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梁實秋(下棋)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1.閱讀下文,根據文中的情境,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 () 、 () 的選項:清光四射,天空皎潔, () ,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 () ,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梁實秋雅舍) (A)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地上陰影斑斕 (B)蒼然暮色,自遠而至/地上浮光躍金 (C)竹枝戲蝶,小扇撲螢/樹下芳草鮮美 (D)風雲開闔,山岳潛形/樹下燈焰幢幢。 98學測)

2.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三十年代的時候,魯迅曾與梁實秋展開多次筆戰。有一回,梁實秋說魯迅把一切主義都褒貶得一文不值。魯迅則反駁:「你究竟在說『褒』還是在說『貶』?褒就是褒,貶就是貶,什麼叫做褒貶得一文不值?」梁實秋無詞以對,只是解釋回應說,按北京人的用法,褒貶就是指貶。當年這場筆戰似乎魯迅占了上風,然而陳之藩總無法信服魯迅之說,卻也說不出具體的理由。後來在香港,一位四川籍教授給他看一幅鄧小平的題字:「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落款有「錄魯迅詩」字樣,陳不禁為之大笑,原來他發現魯迅自己也有與梁實秋類似的用法,陳之藩因而評論魯迅:泯恩仇指的當然是泯「仇」,「恩」為什麼要泯它呢?(改寫自陳之藩一星如月褒貶與恩仇) (A)梁實秋心知魯迅的反駁是對的,所以無詞以對 (B)陳之藩評論魯迅,可謂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C)鄧小平題字,頗有希望魯、梁二人筆戰「一笑泯恩仇」之意 (D)魯迅事後自覺強詞奪理,所以作詩有「兄弟在」、「泯恩仇」之語。 95學測)(請問這題是修辭中的何者?)

 

小問:

1你下棋嗎?何種棋?分享一下!

2何謂「小品文」?有哪些特色?你的作文是小品文嗎?

3梁實秋談到散文所表現的最高美感是「簡單」二字,請說明?有符合小品文的特色嗎?

【題解】

補充注釋

1.取材平日常見事物:梁實秋本身也熱衷棋弈,據梁實秋公子梁文騏所言:「棋客入室,不遑寒暄,即狂殺起來。他們下的那種棋,日本謂之『早碁』。落子如飛,如驟雨、如爆豆,速度既快,盤數遂多。輸的紅了眼,贏的吃開了胃。在恨恨聲、驚呼聲、抗議聲、嘻嘻的笑聲、喃喃自語聲、哀歎呻吟聲中,在桐油燈草的黯弱光線下,不知東方之既白。父親的興趣不限於親炙,壁上觀也同樣盎然不倦。幾位感情特別豐富的棋客,父親最愛觀賞。北碚時代過去,博弈之事遂告寖(ㄐㄧㄣˋ,漸)絕。」

2.下筆一貫輕鬆幽默:

(1)幽默:譯自英語humor 一詞,指語文中足以使人發笑者。梁實秋在談幽默一文中拈出一位幽默作家具備的條件――「別具隻眼,能看出人類行為之荒謬、矛盾、滑稽、虛偽、可哂之處,從而以犀利簡潔之方式一語點破。」「其人必定博學多識,而又悲天憫人,洞悉人情世故,自然的談唾珠璣,令人解頤。」

(2)鄭明娳 梁實秋散文概說中說:「幽默散文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峰迴路轉,在一陣笑聲裡豁然貫通,清醒的看見人性的缺陷。中國近代散文大家,擅長此道者並不乏人,但是風格各異:周作人下筆冷峭、魯迅出口辛辣、錢鍾書語帶峻厲、梁遇春文多奇詭、梁實秋則能謙沖平和。」

3.別具一體的散文風格:梁實秋的散文獨具自我特色,以傳統文學為基礎,對西洋文學又有相當造詣及廣泛研究,為文雜引典故,信手拈來,飽含哲人智慧,文章以描寫眾生百態為主,詼諧幽默的文字,閃爍著機智與風趣。一九九三年大陸學者范培松所編中國現代散文史描述梁實秋散文:是「周作人的沖淡散文的一脈香火」、「 雅舍小品為中國式的essay散文,隨筆,小品文」,具有文辭雅麗、描寫生動、巧喻聯珠、辛辣幽默、情韻悠長的特點。

