孟。

20

馮先驅,誡孟不可接受。

馮先驅,誡齊王不可讓孟往秦。

21

梁使三反,齊王懼,封書向孟謝罪,請孟復舊位。

齊王信馮之說,令孟復相齊。

22

沒有。

孟復位,諸客皆返,孟有「文常好客,遇客無所敢失,食客三千有餘人。客見文一日廢,皆背文而去」之歎,並有「客如復見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之憤。

23

馮誡孟請立先王之宗廟於薛之後,方可接受齊王之相位。

沒有。

24

沒有。

馮緩和孟對門客之憤怒,說:「富貴多士,貧賤寡友。」

25

有「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一節。

沒有。

26

沒有。

孟聽從馮之勸告,迎客如故。

 

◎課文連結:

◎燭之武與馮諼有何異同?

 

燭之武

二人皆為高瞻遠矚之士。

1.燭之武於春秋時期的鄭國,雖不受重用而抱憾,卻仍願為拯救國家而冒險遊說秦穆公退兵。

2.左傳的描寫重在遊說技巧。

馮諼

1.馮諼為孟嘗君效命而非為齊效命,可看出戰國時期卿相坐大的現實。2.戰國策的描寫重在謀略。

 

◎、戰國策一書對戰國策士縱橫捭闔的辭令功夫多所描繪,下列三段文字皆出自於本課,在這些對答中各運用了什麼辭令技巧,請自參考選項中選出適切的答案。

參考選項:

(A)以簡單的回答表示冷漠輕蔑

(B)用迂迴的語氣表達不滿

(C)用以退為進激發對方的同情

(D)用誇大的言論引起眾人的矚目

(E)理直氣壯地直陳疏失使其無言以對

(F)以謙遜的語氣化解對方的不滿

1.孟嘗君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2.馮諼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

3.齊湣王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

 

.簡答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戰國策齊策)

  上列引文是大家熟悉的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其中三處畫線部分,分別表現了孟嘗君、左右之人、馮諼的心態。請閱讀全文,仔細推敲,分別說明三者的心態。〔注意:請標號分項說明。〕 98指考)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婉曲

  說話或行文時,不直接講出本意,只用委婉曲折的言詞,含蓄地烘托或暗示出本意來,稱為婉曲。

 

請寫出以下句中的本意:

 

1.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2.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3.二嬤嬤卻從吊在榆樹上的裹腳帶上,走進了野狗的呼吸中,禿鷲的翅膀裡。(瘂弦鹽)→

4.垂垂老去的姨娘,亦終歸走向同一個渺茫不可知的方向。(琦君髻)→

5.只銀紙備辦在。(賴和一桿「稱仔」)→

6.大人,真客氣啦!才一斤十四兩。(賴和一桿「稱仔」)→

7.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8.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以「慈父見背」、「舅奪母志」曲折表達→

9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論語陽貨》)→

10我是屬於照相會浪費底片的那種人。→

11那幢樓房蓋好三年多了,只有風和蚊子住在那裡。→

12.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憂傷的側影/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憂傷就滅頂。(余光中〈碧潭〉)à

13.我正要掏出手帕為他擦淚時,從車窗的反照裡,看到我自己,我的臉早已模糊了。(王尚義〈失戀〉)à

14.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該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還長著呢!(張愛玲〈傾城之戀〉)à

15.世上甚多藏書甚富之人,嚴格說來,只是收藏家,寢饋其間的反是書蠹;倒是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吳魯芹〈我和書〉)à

16.胡琴咿咿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張愛玲〈傾城之戀〉)à

17.賽因河的柔波裡掩映著羅浮宮的倩影,它也收藏著不少失意人最後的呼吸。(徐志摩〈巴黎的鱗爪〉)à

18.「你在尋什麼?」「去尋我頰邊失落的顏色……。」(張秀亞〈幻思〉)à

 

 

 

 

 

 

 

 

 

 

 

 

 

()意謂動詞

  主要由名詞和形容詞作意謂性動詞,表達的是主謂短語作賓語表達的內容。

通常可語譯為「以……為……」。

例句

說明

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以之為客。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以此為恥。

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

以之為怪。

孟嘗君怪其疾,衣冠而見之。

以之為怪。

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韓愈師說)

以從師問學為恥。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以之為異。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以其樂為樂。

商人重利輕別離。(白居易琵琶行)

以利為重,以別離為輕。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孟子盡心上)

以魯為小。

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蘇軾赤壁賦)

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以之為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