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郁永河(北投硫穴記)作者課文補充講義         耿樹民編

暖身一下:

配合題:古今地名連連看。

◎ 萬華‧嘉義‧高雄‧彰化‧基隆‧新竹‧淡水‧屏東‧宜蘭

 

◎ 打狗‧諸羅‧艋舺‧半線‧竹塹‧雞籠‧滬尾‧噶瑪蘭‧阿猴

【題解】

小問:

1「裨海紀遊」此書有何特殊處?

2郁永河為何來台灣?又如何到北投?

 

◎補充注釋

1.裨海紀遊:分為上、中、下三卷,從郁永河受領任務開始,至採硫事畢返回福州為止,共約兩萬四千多字。全書大抵以日記的形式書寫,行文夾敘夾議,隨興所至雜有吟詠。本書是清代中,首部有系統描述臺灣的遊記專書,書中主要紀錄郁永河在臺灣九個多月的採硫過程。包括渡過黑水溝的經歷,以及沿著臺灣西部踏查所見所聞:臺灣的自然景觀、平地原住民的生活型態、採硫經過及採硫技術等等,均有詳實生動的描述。本書被視為臺灣歷史、地理、文學的重要名著,歷來評價頗高,黃得時推為「臺灣文學史上隨筆文學裡最出色的作品。」葉石濤以為與臺海使槎錄為臺灣文學的散文雙璧。其中「北投硫穴記」是此書寫景的精華段落,不僅題材新穎,描寫也十分細膩。而因臺灣位處大陸境外,四面環海,故將遊記命名為裨海紀遊。

2.典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司馬貞史記索隱篇云:「裨海,小海也。」

3.硫磺谷:舊名「大磺嘴」,位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西南側,地處北投溫泉區上方,谷地長約一公里,寬百公尺餘,谷內有多處硫氣孔和地熱溫泉,白煙繚繞,熱氣滾滾,是北投溫泉的源頭。硫磺谷右邊即是龍鳳谷,兩個山谷比鄰而居,均以溫泉著稱,今已合為陽明山國家公園「龍鳳谷硫磺谷遊憩區」,設有遊客服務站。民國七十四年六月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在遊客服務站外路旁,設立「清郁永河採硫處」紀念碑,記載三百多年前清人來臺採硫的歷史。

◎寫作背景

1.起因  

  清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冬天,褔建榕城的火藥庫爆炸,燒燬了五十多萬斤的火藥。當時鄭氏之亂平定未久,沿岸又經常有倭寇、海盜的侵擾,少了火藥,沿海防禦力降低,於是皇帝下令讓失職者在期限內補足火藥。管理火藥庫的王仲千,從歷代文獻中得知臺灣盛產硫磺。但臺灣蠻荒未開,官員們沒一個願意前往。郁永河當時擔任王仲千的幕僚,對十二年前才併入福建轄域的臺灣府,充滿了好奇,心想可以藉此機會旅遊臺灣,遂自告奮勇接受這項任務。

2.啟航渡臺  

  康熙三十六年正月,郁永河與王雲森同行,二十四日從福州出發,渡黑水溝(臺灣海峽中的海溝,海象險惡),二月二十三日到澎湖。次日啟航直駛臺灣,入鹿耳門,至安平城(今臺南安平古堡)。

3.涉險北上

  當時臺灣除府城附近的平埔族在明鄭時代已受過漢化,懂得農牧之外,一出斗六門(雲林縣斗六市),幾乎是人煙絕跡,森林蔽天,麋鹿成群,因此不少人以瘴癘險阻忠告之。但郁永河堅持率隊走陸路北上,在久居臺灣的同鄉顧敷公陪同下,率領隨從五十五人,由原住民駕黃牛車,從府城出發,循西部海岸線北上。

4.採煉硫土

  四月二十七日抵達淡水。安頓妥當之後,郁永河即邀請包括八里分、麻少翁(士林)、內北頭(北投)、外北頭(淡水區北投里)、金包里(金山)等二十三社的土官(原住民頭目)飲酒,告訴他們此行的目的,請求幫忙。他發布以布交易硫磺的辦法:「凡布七尺,易土一筐。」(土,硫土。每筐大約二百七十斤)於是原住民相繼以獨木舟載硫土到工寮換布,工人也就開始展開提煉硫磺的工作。硫土的採、煉安排妥當後,郁永河仍對硫土產地充滿好奇心,偕顧敷公乘獨木舟,請番人操楫,深入產硫之溪谷源頭,其後寫成北投硫穴記。

◎三百年前臺灣的開發狀況

 

【作者】

小問:

1為何有「三元及第」的說法?