4.一般人下棋時種種情態:本篇之幽默所以動人,最重要的原因正是在於作者對人性刻劃的深切入微。文中所顯現之人性特徵,有下列三點:

(1)人性中潛藏著頑皮、惡作劇的快感:如描寫人們以幸災樂禍的心理,「欣賞」對手苦悶受窘的慘狀。

(2)人性好事、好為人師:如描寫觀棋者多事的性格,明知多語不受歡迎,仍不吐不快。

(3)人性好勝、好鬥:點出下棋迷人的主因在於它符合人類好鬥、好勝的本性,生動描繪了下棋者一心求勝、可愛又可笑的性情。

小品文

()定義

  在現代文學中,小品文是隨筆、雜感等雜文的別稱。林語堂人間世創刊號發刊詞對小品文的定義是:「蓋小品文,可以發揮議論,可以暢洩衷情,可以摹繪人情,可以行如世故,可以劄記瑣屑,可以談天說地,本無範圍,特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與各體別,西方文學所謂個人筆調是也。」

()內容特色

1.小品文是種散文的流派,「小品」一詞始於晉代,稱佛經譯本中的簡本為「小品」,詳本為「大品」。後遂以「小品」統稱那些抒寫自由、篇幅簡短、獨抒性靈、韻味雋永的雜記隨筆文字。

2.小品散文在晚明時期大盛,如公安派三袁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獨抒性靈、清新平易,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的幽深孤峭,張岱陶庵夢憶在高雅朗麗的筆調中帶有亡國的蕭瑟悲淒。清代小品文代表則有李漁(笠翁)的閒情偶寄、沈復的浮生六記、鄭燮(板橋)的板橋題畫等。

3.小品文也是隨筆、雜感等雜文的別稱。小品文的特點主要是通過事實和藝術形象來表現思想內容,議論較少,敘述、描寫或抒情成分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劇性的情節,活潑、輕鬆的語言,給人一種揭露性的笑,並使人在笑過之後,看到問題的實質,發人深思。

【作者】

補充注釋

5.清華學校:梁實秋十四歲入清華學校,民國十二年,二十二歲時畢業。清華學校是一九九年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指定用於教育所設的學校,為留美的預備學校,因此特別重視英語教學和新課程,尤其是英語,奠定了梁實秋後來主修英美文學的基礎。

6.為散文、文學評論及翻譯名家:余光中認為梁實秋對文壇及學府的貢獻分別為:散文、翻譯、文學批評、學術研究、教育。

7.白璧德新人文主義影響:

(1)白璧德先生(一八六五一九三三)任教哈佛大學,醉心於希臘亞里斯多德以降的古典思想,駁斥放縱情感和想像的浪漫主義,認為作品應著眼於實際的人生,尊崇理性,強調文學的節制力與紀律。

(2)新人文主義係以英國詩人兼評論家M.阿諾德的文學和社會理論為基礎,於一九二至一九三年間在美國展開的文學評論運動,有別於十三世紀末義大利 但丁、薄伽丘所提倡的「人文主義」,故稱「新人文主義」。

(3)梁實秋就讀清華學校時,熱衷浪漫主義,不但創作新詩,更與郭沫若、郁達夫等創造社(主張文學創作以情感為前提,強調為藝術而藝術)文人頗有交往。一九二四年,二十四歲的梁實秋進哈佛大學,原以挑戰的心態選修白璧德的「十六世紀以後的文學批評」課程,然而白璧德精湛的學識及對梵典和儒家經籍的精通,使梁實秋從震撼到讚仰,從此師承其新人文主義的立場與文學觀。

8.重視文學作品中永恆不變的人性:梁實秋主張「偉大的文學乃是基於固定的普遍的人性,從人心深處流出來的情思才是好的文學」,一個文學作家應該「沉靜地觀察人生,並觀察其全貌。」不應狹隘地侷限於「階級性」、「革命性」與「現實性」。他要求保持文學的嚴肅與純正,反對視文學為逃避現實的純粹藝術,更反對以文學為政治宣傳的工具。

9.刻劃人情世態:梁實秋主張文學需反映人性,因此其小品文亦以人情世態為題材,雅舍小品中如吸煙、飲酒、喝茶、過年、退休,係取材自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饞、嬾、髒、送禮、請客,描寫的是人群中常見的品性與禮俗;男人、女人、孩子、中年、老年,則著眼於人類因性別或年齡而產生的心理差異。梁實秋藉幽默的文筆,一則針砭人性的缺陷,如雅舍小品謙讓直探國人虛偽的心理;二為提示人生哲理,如雅舍小品孩子點出孩子需要適當的管教;三則流露個人的品味與性格,如吃相一文在諷刺國人好吃的醜態之餘,也流露出自己崇尚自然的個性。

10.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1)一九三年胡適計劃大規模翻譯西方重要文化經典,當時他邀請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通伯和葉公超五人翻譯莎士比亞全集,打算以五到十年時間完成。但後來徐志摩奔母喪,葉公超忙結婚,都沒有動手譯書。隔年徐志摩不幸發生空難,葉公超、聞一多志不在此,結果只剩下梁實秋一人以長達三十八年的時間,獨立譯完莎士比亞全集。

(2)一九六七年梁實秋所譯莎士比亞全集正式發表時,曾舉辦盛大的慶祝酒會,梁實秋在酒會中幽默地說,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必須具備三個要件:一要沒有學問,如有學問他就去做研究工作。二需沒有天才,如有天才,他就去從事創作了。三壽命要長,否則就無法翻譯完成,他更風趣的說:「我跟莎士比亞絕交了,他占用了我整整三十年,我喜歡他,也有點恨他,你說人生有幾個三十年呢?」前兩項是梁實秋自謙之詞,後者為事實,但也反映了梁實秋能譯完全部莎翁鉅作,乃凝聚了學識、才情、計畫、定力和恆心而成的結晶。

11.秋室雜文:梁實秋亦有較屬紀錄性及議論性的雜文作品,文筆平實且反應生活。秋室雜文一書中共收錄了三十五篇雜文,有的談往事,有的記人物,有的抒雜感,有的說生活情調,琳瑯滿目,多彩多姿,可說是梁實秋的雜文代表作。

生平經歷

()於北京清華學校得到文學的啟蒙。

()留學美國,師承白璧德新人文主義。

()回國任教,加入新月社,與魯迅筆戰。

()抗戰時赴重慶編輯教科書,並寫作雅舍小品。

()來臺任教師大,退休後致力翻譯莎翁全集及寫作。

理念與成就

()寫作理念

  梁實秋談到散文所表現的最高美感是「簡單」二字,也就是所謂的「簡潔」,然而為了符合簡單這個觀點,寫散文中最根本的原則便要懂得「割愛」,即是所用的文字要精練而不堆砌,因為梁實秋認為散文的美不在於使用了多少華麗的辭句,而是能夠將心中的情思乾淨直截了當的表現出來。也因為如此,在雅舍小品中散文的篇幅大都簡短,但卻能營造出耐人尋味的豐富美感。

()寫作成就

  大陸學者范培松將雅舍小品譽為「中國現代散文史上的學者型的知性散文的第二代的代表」,並認為雅舍小品是「周作人的沖淡散文的一脈香火的延續」,「它是二十年代徐志摩、梁遇春等致力的從英 法散文引進的非中國化的essay 事業的延續,……但由於整個思想情感的規範又完全是中國傳統化的型式,……這樣使得雅舍小品便成為中國式的essay 了。」

【課文與注釋】

第一段:直接破題,敘述和人下棋,使對方陷入窘境的樂趣。

段析:首段敘述從自己與人下棋的經驗談起,文章開頭便以「奇筆突起法」,反向操作,指出「有一種人我最不喜歡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養的人」,造成驚奇效果;接著點出下棋樂趣不僅在爭勝,更在於使對方窘迫。