2何謂「竹枝詞」?由何人開始倡導?

 

◎補充注釋

4.生員(秀才):明、清科舉制度:

考試名稱

考試地點

考試方式

考上者稱

成績最優

童試

府、州、縣

每年一試,應試者稱為「童生」,由中央派學政主考。

生員(秀才、相公、庠生)

廩生

鄉試

省城

三年一試,於秋季舉辦,故又稱「秋闈」。

舉人

解元

會試

京師的禮部

鄉試後翌年複試,於春天舉辦,故又稱「春闈」。

貢士

會元

殿試

皇宮大殿

會試後,由皇帝親自策問貢士。

進士

狀元

5.擔任福州知府幕僚:清初規定未中舉者無任官資格,郁永河只有秀才身分,未中舉人,因此他只能到處做人幕僚。康熙三十年郁永河擔任福州府同知王仲千的幕僚,雖委身下僚,然「性耽遠遊,不避阻險」,曾說:「探奇攬勝者,毋畏惡趣;遊不險不奇,趣不惡不快。」常利用公餘時間遊覽福建的山川名勝。

6.竹枝詞:竹枝,本是流行於蜀地的民歌。中唐時,因詩人劉禹錫來到三峽,眼見耳聞竹枝歌舞之美,便汲取巴人竹枝的精華,創作了竹枝詞九首並序、竹枝詞二首等,如「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即為代表作。經劉禹錫的倡導,竹枝詞從四川民間進入詩壇,成為一種歌詠地方風光、習俗的詩歌形式,歷代詩人中不乏作竹枝詞者,如蘇軾、黃庭堅、梁啟超等。竹枝詞在內容上描寫民情風俗、歌詠戀情,具有濃厚的現實生活色彩;在語言上,通俗自然、清新活潑,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形式上,七言一句,四句一首,二、四句押韻,形似唐詩七絕,但不如七絕嚴謹。

  郁永河裨海紀遊內的十二首臺灣竹枝詞、二十四首土番竹枝詞是臺灣首見的竹枝詞作品,對了解清初臺灣平埔族的生活習俗頗具參考價值,試舉數例以說明:

(1)獨榦凌霄不作枝,垂垂青子任紛披。

 摘來還共蔞根嚼,贏得脣間盡染脂。(臺灣竹枝詞其八)

(語譯:檳榔樹獨立的枝幹聳入雲霄,沒有旁生的枝枒,垂掛下的青色果子任由它雜亂散開。將檳榔摘下來和蔞草根一同咀嚼,使得嘴唇全都好像染抹紅脂。)

(2)胸背斕斑直到腰,爭誇錯錦勝鮫綃。

 冰肌玉腕都文遍,只有雙蛾不解描。(土番竹枝詞其三)

(語譯:原住民從胸、背到腰都刺上鮮麗的花紋,爭相誇耀身上的刺青就像繡花繁複的絲錦,遠遠勝過鮫人所織的薄紗。冰雪的肌膚與潔白如玉的手腕都刺青,只是不懂得描畫蛾眉。)

7.偽鄭逸事:臺灣通史將本書改名為鄭氏紀事。本書實係為鄭成功、明鄭參軍陳永華、永華季女陳氏等三人作傳,文中記錄了一些有關明鄭王朝反清復明的事蹟,可謂研究明鄭史事的重要文獻。郁永河來臺之時,距鄭氏滅亡不久,前一年,島上又剛發生過吳球、朱祐龍的「謀亂」事件。這是清領之後臺灣第一次大規模的民變,可以想見當時的政治氣氛甚為敏感,因而他在提到明鄭時,依清朝立場不得不特書「偽鄭」,但字裡行間對鄭成功的孤忠大節卻給予高度評價。