筆法:梁實秋在文章開頭使用倒反法,頗有醒目之效。本文起筆便是驚人之語,無人不喜有涵養之人,作者反其道而行,是以造成驚奇效果。

1.抽了他一個車:車為象棋中僅次於將帥的重要棋子,下棋時被抽車,意謂損失慘重。

11苦悶的象徵:廚川白村為日本文藝思想家及批評家。一八八年生於京都,曾留學美國,獲文學博士學位。歸國後,任教於京都帝國大學,有系統的介紹歐美近代文學及文藝思潮。一九二三年死於日本大地震。所著苦悶的象徵為其對文藝所提出的鑑賞態度,他認為文學是人的精神、慾望和理想受到外界壓抑所形成的藝術。書中包括:創作論、鑑賞論、關於文藝根本問題的考察、文學的起源等。本書由魯迅轉譯為中文,出版於二、三年代,在新文藝發展風潮激烈澎湃之時,曾引起各界的反響。

12無所不用其極:典出禮記大學:「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語譯:詩經大雅文王篇(詠讚周文王的功業)說:「周從立國到文王時,已數百年了,雖是歷史悠久的舊邦,但文王受天命王天下,其所受的天命是全新的。」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不論是自新或新民都盡心盡力,務求臻於至善。

啜、輟、惙、掇、剟、綴

 

喝。

啜一碗茶。

哭泣時抽噎的樣子。

啜泣。

ㄔㄨㄛˋ

 

輟學。

 

 

危惙。

 

搬、拿。

拾掇。

 

用刀刺或割。

刺剟。

 

裝飾。

點綴。

第二段:敘述世人下棋時的種種神態表現。

段析:第二段則由負面入筆導入正面說理,指出博弈同屬於賭,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但筆鋒一轉,談到「弈雖小術,亦可以觀人」,描述性緩、性急之人下棋時的不同狀態,再以「下棋不能無爭,爭的範圍有大有小」,扣緊首段「君子無所爭,下棋卻要爭」的重要概念。

筆法:此段大量使用排比、類疊與誇飾手法來展現世人博弈時形形色色之態,頗有諧趣。

2.見對方走當頭炮,便左思右想,不知是跳左邊的馬好,還是跳右邊的馬好:當頭炮為常用的棋局走法,先走的一方採取主動攻勢,將炮走到可預備攻擊對方「將」的中心位置,先吃掉對方的中心「卒」(棋局開始時,將「將」的前方有一顆中心「卒」做守護),直接威脅其「將」。此時說「不知是跳左邊的馬好,還是跳右邊的馬好」因為若是守方馬吃掉攻方炮,守方馬反可能成為「炮架」,讓另一支對方炮有可「將軍」的機會。(走棋小知:炮要隔著一棋子才能吃子,如同跳棋一般,所以若是守方馬吃掉攻方炮,即可能介於守方將與攻方另一炮之間,對守方不利)

13博弈:「博弈」一詞,博指局戲(弈棋之類的遊戲),弈指圍棋,一靠機運,一憑智力,兩者性質不同,但因兩者皆是在「局」或「枰」上進行的娛樂遊戲,歷代局影枰聲不絕。後世在「博」的基礎上衍生出一系列的骰戲、骰棋戲、牌戲,在「弈」的品類中增加了象棋,滿足了人們的新鮮感與好勝心。但隨著遊戲的開展,博、弈兩者漸有差異,弈棋朝向鍛鍊思維、陶冶情性的教育性;博戲卻趨向貪求物慾、爭勝牟利的功利性。

第三段:敘述觀人下棋雖有趣,但也有難過之處。

段析:第三段則引經據典,藉李漁閒情偶寄一書,說明觀棋之樂趣恐勝於親自對弈,但觀棋之樂卻又伴隨著觀棋不語的痛苦,生動有趣地描繪觀棋者不吐不快的逗趣神情。

筆法:此段用極為活潑俚俗之語言,將觀棋不語的痛苦道盡。

憋、鱉、蹩、彆

ㄅㄧㄝ

 

憋氣。

ㄅㄧㄝ

爬蟲類。同「」、「蟞」。

鱉甲、鱉咳(比喻言語不清、意思難明)。

 

 

蹩腳。

賭氣、負氣。

恰像與那個蹩氣(又作「彆氣」)一般的,又把一所房子賣掉了,賣得一二百兩銀子。(醒世姻緣傳五十八回)

 

本指弓的末梢不正, 引申拗反不順、悶、煩。

彆扭、彆出一場大病。

 

第四段:說明世人嗜好下棋的原因,並進而說明下棋具有陶冶性情的功用。

段析:末段點出人們嗜好下棋的原因在「它符合人類好鬥的本性」,但此鬥法,不涉名利權位,無關乎財富階級,純粹屬於遊戲本質,隱含作者對現實人生的諷刺,也表達作者悠遊「閒情逸致」的人生態度。

筆法:引用極多,使得字裡行間流露出文白相間的雅趣。

3.英雄無用武之地:比喻賢才志士無法施展其抱負。語出資治通鑑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操(曹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劉備)遁逃至此,願將軍量力而處之!(語譯:現在曹操削平大亂,大致已穩定局面,於是攻破荊州,威勢震動天下。英雄沒有施展本領的地方,所以劉備逃遁到這裡,希望將軍估量自己的實力來對付這個局面!

33退隱東山:謝安原隱居東山,忽而接受桓溫徵召,變節出仕,他的行為自相矛盾,招致高靈的嘲弄,只好苦笑不答。後世遂衍生「東山高臥」的成語,比喻隱居不仕;「東山再起」喻歸隱後又重出做官。世說新語排調中記載:「謝公(晉謝安)在東山,朝命屢降而不動。後出為桓宣武司馬,將發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靈時為中丞,亦往相祖(餞行)。先時,多少飲酒,因倚如醉,戲曰:『卿屢違朝旨,高臥東山,諸人每相與言:「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今亦蒼生將如卿何?』謝笑而不答。」(語譯:「謝安在東山隱居,朝廷屢次下令徵召,他都不肯出仕。後來他擔任桓宣武(桓溫)的司馬,將從新亭出發,朝中人士都出來瞻仰送行。高靈當時擔任中丞,也前往餞行;事先高靈稍微喝了一些酒,就仗著似醉非醉的樣子,嘲弄謝安說:『您屢次違背朝廷的旨意,在東山安閒地高枕而臥,大家常互相抱怨道:「安石不肯出仕,對天下的百姓該怎麼辦呢?」如今天下的百姓又該對您怎麼辦呢?』謝安一笑卻沒有回答。」

34髀肉復生:後多用為自慨久處安逸,壯志漸消,不能有所作為。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劉備)嘗於表坐起至廁,見髀裡肉生,慨然流涕。還坐,表怪問備,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語譯:劉表宴請劉備時,劉備起身如廁,見大腿內側長出贅肉,不禁感慨流淚。回到座位後,劉表見他神色有異,問他怎麼了?劉備回答說:「過去我長年征戰,身不離鞍,因此大腿贅肉都消除;如今不再跨馬征戰,大腿贅肉生出。時光一天天消逝,身體也將衰老,而功業卻無絲毫建樹,因此而悲傷。」

35鉤心鬥角:原是形容秦始皇 阿房宮宮殿建築結構精緻巧妙,後人用以比喻刻意經營,競鬥心機。典出杜牧阿房宮賦:「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迴,簷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鉤心:原指地勢較低的樓閣,屋角伸向高處樓閣的屋心。鬥角:則指平列的樓閣,屋角相對並列。語譯: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座閣;綿亙曲折的走廊,有如縵帛的迴環;房頂高翹的簷牙,像啄食的鳥喙;樓閣順著地勢的高下重疊交錯,對峙並列。

髀、俾、裨、婢、睥、稗

 

大腿。

髀肉復生。

ㄅㄧˋ

使。

俾爾昌而熾。(詩經魯頌閟宮)

ㄅㄧˋ

補。

裨益、裨補闕漏。

 

小的、副的。

裨海、裨將。

 