8.番境補遺:大抵記錄臺灣原住民遺聞軼事,或親眼所見,或據傳聞記錄,內容多描述水沙連(南投埔里、魚池一帶)的勝景、習俗及動植物等。

9.海上紀略:以筆記形式,記錄渡海時的零星見聞,如海吼、大崑崙、琉球、日本、紅夷、西洋國等見聞。

◎採硫經過

1.採硫艱辛  

  採硫之苦,甚於採礦。原住民進入硫穴前要先拿糖水洗眼睛,以減輕薰眼的痛苦。進去以後,毒氣蒸鬱,呼吸困難,又酷熱難當。所以,通常只有半夜到天亮前一小段時間勉強可以工作。此外,原住民與漢人相處難免會有隔閡,比如剛到北投的夜晚,郁永河夜半就寢,竟發現枕頭被射了二十八枝箭。接著,山中惡蚊的肆虐、毒蛇與瘴氣的侵襲,讓工人一個個病倒了,未病倒的也想早日離去,連同行的王雲森也染危痢,水漿不入。郁永河見周遭一片哀號之聲,無可奈何,便用船將他們全部送回福建,最後只剩自己和一位病僕,只好重新召募新的工人,繼續在烈日下往來深草茂林中採硫,日不少休。孰知重整旗鼓沒多久,七月中旬,遭遇颱風,茅廬被夷為平地。工人四散逃命去了,郁永河只好自拿斧頭伐木來整修寮舍。不料山洪暴發,淹沒了整個工地,他倉忙逃上一艘獨木舟,划到原住民住的地方求援。天已漆黑,身無分文,他只好脫下衣服換了隻雞來充飢,繼續為採硫使命付出。整個採硫過程,郁永河曾以「在在危機、刻刻死亡」、「久處危亡之地」來形容,可見箇中艱辛。

2.達成使命

  身經蟲害、風災等險阻,郁永河並不畏縮,雨止風息之後,即請張大重建茅廬,福建又適時僱來役夫近六十人,採硫工作總算得以繼續進行。一方面是到了秋涼天氣,煉硫比較容易進行,一方面是憑藉著這種不屈不撓的毅力,到了十月初一,艱難的採硫任務大功告成,如數煉成五十萬斤硫。郁永河在初四來到淡水社張大家告別,七日登舟返閩復命。途中又經歷一段曲折的水程,終於在十月十二日回到福州。

【課文與注釋】

◎課文初步講解與欣賞

1.全文以尋訪的路線及景觀為主,藉由空間的轉換,鋪敘出豐富奇險的硫穴之旅。

2.以記實的方式,詳述旅程的細節,二至六段依序寫出探訪硫穴的過程與見聞,每段皆寫一場景,由莽原鬱熱景象、深林奇景,而沸泉溪流、小巔奇觀,最後到達硫穴。

第一段:陳述探遊硫穴的背景。

段析:郁永河對硫穴興發好奇心,主動探詢硫穴所在,並拉好友一同前往。

1番人:早期中國志書對中國以外的民族,均以「番」、「夷」、「蠻」、「狄」、「戎」稱之,臺灣土著民族則被稱為「東番」,其中未經漢化者稱「野番」、「生番」,已接受漢文化者稱「熟番」,均為輕蔑的稱呼,今已不宜如此稱呼。臺灣平埔族族群,包括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西拉雅族、邵族、巴則海族、帕瀑拉族等,多居住於臺灣東北部及西部沿海平原、丘陵區,膚色淡褐,黑髮,較早漢化。

3顧君:清初浙江黃巖(今浙江臺州)人,隨父定居京口(今江蘇鎮江)。順治十六年(一六五九)鄭成功北伐清廷,攻陷京口,顧敷公被俘來臺,遂留居臺灣,因此習知臺灣山海夷險。郁永河來臺採硫,因兩人皆為浙江人,有同鄉情誼,一見如故,郁永河遂邀顧敷公一同北上採硫,顧敷公實為郁永河完成採硫任務的得力助手。

6溪:「緣溪入」的「溪」有二說,一指磺溪,一指磺港溪。現今磺港溪盡頭在北投、新北投、硫磺谷一帶。磺溪盡頭在天母行義路、中國文化大學、龍鳳谷一帶。據郁永河北投硫穴記載:「溪盡為內北社」,故判斷其為磺港溪才是。(參閱教師手冊「補充注釋」)

7內北社:為臺灣清治時期平埔族之凱達格蘭族中的一社。當時北投社分為內、外北投兩社,內北投社原址約在今新北投附近,外北投社在今淡水。北投(Pataauw)為平埔族語的音譯,意指女巫。由於北投附近為硫磺產地,硫氣煙霧瀰漫,凱達格蘭人認為可能有女巫出現,便將此地稱為Pataauw。後來大陸泉州人來此開墾,便將Pataauw改發為臺語「北投」。據調查,日治時期北投社住家多為土角厝、茅草為頂的臺灣式農家,幾已漢化。