年輕的女傭。

婢作夫人。(喻刻意模仿,僅形似而不能神似)

 

 

睥睨(含傲慢意)。

 

粟類,葉子像稻、結實像黍, 花、果甚小, 常作為飼料。引申為「小」或「瑣細」。

稗官野史。(「稗官」原為古代負責收集民間小說的小官)

 

洩、瀉、曳、拽、栧

ㄒㄧㄝˋ

外漏、發散,同「泄」。

洩漏、發洩。

 

弛緩、閒適自得的樣子。

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左傳隱公元年)

ㄒㄧㄝˋ

水往下急流。

傾瀉、一瀉千里。

拉肚子。

腹瀉。

 

拖拉、搖晃不定。

曳引、搖曳生姿。

 

拖拉、牽引。

拽倒、拽上。

 

船槳、船舷,同「枻」。

鼓栧而去、蘭栧。

 

【課文問與答】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作者以「有一種人我最不喜歡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養的人。」做為文章的開頭。請問:這是一個怎樣的文學手法?可以達到怎樣的效果?

 

2.作者敘述和人下棋,使對方陷入窘境的樂趣。其中對對方陷入窘境的樣貌有生動的描述。請問:作者是如何描述的?是怎樣的修辭方式?

 

3.作者敘述世人博弈時的形形色色。其中對「下棋不能無爭,爭的範圍有大有小」這一命題,作者如何描述其中的差別?是怎樣的修辭方式?

 

4.對比的使用是文學常用的手法,請問在第二段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對比的例子?請舉例說明。

 

5.文中作者有所慨歎地說道:「下棋只是為了消遣,其所以能使這麼多人嗜此不疲者,是因為它頗合於人類好鬥的本能, 這是一種『鬥智不鬥力』的遊戲。……人總是要鬥的,總是要鉤心鬥角的和人爭逐的。與其和人爭權奪利,還不如在棋盤上多佔幾個官,與其招搖撞騙,還不如在棋盤上抽上一車。」請問這段話背後的含意為何?

 

6.本文藉由描寫下棋時形形色色的樣貌,用來闡發怎樣的人情人性?(請舉例說明)

 

7.本文的寫作特色為何?(請舉例說明)

 

8.梁實秋先生的散文(小品文)深具幽默諷刺的情韻。請問於本文何處可見?

 

9.梁實秋學貫中西,對中國及西方(或東洋)文藝深具學養,因此下筆時旁徵博引,請問文中引用了哪些中西(或東洋)典故?請舉例說明。

 

10.視覺所見、想像所見及援引古書中的例子,是我們在描述一件事情常使用的方法。請問本篇作品中,作者在描述下棋時的種種樣貌時,是否也使用相同手法?如果有,請分別舉例。

 

11.文中作者引用了許多古人的話語,亦使全文流露出一種博學典雅的文學氣息。請問:作者引用了哪些句子?各出自何處?

 

12.文中作者透過自嘲及嘲人的方式,表現了幽默諷刺的文學風格。請問:作者使用哪些自嘲及嘲人的句子?

 

6W分析討論(建議操作時間:30分鐘)

 

 

提問

答案

背景資料

Who

人物

1. 作者在文中舉出了哪些因為下棋而觀察到的不同樣貌的人?

 

When

時間

2. 梁實秋先生認為,下棋最愉快的部分是什麼時候?

 

Where

地點

3. 本文何處可看出作者梁實秋一貫的幽默風格?

 

分析理解

What

何事

4. 學識淵博的梁實秋先生,在文中不著痕跡地使用了哪些典故?

 

5. 經由作者的觀察,下棋時容易展現出的人性有哪些?

 

Why

為什麼

6. 作者為什麼一開頭便說「有一種人我最不喜歡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養的人。」?

 

7. 李漁《閒情偶寄》中提到弈棋不如觀棋,為什麼呢?你的看法是?

 

How

如何

8. 〈下棋〉文中提到:「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你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什麼?你認為這裡的無益之事」可以指哪些活動

 

 

9. 「棋盤小舞臺,人生大棋局」有人認為人生就像一局棋,你如何解讀這樣的說法?兩者的相似處在哪裡呢?