第二段:敘述茅棘景象及行進其間的艱苦。

段析:寫暑氣悶熱、茅高丈餘的莽原景觀,其間路徑狹小彎曲,難以行走,唯力強者能前行。

◎從第二段至五段,段首分別以「轉東行半里約行二三里復越峻坂五六更進二三里更進半里」行文,精準點明訪穴路線,並以記實筆法描述所見所聞,層次井然分明。

13濟勝有具:語見世說新語棲逸篇:「許掾好遊山水,而體便(熟習)登陟。時人云:『許非徒有勝情(登覽勝境的興致),實有濟勝之具。』」

◆薄       

ㄅㄛˊ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岳陽樓記)

 

炎日薄茅上。

微薄的。

物薄而情厚。(司馬光訓儉示康)

 

妄自菲薄。(諸葛亮出師表)

刻薄。

鄙夫寬,薄夫敦。(孟子萬章下)

不厚。

如履薄冰。(詩經小雅)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具       

ㄐㄩˋ

具有。

楠之始生,已具全體。

 

濟勝有具。

詳盡、詳細。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陳情表)

 

百廢具興。(范仲淹岳陽樓記)

 

食以草具。(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

 

第三段:敘述林木蓊翳、老藤巨木、禽聲萬態、涼風襲肌的深林奇景。

段析:以視覺、聽覺、觸覺等摹寫與譬喻手法描繪出幽深的林木奇觀,身處其中,令人「幾忘炎暑」,和前段「暑氣蒸鬱」的情形,恰是明顯對比。

18虬龍:一說為無角的小龍。

20十圍:

(1)計算兩隻手的拇指和食指合圍的圓周長度的單位,約五寸。

(2)計算兩隻胳膊合抱長度的單位。如莊子人間世:「匠石之(到)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音ㄒㄧㄝˊ,用繩子測量寬度)之百圍。」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21楠:推測是臺灣桫欏。

23與竹笋同理:竹子成長的過程:竹筍是竹子所萌生的嫩芽。一般樹種會因生長時間愈長而長高、變粗,但竹子缺乏「形成層」,竹莖不能像其它樹木的樹幹一樣越長越粗,竹筍出土後的粗細,與成竹後的竹莖粗細是相同的。

 

 

第四段:敘述沸泉溪流的形貌。

◎段析:寫沸泉大溪的寬度(四五丈)、色澤(藍靛色)及危險性(巉石、熱甚)。

 

第五段:描寫小巔奇觀及遠望硫穴的情景。

◎段析:以草木的景觀變化與地面溫度的升高,說明逐漸接近硫穴,且已能遠觀、鼻聞硫氣。

 

 

第六段:從硫穴周遭、硫穴旁及硫穴內三個角度,循序描摹草木不生、硫氣蒸騰、聲響震地、毒焰撲人等硫穴景象。

段析:本段對硫穴景觀進行特寫,先寫草木枯萎、地面炙熱、硫氣四射侵蝕石壁的硫穴周遭景象;進而移至硫穴旁邊,以怒雷、驚濤、沸鼎聲及地面岌岌欲動,形容其怒聲震地,宛如「大沸鑊」;最後從石上俯瞰穴內,描寫毒焰撲人的經歷。

在草木景觀的視覺摹寫上,分別以「林木蓊翳林木忽斷草色萎黃無生意草木不生」,循序鋪陳出接近硫穴的生態變化。

44還:「循舊路返」已有返回之意,斟酌前句不應重複,故此處「還」解作「不久」,較符合文意。

 

 

第七段:寫遊後硫氣不散及其領悟。

◎段析:寫探訪硫穴後,衣染硫氣味,並明瞭晝夜轟耳不輟的聲響即硫穴沸聲。

44還:「循舊路返」已有返回之意,斟酌前句不應重複,故此處「還」解作「不久」,較符合文意。

◆向       

ㄒㄧㄤˋ

 

1.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

2.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3.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陶淵明桃花源記)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李白長干行)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曹丕典論論文)

 

1.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2.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鄭愁予錯誤)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蘇洵六國論)

 

【課文問與答】指題解,指搭配課文第一段,指跨段落)

段落

題目

參考答案

1.為何郁永河會來臺採硫呢?

 

 

2.簡述郁永河從內陸來臺採硫的路線。

 

 

3.簡說郁永河裨海紀遊一書的內容。

 

 

4.簡述裨海紀遊一書的價值。

 

 

5.為何郁永河會想要親自探查北投硫穴?

 

 

6.進入茅棘叢後,郁永河碰到何種險阻?

 

 

7.在幽深的樹林中,郁永河見聞到哪些奇景?

 

 

8.源自硫穴下的大溪,有何特色?郁永河如何渡過?

 

9.將至硫穴時,地上的草木景觀有何變化?

 

 

10.郁永河抵達硫穴後,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硫穴?

 

11.請描述郁永河筆下硫穴的四周圍環境。

 

 

12.郁永河提衣靠近硫穴旁觀看時,他聽到何種聲音?有何感想?

 

13.郁永河如何形容硫穴百畝間的土地?

 

 

14.郁永河初至北投,時聞倒峽崩崖聲,請問真有倒峽崩崖之事嗎?

 

15.請舉例說明北投硫穴記中的「摹寫」文句。

 

 

【教學資料】

一、修辭文法小教室

摹寫  

  對自己感受到的各種境況和情況,特別是其中的色彩、形狀、聲音、氣味、觸感等,恰如其實地加以形容描述,稱為摹寫或摹況。

類別

舉例與說明

視覺

1.林木蓊翳,大小不可辨名;老藤纏結其上,若虬龍環繞,風過葉落,有大如掌者。又有巨木裂土而出,兩葉始櫱,已大十圍。

2.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嶂間。

3.溪廣四五丈,水潺潺巉石間,與石皆作藍靛色。

4.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

5.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

聽覺

1.禽聲萬態,耳所創聞,目不得視其狀。

2.左旁一溪,聲如倒峽。

3.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歐陽脩秋聲賦)

嗅覺

1.風至,硫氣甚惡。

2.花季栗子正成熟,軟軟的新剝栗子,和著西湖白蓮藕粉一起煮,而上面撒幾朵桂花,那股子淡雅清香是無論如何沒有字眼形容的。(琦君故鄉的桂花雨)

味覺

夫人道了謝,將那枚蜜棗接了過來,塞到嘴裡,一陣沁甜的蜜味,果然十分甘芳。(白先勇遊園驚夢)

觸覺

1.涼風襲肌,幾忘炎暑。

2.伸手觸碰那略微潮溼,下緣長滿深色青苔的牆壁,冰冰滑滑,多麼真實的存在。(周玉珠水都威尼斯)

綜合

1.又陟一小巔,覺履底漸熱,視草色萎黃無生意。觸覺、視覺。

2.草木不生,地熱如炙。視覺、觸覺。

3.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地復岌岌欲動,令人心悸。聽覺、觸覺。

4.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包含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

 

二、北投硫穴記、桃花源記與醉翁亭記之比較

篇名

作者

出處

文體

主旨

寫作背景

備註

北投硫穴記

清初

郁永河

裨海紀遊

記敘文

記述探訪北投硫穴的日記。

性喜遊歷,受命來臺採硫,將經歷加以記錄而成。

三百多年前有關臺灣北投硫磺礦產的珍貴紀錄。

桃花源記

 

東晉

陶潛

 

陶淵明集

 

記敘文、詩序、寓言

 

託言避秦,自闢的理想世界。

 

目睹時代巨變、社會黑暗,厭棄現實,便描寫此一人間樂園圖景。

 

1.桃花源詩前之序文,敘述詩的本事。

2.用小說筆法、白描手法,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寫作。

醉翁亭記

北宋

歐陽脩

歐陽文忠公集

記敘文兼抒情

寫山水之美及作者遊宴之樂。

被貶滁州,縱情山水之作。

1.以「樂」字貫串全文。

2.運用「剝筍法」。

 

三、文言文「數字」的使用

類別

解析

相加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10515

相乘

1.「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歸有光項脊軒志)

3×515

2.年時「二八」新紅臉,宜笑宜歌羞更斂。(江總東飛伯勞歌)

2×816

3.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宮開千叟宴。赴宴者達三千九百人,其中一老叟一百四十一歲。乾隆出上聯,紀昀對下聯以相賀。)

上聯:60×221141

下聯:70×21141

相除(分數)

1.惜蕪地尚多,求闢土「千一」耳。(郁永河裨海紀遊)

千分之一

2.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十分之一

約數(兩者皆可)

1.約行「二三」里,渡兩小溪,皆履而涉。

二~三里

2.復越峻坂「五六」,值大溪,溪廣「四五」丈。

五~六;四~五丈

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五~六人;六~七人

實數

1.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八陣圖)

三國、八陣

2.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孫子謀攻)

指十倍、五倍、一倍

虛數

1.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列子湯問)

指許多

2.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黃庭堅寄黃幾復)

無義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語助詞

動詞

1.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統一

2.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有貳心

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王羲之蘭亭集序)

齊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耿樹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