 

10. 梁實秋先生說:與其和人爭權奪利,還不如在棋盤上多佔幾個官,與其招搖撞騙,還不如在棋盤上抽上一車。若用這段話來解釋你在線上遊戲中的攻城掠地,你覺得如何?有什麼相同或相異之處嗎?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引用

  語文中引用別人的話或詩詞、成語、俗語等等,來印證、補充、對照作者的本意,藉以增強文章或說話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稱為引用。引用是一種訴之於權威或訴之於大眾的修辭法,利用一般人對權威的崇拜及對大眾意見的尊重,以加強自己言論的說服力。

類別

定義

舉例與說明

明引

明白指出所引用的話出自何處,稱為「明引」。

1.宋人筆記曾載有一段故事:「李訥僕射……都忘其恚矣。」(南部新書)。
2.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韓愈師說)
3.曾文正公說:「作人從早起起。」因為這是每人每日所做的第一件事。(梁實秋早起)
4.光武有言:「年三十餘,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年與之齊矣。(曹丕與吳質書)

暗用

引用時不曾指名出處,稱為「暗用」。

1.君子無所爭,下棋卻是要爭的。暗用論語:「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2.這時節你「行有餘力」便可以點起一枝煙。暗用論語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3.自古博弈並稱,全是屬於賭的一類,而且只是比「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略勝一籌而已。暗用論語 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4.應該找一條清澈潔淨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簡媜夏之絕句)暗用「許由洗耳」的典故
5.突然四面楚歌、鳴金擊鼓一般,所有的蟬都同時叫了起來。(簡媜夏之絕句)暗用項羽「四面楚歌」的故事
6.有一種「何處惹塵埃」的了悟。(簡媜夏之絕句)暗用慧能禪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7.那你就把對面的新建高樓,當作「相看兩不厭」的「敬亭山」吧!這也許就是現代人「結廬在人境」的一點點「現代哲理」吧!(琦君遙念)暗用李白獨坐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陶淵明 飲酒之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8.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劉開問說)暗用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二、與棋弈相關的成語諺語

  棋弈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因此衍生出許多與「棋」相關的成語,如:

成語

釋義

       )漢界

楚漢紛爭時,以鴻溝為界。比喻敵對的兩方。

       )過河

喻撈過界。依象棋規則,象不能過河。

       )卒子

本指象棋中的兵卒,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比喻毫無退路,只能向前衝,不能退的人。

       )保帥

犧牲屬下保全主帥。

馬後炮

 

王見王

 

事急(         

歇後語,指亂走,比喻遇危急時便亂了手腳。下象棋時,馬走日字步,象走田字步。

敗棋有勝著

指棋下輸了,並不一定每一步都沒走對,其中也還有走得好的步子。

比喻(                                                           

一著錯,(      

原指下棋時關鍵的一步棋走得不當,整盤棋就輸了。比喻某一個對全局具有決定意義的問題處理不當,結果導致整個失敗。

觀棋不語真君子,

             

形容觀棋時應保持緘默,下棋時不可悔棋,兩者為下棋應具備的涵養。

 

三、余光中的現代詩──棋局

――觀棋不語真君子

  落子無悔大丈夫

觀棋的手癢,七嘴八舌

指指點點,楚河這一邊

有人催渡河,有人說,不可

棋子們進退兩難

車都塞車,馬都蹩腳

炮都不舉,卒都潰散

 

但一過了河,車就暢行

炮就轟動,馬就奔騰

三十萬過河的卒子

就忽然恢復了生氣

一進了漢界,棋局

就不再是僵局,是活棋

 

此岸的弈者沉不住氣

斥車馬,呵仕相

卻一直舉棋不定

而每次草率落子

立刻又想要悔棋

更拍桌而起,嚷嚷

 

「你們不過是棋子

我,才是棋盤的主人!」

 

而對岸,漢界的弈者

神情淡定,一言不發

只偶然端茶

淺淺喝一口鐵觀音

(余光中(20055 31 日)。棋局。聯合報,E7 版聯合副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